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适传
1102300000039

第39章 纪念清代学者戴东原(1)

胡适回到北京后,为纪念戴东原而积极从事于写作,1924年1月6日他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戴东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一文以示纪念。在这篇文章里,他评述了戴东原在学术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他认为近800年来,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三个极重要的人物,即朱熹、王阳明、戴震。朱子学说统治了700多年的学术界;王、戴是做了两番很有力地反朱子学说的大革命。戴是一个实行“致知穷理”的学者,反对道家空谈玄理,他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以说“理”字最好。他说:“理者,存乎于欲者也”。又说:“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反对理学家以天理为根本观念及用理来杀人的伦理观念。他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等,都是用“理”字杀人。因此胡适十分推崇戴震学说,他在文章结尾说道:人都知道戴东原是清代经学的大师、音韵的大师,清代考核之学的第一大师,但很少人知道他是朱子以后第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在经学考据的方面虽有开山之功,但他的弟子王念孙、段玉裁等人的成绩早已超过他了,他在哲学的方面,200年来只有一个焦循了解得一部分,但论思想的透辟、气魄的伟大,200年来戴东原真成独霸了!综上所述,可见胡适对戴东原学术思想是推崇备至的。

这年北京学界: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师范大学、晨报社、天文学会、讲学社等团体共同发起纪念这位清代著名学者诞生200周年大会。当时《晨报》大力鼓吹,影响颇大。会议于戴氏的生日即1月19日那天在宣武门外安徽会馆隆重举行,到会者有各校学生、教员、学者共三四百人。会议首先由胡适致开会词,次由梁启超作学术演讲,对戴东原一生道德学术作了概述。总的说来,他认为戴震在我国学术史上是“科学界的先驱者”;在哲学史上是“哲学界的革命建设家”。梁本人为这次纪念会一共写了四篇文章,其中《戴东原哲学》一篇,据他自己说是接连34点钟不睡觉赶成的。可见其情绪之高及精力之旺盛!梁氏讲完后,接着由苏联学者伊风阁演说,讲他对戴东原学说之观察。之后,沈兼士讲述了戴氏的治学方法;钱玄同讲戴氏的声韵学;朱希祖讲关于《水经注》的版本问题,在讲话中他极力为戴震辩护,并称:全(谢山)、赵(一清)、戴(东原)三家对《水经注》一书皆有贡献,而无所谓谁剽窃谁之一说。讲演至此,时已过午,所剩时间不多,胡适最后以20分钟将“不讲‘理’的戴东原”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散会时已快一点了。胡适后来对戴东原思想继续研究,以实用主义的观点写了《戴东原哲学》一书,对戴氏学说作了进一步发挥。

然而出人意外的是这次纪念会酝酿了一场关于戴震是否剽窃他人校勘成果的争论。在这次会上,北大史学系主任朱希祖提出这桩历史公案,并为戴震翻案,他认为戴震在校勘郦道元著的《水经注》时并未抄袭赵一清校勘的《水经注释》一书,因为赵书出在戴校的武英殿聚珍本《水经注》之后。至于说到两书有雷同之处,因赵书晚出于世,故又有人说赵书抄了戴书。这场官司一直未了。这次纪念会上,朱希祖重提此事,有袒护戴震的意思。他的意见发表后,时在“故宫”任南书房行走的王国维不以为然,于是写了《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一文,阐述戴震抄袭赵书之原意,并称“戴氏窃书之案,几成定谳。”他说:“东原学问才力,固自横绝一世,然自视过高、骛名亦甚,其一生心力专注于声音、训诂、名物、象数,而于六经大义所得颇浅。晚年欲夺朱子之席”,“其著他书亦往往述其所自得而不肯言其所自出”。“凡此等学问上可忌可耻之事,东原胥为之而不顾,则皆由气矜之一念。”王氏此文作于同年2月,可见与上述纪念会之召开很有关系,不过这篇文章没有及时公之于世,学术界还没有什么影响。

是年清华学校拟改制为大学,校长曹云祥是胡适留美时的同学,故请胡代为设计一个办“国学研究院”的计划,并邀请他担任导师。胡适允其所请,参考中外“书院”与“大学制”的精神,提供了一个办学蓝图供他参考。至于任教一层,他很客气地说:“非第一流学者不配作研究院的导师,我实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空、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后来,在顾颉刚的提议下,胡推荐王国维为清华学校研究院院长,并偕曹到地安门内织染局十号拜访王国维;时王已离职“故宫”,因冯玉祥在北京举行革命,把清室废帝溥仪从故宫赶走了。据顾颉刚在《古史辨序言》里说:王当时生计无法维持,他写信给胡适,请推荐王到清华研究院任教。后来胡适照办了,所以才有王到清华之事。不过王忠清思想很浓厚,自己不做主,亲自到日使馆区征得溥仪同意后方应清华之聘,但只任导师,未就主任职。据聘书云:(一)每星期授课10点钟以内。(二)每月薪金银币400元。(三)聘约以3年为期(从1925年1月起),期满可续订。后来,胡又介绍了赵元任、陈寅恪等人进清华研究院任教;教师阵容大为加强,当时清华四大台柱: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名震一时。有道是名师出高徒,所以后来该研究院培养了不少人材,如刘盼遂、徐中舒、高亨、裴学海等人都是早期的研究生,后来在国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据裴学海说,他们那时学习没有年限,一年二年三年都可以,只要成绩达到,论文有水平,导师通过,就能毕业。他自己是一年多就毕业了。还有学历不限,他自己是乡学底子去考上的。上述这些办法都是胡适原来计划中所有的。可见胡适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出了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