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急用忍”是清代雍正皇帝的座右铭,是皇帝决策时的警语。皇帝决策要经过“谋及卿士,谋及庶民”的过程;最后实在没把握,就要“谋及卜筮”,“十朋之龟弗克违”,听从天意。益卦六个爻就是集体决策的模型,进入夬卦则更是集体决策的过程。
御前会议就是为了集体决策,作为皇帝,不能专断,更不能冲动;各种风险都要评估,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最后决断,这就是戒急用忍。一旦形成决策,大家都得遵循,即使在讨论过程中不赞成,也要全力配合。这就是“决定不疑”。“戒急用忍,决定不疑”八个字正是清代皇帝一代传一代的庭训。雍正皇帝特别重视这一点,尤其是“戒急用忍”。戒急用忍就是夬卦。
好,我们看《杂卦传》如何说夬、姤二卦。在《杂卦》中,这两卦没有放在一起,夬卦是最后一卦:“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姤卦则紧接在大过卦的“大过,颠也”之后:“姤,遇也,柔遇刚也。”
先分析姤卦。姤者,“遇也”,“遇”就是特殊机缘。在睽卦中,家人反目,想要沟通就要制造各种机会,以特殊管道达到目的。其中就有“遇主于巷”、“遇元夫”、“往遇雨则吉”,都是很微妙的天风姤的概念。还有,如果占得什么卦,也可称作“遇”到什么卦,而变到什么卦,就称作“之”什么卦,像“遇无妄之渐”。因为占到什么卦是无法控制的,那就是遇,完全是随机的。
《序卦传》说夬卦:“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旧体制一旦决裂,就会产生新的接触。旧关系一旦决裂,人海茫茫中还会接触新的人、遇上新的机缘。这就是姤卦。“姤,遇也”,你会遇到什么?就看夬卦的冲击力有多大!《杂卦传》中,夬、姤二卦是属于大过卦之后的八个卦,天翻地覆,秩序大乱。“大过,颠也”,在大过卦超负荷的非常时期,不期而遇、想象不到的失序状况特别多;所以会有“姤,遇也”,而且是“柔遇刚也”,让唯一的阴爻初六拿到主导全局的掌控权。千万别小看姤卦初爻,初爻的柔是主动的,它要遇谁就遇谁,如果它是星星之火,就要找干柴;只要材料不缺,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这就是“柔遇刚也”。
《杂卦》中,大过卦之后的姤卦,紧接着的并不是与之相综的夬卦。《杂卦传》最后八个卦可谓鬼神莫测、意义深刻。大过卦之后一切关系都乱掉了,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都会发生。首先就是“姤,遇也,柔遇刚也”,阴柔掌权,搞了个天下大乱。《杂卦传》的最后一卦,不是未济卦,而是夬卦。从自然发展来说,万物发展到最后一定是未济卦,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哪一个不空?但《杂卦传》注重的是人文思想,提倡人的奋斗精神战胜一切,所以最后一定不能以“未济”为满足,人的责任就是得“夬”;即在“未济”之后还得有“夬,决也”的奋战决心,也就是“刚决柔也”,把“柔遇刚”扭转成“刚决柔”,阴阳对决,进行拨乱反正、正义与邪恶之战,使“君子道长,小人道忧”。“君子道长,小人道忧”和“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或者“小人道长,君子道消”还是不同,后两者互有消长,要么君子完蛋,要么小人逃之夭夭。但是《易经》不主张赶尽杀绝,连解卦第五爻的君子都要“有孚于小人”,实在没办法才“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杂卦》则说明,不到必要,总是有君子、有小人的存在,只要他道忧、你道长,正面的持续成长,不见得一定要消灭反面。可见“道忧”和“道消”差一个字就截然不同。《杂卦传》用夬卦作最后一卦,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接受自然而然的未济卦,不要执著肉身,精神永存才是终极目标;一定要有奋斗意志,努力寻求突破,不管是自然还是命运,尽量去除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枷锁限制。那么,这就合乎《易经》自强不息的精神了。不甘于宿命,就要想办法刚决柔,不能像未济卦一样两手一摊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