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论语演义(一)
11253600000015

第15章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7)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篇》(1.11)

白话试译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做出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为人处世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颜征在生孔子前,听到室外奏起优美的钧天之乐,伴随音乐传来“天感生圣子,降以和乐”的声音。因此,孔子出生后有异象四十九处。

讲评

这一章出现了“志”和“行”。“志”是心中的志向、主张、想法,或者说企图心;“行”是实践自己志向的行动。说穿了,人生就这么两件事,一个是志,一个是行,如果空有其志,那是笑话,所以《易经》屯卦第一爻的《小象传》都是“志行正也”。

“父在,观其志”,父亲在的时候,还轮不到你做主,但你就要开始有想法了;虽然你的想法还不能实行,因为有长辈在,不能僭越,你还处在观摩学习的阶段。

“父没,观其行”,父亲不在了,由你来继承家业的时候,就要看你如何践行你的志向了。有些人在掌权之后,就不“行”他原先的“志”了,比如背离自己的志向去搞权力斗争,那他就堕落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又谈及前面所讲的孝道。在古代,父母亲去世有三年之丧的规定,从天子到庶民无一例外,一直到明清两代还是这样。也就是说遇到父母之丧,不管是多大的官,只要没有特殊原因,都要守三年丧。只是这三年不是三十六个月,而是二十五个月,即只要跨两个年度,第三年只有一个月。二十五个月就算三年服丧期满,一切方能恢复正常,现在的我们就觉得相当难,但这种制度在中国真的是实行了几千年。

什么叫“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呢?这完全是《易经》中蛊卦卦辞“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以及第一爻“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意承考也”所表达的意涵。对于父亲那一套行事的方式要有所继承,或者说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尊重,不能一接班,就把以前的政策统统都改掉,推动改革。那样会得罪很多老臣的,局势不稳,就无法真正推行改革。“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说在三年服丧期间,大政方针基本上承前代不变,因为毕竟刚接手,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掌权之后的运作机制。所以在两代君主之间,如果后来者一上台就急于社会改革,一定是不得人心的,一定会失败。谨记在“开来”之前一定先要“继往”,三年的时间,其实也是让你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争取做到平稳的过渡,不要急急忙忙地把那些新东西拿出来。《易经》蛊卦第一爻就讲“意承考”,说的就是继承,最后才是“志可则也”,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出新了。所以一般的接班人都要审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管主持家业还是国政,都一样。

“父在,观其志”,很稳重,不轻举妄动。“父没,观其行”,“三年”,就是蛊卦中“先甲”、“后甲”的那一审慎的过程。“无改于父之道”,是指不要轻易改革,因为这个道行之已久,就算是未来可能要突破,也不能仓猝行事,守父丧的时间,最适合做的事情就是先保持稳定。这种父子间的“观其志,观其行”,可以推广到很多方面,文化的继承、志业的继承统统可以包括在内。其实我们讲“干蛊”,从文化继承的角度说,就是批判式的继承。不要那么急于提出创见,先把前人的东西彻底消化吸收,真正搞懂了再说,不然就会变成创伤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