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论语演义(一)
11253600000017

第17章 子贡其人

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46年),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有些古籍也称“子赣”),春秋末年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闻名。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他还善于经商之道,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后世题词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称颂,甚至有人奉之为财神。司马迁除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大量篇幅记载外,在《货殖列传》中对其经商也有记载。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是众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时间最长者。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篇》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从子贡的优点是“达”,这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素质。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就会从宏观上把握问题,而不会为细枝末节所累,这样的人肯定会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子路的“果”和冉求的“艺”,同子贡的“达”相比,应该说低了一个档次。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以及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获得圆满成功。

子贡学习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论语·学而篇》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非常贴切,故而称赞子贡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在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其演说才能,引祸水于他人,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结果,子贡的出使,造成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局面,其高超的口才和外交能力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孔子死后,后人对于子贡的赞誉,甚至高过孔子,在《论语·子张篇》中,子贡面对这些对自己的赞誉或对孔子的诋毁,他坚决维护老师的地位,他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当然,这些赞誉并非空穴来风,说明子贡在当时的名声、地位和影响,确实已不在孔子之下。司马迁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皆因子贡,《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

尽管子贡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谦恭。《论语·公冶长篇》记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其实子贡与颜回相比,就政事而言,颜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而言,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孔子遭遇危险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困陈、蔡,当时孔子门徒大多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最后,“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孔林中尚留有子贡自南方移植到曲阜的楷木,这是因为孔子去世时,子贡正在南方,听到消息后,带着南方特有的树种回到曲阜,祈愿老师原谅他不在身边之过,后来楷木存活了下来,并在曲阜大量生长,此树今天只留有部分树干,前有康熙手书“子贡手植楷”。

子贡晚年,也像孔子一样开始教学,子服景伯就是他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子贡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端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