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平心平天下
11255600000016

第16章 以四观精神开启四知智慧成就四为人生

——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研讨会第三期暨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在京博士丁酉新春茶话会

李从国教授是廖彬宇先生多年的老读者。2016年10月23日,在得知彬宇先生回了贵州老家后,碰巧他也在贵阳,于是专门赶来与彬宇先生会面,并交流了整整一下午。李教授曾发起成立了“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担任俱乐部主席。教授对彬宇先生十分敬重,希望有机会请彬宇先生为俱乐部的博士成员们讲讲传统文化。

2017年2月5日上午,李教授致电彬宇院长,向彬宇院长表达新春的问候与祝福,彬宇院长则邀请李教授访问“四观书院?四知书屋”。李教授当即提出,希望能率领部分贵州籍在京博士访问四观书院及四知书屋,彬宇先生欣然应允,于是便有了此次“中华文化复兴之路座谈会暨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在京博士丁酉新春茶话会”。

2月6日下午,李教授准时带领三十余位贵州籍在京博士抵达四知书屋。在见到彬宇先生时,许多成员均不约而同表示,知道彬宇先生很多年了,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了解过他的一些事迹,这还是第一次得见真人。

彬宇先生说,很偶然地,生命中与四这个数字不期而遇了。他家叫四为堂,他创办的书院叫四观书院,现在又发起成立了一个以读书为主题的“四知书屋”。

彬宇先生谈到,创办四观书院,源于他19岁前读《二十四史》的启发。中国历史上书院的出现,不仅为往圣继绝学,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周易玄希望四观书院能一如传统书院的风气,又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及国际性。所以四观书院要打造成为一个传承、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德不孤,必有邻”,有许多专家、学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领域都不乏精深、精湛的研究,但散落在各个高校,或者各个研究机构。彬宇先生希望四观书院的平台能将大家凝聚起来,共同做一个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

彬宇先生认为,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是当每一个人都汇集到了一起,这个力量就是无限的。个体的力量,不仅有限,在传播时甚至显得微弱而孤寂。但是当大家汇聚到一起时,就会营造出一种极好的学习氛围,一起传递正能量,那么自然能够蔚然成风,这就是共振的原理。《易经》里,就叫作“以人文化成天下”。

无论是书院的导师,还是同学,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与基因,未来走到哪里,就把这枚种子撒到哪里,当因缘际会时,自然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学习传统文化,说到小处,是让自己开启智慧,身心受益,又能让自己家庭幸福,还能成就事业。说到大处,更能促进社会和谐。而且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大家在开启智慧的同时,也是在无形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候,提到了三条必经之途。第一是必须走中国道路,第二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第三是必须发扬中国精神。彬宇先生说,四观书院的创办理念,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以书院为载体,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共同发扬中国精神。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助推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助推中华民族于世界的伟大崛起。”

彬宇先生向大家介绍说“四为”很好理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横渠四句——为天地、为生民、为往圣、为万世。

而之所以建立四观书院,是希望在今天这样一个三观毁弃的时代重树中国人的四观精神。他认为“天下”是中国古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理念和情怀、追求。所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特别提出了一个“天下观”。四观书院所倡导的四观精神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多元协和的天下观,成人达己的人生观,推仁弘毅的价值观。”(彬宇先生在多个场合均对“四观”有过许多阐述,读者可自行参看)

对于“四知”,彬宇先生说,主要是源于《易经》“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这一精神意蕴。河北承德山庄即有乾隆皇帝御笔所书的“四知书屋”。

彬宇先生却说,“四知”是《易经》提出来的一种大智慧,而佛家的大智慧也被概括为“四智”——唯有佛陀才能同时兼具的四种智:

第一,大圆镜智;第二,妙观察智;第三,平等性智;第四,成所作智。

彬宇先生说,就他的理解,这四种智,其实也与《易经》的精神意蕴相契相印,抑或说《易经》的智慧,归结起来恰恰也是这四种智。

先来看“大圆镜智”,《易经》学通达以后,象的思维模式开启,一切事物均能以象的模式呈现。如同镜子,照出了世间万象。而这面镜子,又如同一面圆满周备无死角的镜子,遍照一切现象,却于本身并无影响、并无挂碍。《易经》的原文表述为“见乃谓之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高明莫及的天就犹如一面镜子,真实不虚地反映出一切现象。所以中国古人通过观测天文,就能察知人事。事实是什么样子,天道这面镜子就会反映出什么图像。《易经》的智慧是包罗万象的,就像这面圆满的镜子,照出万象,照破万象。《易经》里说:“周流六虚”;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个广大悉备,就是大圆满的意思。《中庸》源于《易经》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总纲,所谓“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等都是形容它的周备圆满。《易经》中有“正大光明”的理念。正大就包含了周备圆满的内涵,镜子所以能照天照地,就在于其光明无染。这个思想又影响了后世,发展出了古代官家常提的“明镜高悬”。

