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论语演义(一)
11253600000018

第18章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1.4)

白话试译

曾子说:“我每天拿这三件事来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互动来往,有没有不守信的地方?传授给学生道理,有没有先印证练习呢?”

讲评

《学而篇》第二个出场的大弟子是曾参。曾参在孔门弟子中地位不低,颜回是“复圣”,曾参以孝顺为名,则称“宗圣”。曾参的弟子也有很多,据说《大学》就是他传下来的,影响当然很大。孔老夫子的孙子子思就是曾子的学生,所以,曾子在《四书》中的地位很重要。

“省”是反省,内省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人也把它念成“sh0ng”,这就很奇怪了。这里是反省的意思,人碰到任何事情要在内心里过一过,做深刻的思考。“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在做“日课”,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是指三件事。有人说古典文献中的“三”是泛指多数,“九”也是,有所谓“论三九”之说,但在这里就是很明确地说三件事情。日本有个很大的书店叫“三省堂”,就是出自这一章。可见,东北亚国家受中国文化影响确实很深,日本的书店都在提醒人们读书时要“三省吾身”,那个“三省堂”的书签,我到现在还留着,上面画的是像水波一样的东西,我感觉那就是人的脑波,读书的时候你的脑波受到刺激就必须开始活动,如果反应迟钝,脑子完全没有波动,就学不到东西。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反省,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就是乾卦第三爻所说的“君子终日乾乾”。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一旦错了就要自我反省。曾参的自省依据的是三个方面的事情,都有一定的标准,一旦发现有问题马上迁善改过;而且并没有人监督他,他是自己主动考核自己。那么,是哪三件事以及哪三个标准呢?

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也就是别人委托你谋划、筹办的事,有没有尽力而为呢?假如你有十分的力量,只拿出两三分来应付,就是“不忠”,因为你没有尽心尽力。张忠谋,这位台积电的大佬就是从这章取的名字,所以才发达成这样。你的小孩要想超过张忠谋,他的名字可能要叫“学而”,或者叫“时习”,那肯定比他还要发达,因为那是《论语》开篇第一章。大家都可以往前抢,有子、曾子也是在抢占先机。

二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朋友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讲诚信。你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信”在《易经》的中孚卦是特别强调的,其《彖传》云:“豚鱼吉,信及豚鱼也。”有了诚信,才能调度资源。任何人手边现成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你的信用好,人家就都会愿意与你配合,提供你所需要的资源。中孚卦的“孚”字形上看就是母鸟孵育小鸟的象,也就是基督教所倡导的“信、望、爱”的意涵,是做人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观。

孔子五六岁时,就摆上祭器,模仿周朝各种礼仪。远远胜于同他一起游戏的儿童,这是上天赋予他的秉性,不用学习就会去做。因而,名闻列国。

三是“传不习乎?”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学著作,也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书名就是从这儿来的。这就是传统经典留给后世的影响。“传不习乎”,意指我传授给学生的道理,自己有没有去印证练习呢?“习”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就像小鸟一遍又一遍练飞那样“习”,如此才能熟能生巧,做到真正的消化吸收。否则,文化的传承就会断掉,再不然就是打折扣、走偏路。

在这一章,曾子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学习态度。世间很多事都需要谋划,我们帮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就得“忠”人之事;与朋友交往,一个最广泛适用的原则就是“诚信”;最后,你的学养够不够,能不能做到每天都坚持印证练习?

另外,也有人把“传”念成“zhu3n”,这就有点不大对了,因为“传”的意思很广,心法、师法,很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都包括在内,所以念“chu1n”。《春秋》是口耳相传,禅宗居然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来,只用心传,靠的是默契、顿悟。如果是传(zhu3n)的话,意思就比较狭窄。当然这个字也念“zhu3n”,大家之所以用传来解释经,目的就是要把经中最重要的思想一代一代传下去,像“春秋三传”就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也有十篇《易传》,但是也有很多经是老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另外,曾子那个时代的“传(zhu3n)”还远没有那么多。所以这里应该还是“传(chu1n)不习乎”,是通指一切文化传承,而且要不断去习,不能打折扣或者走偏路。

以上都属于曾参“每日三省”的内容,而且曾参反省自己的方法也是向孔子学来的,即从自己没有完全做到的方面去总结。正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三省”不是想三次,而是每天去想这三件事。王阳明的书名《传习录》,朱(熹)、吕(祖谦)的书名《近思录》(源出“切问而近思”),都是《论语》中的话。先有《近思录》,后有《传习录》,这个王阳明就比较聪明,《近思录》是从《论语》较后的篇章里取材,而他却在前面找,来一个《传习录》。我的老师当年教我们的时候,说宋明理学虽然有一套,但是有一些说法稍嫌僵硬,放不开。新的时代来了,那么多活泼的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应付,对于经典就得活学活用,在其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切问而近思”,既应该超越朱吕的《近思录》,也应该超越王阳明的《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