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钓鱼台花师
11034400000001

第1章 小花匠初进京,火车上饿了四五天

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4年第02期

栏目: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能上北京工作,绝对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何况调令是国家外交部发来的呢!所以,当苏州拙政园年仅二十二岁的花匠尚金生奉命来到苏州交际处(今苏州市外事办),听到领导问他是否愿意到北京外交部去工作时,他当时竟激动得说不出来话。好一会,他才一个劲的点头,连声说愿意愿意。

尚金生1937年出生于苏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十六岁那年进入拙政园当花匠,跟随苏州盆景艺术大师朱子安学手艺,后来又师从时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的周瘦鹃。在两个博学多才的老师那里,尚金生在花卉盆景的栽培、制作等方面得到了启蒙,激发了他对园艺事业的热情。他把老师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把个拙政园侍弄得姹紫嫣红,生机勃勃。三五年过去,他成为当时苏州园林界小有名气的花匠。

当时,尚金生从没出过远门,长这么大连火车都没坐过,所以当他接到调令后,激动得彻夜无眠。一清早,尚金生就匆匆拜别高堂,与时任拙政园主任的于志通出发了。于主任除了亲自送尚金生进京外,还身负另一重任:把几百盆花卉送往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其中有五十多盆是周瘦鹃老先生选送的精美盆景,准备参加国庆庆祝活动的。在这批榆桩、雀梅、冬青中,尚金生最喜欢那盆榆桩。因为这批榆桩已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盘根错节,造型奇崛,而且生命力强,平时无需花匠多为它们操心费力就能长得枝繁叶茂,春意盎然。

由于一路上还要充当“护花使者”,所以尚金生他们只好乘坐货车。在货车喷着浓咽鸣响汽笛准备启程的时候,尚金生问于主任要不要备一些干粮与饮水。走南闯北常出码头的于主任操着一口山东话,以一种见多不怪的口气对尚金生说:“不必要,火车一路上要停靠站点的,在站点上什么吃的都有卖。”尚金生听了,不由自嘲自己太老土。

尚金生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上北京是1959年8月20日。

然而,当货车出发后,两人才发现这回上了大当了。因是货车,所以一路上根本不按站点停靠,就算是因换火车头加水什么的停下来,也都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野中;而且货车停靠的时间没个准数,有时一停半个小时,有时只几分钟就轰隆轰隆地开了。所以,这一路上别说买些干粮充饥了,就连饮用水也难以寻觅。车上备了一缸水,本是用来浇花用的,没办法,人只能将就着喝一点;好不容易货车停靠的地方有河浜沟渠,赶紧提着水桶像救火似的冲下车去提一桶上来,以补充花的水源不足。

货车在路上整整行驶了四五天的时间,终于到达北京。望着前来接站的同志,饥渴交加的尚金生和于志通已处于半瘫痪的状态了。

而那几百盆花卉盆景,却无一不依然新鲜如初,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