《易经》里还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都是对大圆镜智最好的形容。

其次是“妙观察智”,《易经》学通达以后,无有疑惑,可以洞悉一切,一丝一毫,不论巨细,一览无遗。《易经》里说:“夫《易》何为者也?……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又说:“大观在上,中正以观天下,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这段话就表述了《易经》以四个观(大观、中正观、下观、观天之道)就能够观察所有事物的发展,即运动变化的规律。“彰往察来”“显微阐幽”。明白了观的道理,开启了观的智慧,就能够掌握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于是可以教化天下,“圣人以省方观民设教”。

而《易经》八卦的起源,就是印证了这个思想。《易经》里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然后是“平等性智”。《易经》六十四卦,无有一卦好,也无有一卦坏,卦象只是显示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变化的。变成好的状态,就好;好的状态不谨慎,不注意,稍一懈怠,就变成了不好的状态,就坏了。所以《易经》只讲状态的好坏,而没有绝对的好坏。这就给人类提出了改变命运的方法和程式——小心翼翼(朝惕夕厉),不断向上(厚德载物),刚健奋发(自强不息),状态就会越来越好,命运就会越来越好。如若不然,哪怕是好的状态,一旦懈怠,甚至为非作歹,立言必信,立刻就转变为不好的状态,相应也就招来不好的结果了。

所以从这点来看,六十四卦,无有好坏,都是“等无差别”、平等无别的。同时,参透了六十四卦的精神,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自性具足的。这个自性具足,老子悟到了,称为“知足者富”,知什么足?知自性具足。知自性具足,所以不假外求;释迦牟尼悟到了,称为“如来藏”,每个众生都具备的“真如智慧德相”;孔子悟到了,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这个仁性,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只是我们平时迷失掉了,一旦想要恢复回来,立马就可以回来。

慧能大师悟到了,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具足,自性清净;自性真如,自性光明。

因有自性,而生实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信为道源功德母,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成,国无信则亡。自信既立,万法自生。孙子称为“不战而胜”,老子称为“不为而成”。王阳明悟到了,就说“人人具此良知”……

既然每人都具备这个仁心,这个良知,这个真如,这个自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很了不起,都能成仁,都能悟道,都能成佛。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前自卑的人就不再妄自菲薄,你能行,我同样能行;以前自负的人,就不再妄自尊大,我能行,别人同样能行。所以陆九渊说:“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东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就是说不论西方人、东方人,这个真如自性的本体是相同的,所以道理也就相同了。这就是“平等性智”。

最后,当你出现了前面三种智以后,所有的智慧也就开启了,所有的道理自然明白了,所有事物的规律当下就明了了,做事情于是不需要谋略、不需要算计,自然就能因缘具足、福慧具足,自然而然就成功了。这就是“成所作智”。《易经》里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个思想启迪了老子,老子便说“无为而无不为也”。《易经》对这个过程很详尽很有条理的表述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就是说这个形而上的道就是无上智慧,具备这个智慧,就能做出一切发明创造(即“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具备这个智慧,还能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随时空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变化,换句话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化而裁之谓之变)。

具备这个智慧,就能够畅通无阻且行之有效,“往而不害”(老子语)、无往不胜(推而行之谓之通)。

具备这个智慧,就能自然而然地必然成功,并且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可以治平天下,教化万世。这也就是“无不为也”。(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彬宇先生补充说,不断地成功,叫成长;一般意义、世俗意义的成功叫成功;巨大的、伟大的、究竟彻底的成功叫作成就。

彬宇先生说,四为堂、四观书院、四知书屋等四系列的打造不是有意之举。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深广的内涵,《易经》里有八卦四正四隅的概念,释迦牟尼成佛宣说的教理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佛陀开示世界一切现象的构成是四大——地水火风。在学佛修行中还有“四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理念。而老子的思想里,在天地人三才之上加了一个道,并称为“域中四大”,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高思想、最高智慧、最高境界、最大格局的形态又恰恰是儒释道易四个方面。

彬宇先生说,就他现在的理解,四观、四为、四知,各自代表两重含义,四观代表了精神和信仰,四为代表了修为与作为,四知代表了智慧与格局境界。联连起来后很有意思——

“以四观的精神与信仰,开启四知的智慧和境界,成就四为的抱负与理想!”

