书城小说碧血红叶
11014000000001

第1章

来源:《延河》2009年第03期

栏目:小说天地

侯雁北 原名阎景翰,陕西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多篇。出版理论专著多部。

一大早,我就准时打开“李斐华图书馆”大门。门一开,我们的两位忠实读者就来了。他俩比负责借阅图书的女馆员——徐亚珍还到得早。我看看门卫室的电子钟,正是七点五十。徐亚珍是不会误时的。她的时间观念很强,从不迟到早退。我们图书馆没有生活用房,她住在距这儿很近的舅妈家。她常说她要对得起自己的爷爷,更要对得起李爷爷。她为自己定的规矩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埋头苦干。

接着我便打扫院落。秋天来了,院内的两棵老枫树,每天都要落些半黄半红的叶子。馆长说这是两棵鸡爪枫。我的职责是看门和搞卫生,必须把鸡爪枫落下的叶子扫干净。连徐亚珍也发誓要对得起李爷爷,——她的李爷爷就是我伯父,她要对得起李爷爷,我能不对得起伯父吗?

我正扫着院子,徐亚珍果然来了。时间只差五分就是八点。

徐亚珍快速地踏上二搂,打开了图书借阅处的小窗户。

我打扫完院子,便去擦洗上下楼的扶手。正擦洗着,楼上便有人吵了起来:

“这书我一直借,你为啥要借?”

“这是你的书吗?你能借,我也能借!”

“我做笔记!做研究!”

“我也做笔记!做研究!”

徐亚珍从中调解:

“你俩别吵!好好协商协商。”

“没商量的,他能借,我也能借,这图书馆不是专给他盖的!”

“你一直读小说,这是一本药物学,你读得懂?”

“你能读懂,我读不懂?”

“你个神经病,你能读懂!”

“谁神经病?你才神经病!”

徐亚珍又从中调解:

“别吵!再吵,谁也不借!”

“不借?我不是读者?我不是云龙县人?”

“我不是云龙县人?我不是读者?”

他俩又一齐质问徐亚珍。徐亚珍为难了,站在楼道口喊我:

“李师傅,你上来一下,请你调解调解!”

徐亚珍在馆里一直称我李师傅。

我提着抹布走上楼去。徐亚珍还是个姑娘,她确实无法对付我们这两个最忠实的读者。

我得先了解一下情况。

这两个读者,一个叫郭大川,一个叫牛向学。郭大川前些年高考落榜,一心想当作家,这几年白日整天在这里读小说,晚上便开夜车爬格子。听说他已写了不少作品,也向几家报刊投了稿,但却一篇没发表出来,这便变得神经兮兮,连走路也撞过电杆;一次一辆卡车在他身后不住地响喇叭,他似乎根本没听见,急得司机跳下车来,将他拉在大路一旁。他站在大路旁像个木头人,呆呆地望着大卡车开走了,还不知那司机为什么要拉他。牛向学对中医钦慕已久,这两年一直在我们这儿抄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据说已抄了三大本,都装在一个蓝色布袋里,他每次来我们图书馆,手里都提着那衣袋。蓝布袋已变得油腻腻汗腻腻了。郭大川投稿不中,现已心灰意冷,昨晚才下了改学中医中药的决心,今天也要借《本草纲目》。

我对牛向学说:

“你也读读《千金要方》吧,那是药王爷孙思邈的名著。”

“我将《本草纲目》还没读完,不读《千金要方》!”

“这两部名著你结合着读。单日读《千金要方》,双日读《本草纲目》。……这样有好处!”

牛向学勉强地同意了,向我点点头。我问徐亚珍今天是几月几日?她说:

“公历10月31日,农历十月初三。”

我对牛向学说:

“公历、农历都是单日。好日子,好日子!今天你就借《千金要方》,明日再借《本草纲目》。两部名著参照着,对你大有好处!”

矛盾解决了,徐亚珍对我笑一笑:

“谢谢李师傅!”

我又下到一楼擦洗扶手。一楼的两间报刊阅览室,来了几个老年读者。他们把最新的报纸翻了翻,见多是证券、楼市、体育和贪官落马方面的消息,便拄着拐杖走了。

“李斐华图书馆”一下子恢复到平日的宁静。

李斐华是我远在国外的伯父。这图书馆是他十二年前回国探亲时为县上先捐款后修建的,也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