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钓鱼台花师
11034400000002

第2章 小花匠初露锋芒,以一盆“万紫千红”,得到钓鱼台主任的赞赏

到了北京,小轿车把尚金生他俩直接载到了位处北京西郊三里河玉渊潭之畔的钓鱼台(今北京海淀区阜成路2号)。

钓鱼台昔日为帝王的行宫,是北京著名的园林之一,迄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1958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并接待应邀来华参加国庆庆典的一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国家决定选址钓鱼台风景区,并责成外交部具体组织、筹划营建国宾馆;并以其地为名,定名为钓鱼台国宾馆。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建成了十七栋接待楼,为尊重外国人的习惯,在楼号的编排上,特地略去了一号和十三号。全园面积四十二万多平方米,其中湖水面积七万多平方米。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庆典前夕,这里迎来了首批外宾。此后,国宾馆专门接待来华访问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世界知名人士,并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国家外交部直接主管着钓鱼台国宾馆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常年配备有整整一个加强连守卫着国宾馆的日常安全。钓鱼台的花房就设在解放军营房与八号楼之间。站在花房前,能看见近邻八号楼窗户里首长们工作的情况。花匠们则住在十七号与十九号楼里。

钓鱼台花房很大,呈环廊状,长达几百米。在这里工作的花匠很多,光来自福建、浙江、四川和江苏的花匠就有数十人。花匠、司机和厨师等属国宾馆后勤处统一管理,每个人都要接受为期一个月的严格的上岗训练,必须严格遵守外交部规定的保密纪律。花房里放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千姿百态的花卉与盆景,花匠按分工不同分“外绿”(指花房外草坪树木的绿化管理)与“内绿’(指管理花房内的花卉盆景)两种。当时,尚金生分属“内绿”,主要负责兰花与苏派盆景的种养管理。其中兰花居多,达一千多盆。整个钓鱼台园林管理科里,“外绿”与“内绿”加起来共有一百多人。

但尚金生不想做一个单一的花匠,早在苏州时,他就不但能修剪、管理盆景,更有一手插花的绝活。行家里手都明白:盆景与花卉是两个科目,花匠中能合二为一的实在不多。这除了花匠要有对美的独特见解外,还要有艺术创造的灵感。尚金生早年师从苏州两位大师,基本掌握了盆景制作与花卉扦插的艺术规律,所以他想在国宾馆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以响应初进钓鱼台时领导提出的“为国争光”的要求。

在一次接待外宾的活动中,尚金生小试牛刀,初露锋芒,以一盆“万紫千红”得到了钓鱼台主任的赞赏。从此,他开始了一边当花匠,一边当插花师的艺术实践

钓鱼台的插花任务并不轻松,外宾房间要插花,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举行国宴要插花;还有外国艺术团体来华演出,我国领导人前去观摩,送个花篮什么的,也都离不开插花。渐渐地,尚金生在钓鱼台插花插出了名,大凡钓鱼台重要的外事活动,领导都马上想到了这个来自江南水乡的“小苏州”尚金生。

就在那时,尚金生认识了时任国家外交部部长助理的乔冠华,并与他成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