这三个“四”合起来是两个字——文化。文是四观四知,化是四为。

这三个“四”合起来又是四个字——经世致用。

彬宇先生谈到了刚刚过世的冯其庸先生。先生说,“冯其庸先生是昨天举行的追悼会,我们都很缅怀他。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看望他,谈到了四观书院,我向他介绍四观精神以及我们经世致用的追求时。他以94岁高龄的抱病之躯,激动地提起笔,为我们写了‘四观书院’‘经世致用’八个字。他说他很长时间没有提笔了,提不动了,听我讲了四观精神以后,他连声说好,有了精神,写出了这几个非常漂亮的字。冯老把字交到我手中时说,四观精神可以作为中国人的精神传承下去。我很感恩冯老,他一直对我们充满了关心与爱护。”

彬宇先生的发言不时激起大家的掌声。其中张志文先生最为激动,他说他在多年前就屡屡听人说起彬宇先生,一直无缘得见,这次能够当面听到先生的言论,十分惊喜。他在发言时说:“彬宇先生少年开智,慧命早达,将必定是中华复兴历史潮流的中流砥柱。”

北京师范大学李永瑞教授与四观书院王一副院长一年前曾在中国地质大学“周四论坛”上相识。当时是地质大学邀请李永瑞教授讲学,王一副院长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惊叹于李永瑞教授的学问,回来后多次向廖彬宇先生提及。不曾想此次见到了永瑞教授,二人相谈甚欢。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刘源教授在发言时提到:“今天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平时做科学研究,不太注意人文领域,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思想,今天听了彬宇先生的许多言论,使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前几天我的一位博士给我提出来,让我给他一个题目和方向,我今天就有了一个收获,觉得以后我们在科研的时候,一定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就像前些时候‘三无科学家’屠呦呦的‘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而屠呦呦获奖的全部灵感则来自于1800年前的道士葛洪的《后肘备急方》,按我们的一般认知,葛洪并非科学家,只是个炼丹打卦的道士,但就在我们看来最具迷信色彩的道士却怎么会比科学家更早地掌握了‘真理’?而屠呦呦恰恰是对具有巫智色彩的中医开发和研究,使她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再一次证明,刚才彬宇先生提出的‘尊异求同,中西融通,以文化成,天下为公’的理念是可行的,是极好的。中西结合的双向思维,即以中华文化的混合科学(和合学)+西方文化的分科学应该是中国的专家学者最容易出彩的领域。”

参加此次论坛的博士们均做了发言,气氛融洽、场面热烈。

由于此次活动由李从国教授组织,所以研讨会由他担纲学术主持并作了总结。

李从国教授系贵州省政府绿卡专家、经济顾问,他曾在2003年11月,与西方经济学权威学者劳伦斯?克莱因等6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国内厉以宁、王珏、林毅夫等五位经济学家一道,作为全球第一部共同的经济发展宣言——《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的第一执笔起草人。

2004年他在《瞭望》周刊率先提出了中国“绿色现代化”的理念、理论及政策主张。

2010年发明了新太极图——《天地人合三极图》,开创了“天人相宜”的“私人心灵哲学”之窗。在《人民日报》《瞭望》《经济日报》《宏观经济研究》等媒体发表论文近百篇。写作或参与写作专著20部。

在读过《国学旨归》后,他十分推重彬宇先生,总结发言时,他提出来,希望聘请彬宇先生担任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首席文化顾问,中国林科院党委副书记陈幸良教授率先表示支持。陈教授也是博士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他笑着说:“我对彬宇先生也是闻名已久,今日听君一席话,才知果然少年英雄,名不虚传。”

中电建路桥集团董事长汤明博士从书谈起,谈到了在座的贵州乡友们,都是通过读书,才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令人感叹的是,彬宇先生一直以来独立自学,博览群书,不仅创办了颇有影响的四观书院,现在又创办了更大众化的“四知书屋”,读书改变命运,读好书不仅改变个人的命运,还可以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书、好书,我们不但要自己读,还要营造氛围,影响更多人读。

在座的以逯弘捷先生年龄最大,他是逯钦立先生哲嗣,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自出版以来,至今风靡学界,是古典文学学者的案头必备书。逯弘捷先生也是彬宇先生的读者,他本人与贵州也极有渊源,这次是作为特别嘉宾受邀出席此次在京博士的研讨会。

他说他与彬宇先生一见如故,从彬宇先生的身上,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他带来了《吕班百年》一书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博士。吕班是弘捷先生的岳父,是近代中国文艺界的代表人物。他说本来还要带《中国文明起源与文化复兴之路》一书,由于库房管理员春节休假未归,就等到下次再补上。

研讨会结束前,彬宇先生又代好友高歌教授赠予所有参会人员高教授的新著《智慧宇宙》。《智慧宇宙》实际是《宇宙天演论》的后续之作。

最后,彬宇先生又将七卷本《国学旨归》第一辑赠送给所有的参会人员。

彬宇先生说:“今天是正月初十,我以前讲有一个字,由十个‘十’字所组成,叫十全十美。这个字就是我们中華的華字。她代表了盛大、丰富、完美。中华的意思,就是《易经》‘守中保大’的思想。守持中道,君子务本,就必然发展出宏大的、圆满的终极事业。这个思想被老子继承,提出来叫作‘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按传统,在元宵节前都是过年。今天大家莅临四知书屋赐教,使我深受教益。过年了,送礼别人都怕送书,因为都怕一年‘输’了。

刚才听汤明先生说得好,他是央企的领头人,是实业家,曾国藩讲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他则谈了读书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我们中华文化复兴之路论坛这是第三期,在半个多月前我们举行了第二期,当时由我们的叶小文先生率先发言,他谈的就是读书。来参加讨论之前他写了一篇文稿,我看到这篇文章前几天正好发表在《贵州日报?小文漫谈》专栏了。

今年的除夕我是在寺院过的,所以在寺院敲响了新年的第一钟,祈愿国富民强。正月初一,寺院的住持送了我一本佛经,我感到无上的喜悦。佛家的《金刚经》里面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些句子,都在反复地强调,一部经书,超越了所有如恒河沙数的七宝。所以我认为接受经书的馈赠岂是一个小小红包、小小礼物可比呢?当然,我们的书也不能和经书相比,但是宋真宗有首诗,大家也耳熟能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我借宋真宗的名言,在这里送拙作给朋友们,权当拜年之礼,祝愿朋友们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诸愿圆满、吉祥如意。”

附:“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研讨会第三期暨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在京博士丁酉新春茶话会”参会人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1.刘源,博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

2.李从国,博士,经济学家。

3.李勇智,博士,中信集团环保部副总经理。

4.潘文富,博士,亚太集团总经理。

5.朱成军,博士,中国水科院高级工程师。

6.刘为民,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7.朱彤,博士,中国社科院经济部能源所所长。

8.陈幸良,博士,中国林科院党委副书记。

9.黄采艺,博士,国家林业局速丰办副主任。

10.刘勇,博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11.宋明,博士,中信集团上市公司研究所研究员。

12.张仁勇,博士,中国科学院空间所研究员。

13.赵云,博士,北京某草业公司总经理。

14.汤明,博士,中电建路桥集团董事长,著名实业家。

15.潘婧,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后。

16.张厚贵,博士,铁路工程领域。

17.刘一波,博士,中国钢铁研究院教授。

18.李永瑞,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19.胡涓,贵州省人民政府驻京办处长,博士工作联络官。

20.李洁,博士,中核集团。

21.张瀚峰,博士,中国普天集团高级工程师。

22.黄真理,博士,原国务院三峡办水库司副司长,现水利部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

23.杨振海,博士,中国铝业集团稀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4.齐瑜,博士,北京市民政局。

25.俞俊峰,博士,国家某部委。

26.汤欣,博士,清华大学教授,经济法学家。

27.袁星煜,在读博士,国务院国资委。

28.张志文,退休领导,《国学旨归》读者。

29.逯弘捷,特邀嘉宾。

30.廖彬宇,四为堂、四观书院、四知书屋创办人。

共计三十七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