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平心平天下
11255600000008

第8章 伏羲故里谈《易经》

——兰州讲学记

2015年6月18日下午,随同廖彬宇先生抵达兰州。此次行程安排很满,一个月前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赵少智先生来北京看望彬宇先生,并邀请先生参加6月22日一年一度的伏羲公祭大典。

6月19日早,由省工商联主办,彬宇先生主讲,题为《国学旨归——易经大智慧》的公益文化论坛在兰州成功举行,全省一千余名企业家及领导干部听讲。

论坛由赵少智书记主持,隆重地请出彬宇先生。

彬宇先生说:

甘肃是我自幼便心向往之的地方。兰州有三张名片,叫一条河,一本书,一碗面。河是穿城的黄河,书是《读者杂志》,面是兰州拉面。我们贵州啊也正好是三张名片:一块布,一杯酒,一幢楼。我形容贵州,是一块布裹着一瓶酒放在一幢楼里欢迎大家光临!一块布是黄果树大瀑布,一瓶酒是茅台,一幢楼是遵义会址。当然,其实甘肃和贵州的名片都不止这些,甘肃人自己说甘肃没什么艺术和文化,只有一个敦煌艺术群而已;甘肃没什么科技,只有一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已。这都是甘肃人很自谦的话。这次来甘肃,我是完全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过来的。这次的题目是讲《国学旨归——易经大智慧》,实在是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的做法。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班门弄斧,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自己这点小把戏敢到鲁班面前去耍弄吗?所以我很惭愧,以前金庸先生到北大讲学时,说起他去成都的杜甫草堂,地方上要求他题首诗;他到了绍兴的兰亭,地方上又让他题字。他就写了几个字——班门弄斧,草堂赋诗,兰亭挥毫,现在又多了一条——北大讲学。

金庸先生很自谦,很风趣。其实他的字写得不错,诗更是很好。他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大作家,完全有资格到北大讲学的。

所以看到他说的这几句话,反倒令我心生惭愧。他做的这些事情我都做过,我却没有一点羞耻之心,不是年少轻狂又是什么呢?伏羲圣人作为我们的人文老祖,就在羲皇故里——甘肃这个地方画下了八卦,创造了《易经》,我今天偏偏跑到甘肃来谈论《易经》,所以在班门弄斧、草堂赋诗、兰亭挥毫、北大讲学之外又增加一条罪过,就是甘肃论易。

彬宇先生幽默的开场顿时令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彬宇先生对伏羲极为景仰,先生在谈论《易经》时,就重点谈了《易经》是中国文化诸子百家的总源头,不仅儒、道二家的思想脱胎于此,一本《易经》也足以与三藏十二部佛经相参。

彬宇先生甚至说:

我曾经猜想伏羲就是一尊古佛。伏羲伏羲,佛兮佛兮。伏羲名太昊,太是无量的意思,昊是大光明。昊字是日与天,天最长久,即无限长的时间即长寿。太昊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太昊可以对应替换为南无佛。

昊字本身就是光和寿的合体,日代表光,天最长久代表寿。太是无量之义。太昊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而且《易经》的起源完全是心法,无上妙心、涅槃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是大空境界、真如法界。

释迦牟尼佛自言说法四十一载未尝说过一法,正是《易经》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义。

《易》以道阴阳,佛以言因果。阴阳同时同步,因果同根同源。所以阴阳是中国古人的表述,传到印度后又翻译回中国来,就成了因果。这两者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我还有很多的思考,以后我再专门论述。所以我猜想伏羲即佛兮。当然,这个猜想仅仅留存于猜想,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是对的。

一念起时,果已现。有阴就必然有阳。所以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行能动天地,可不慎乎”!

所以我们只要把古书上的阴阳全部替换成因果,也都能解释得通。

《易经》以六十四卦卦象的现象、表象、具象、假象、幻象回归到藏象、里象、抽象、真相、实象、空相。所以《易经》以万事万象开始,以无思无为结束。所以说《易》与天地准,与佛不二。

万事万物都有一对阴阳,所以老子的思想是完全来自《易经》的,他讲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这个道理。天之道是一对阴阳,日月为阴阳,白天黑夜为阴阳;地之道是一对阴阳,叫柔与刚,柔的是河流,刚的是高山;人之道是一对阴阳,叫仁义,仁就是慈爱怀柔;义就是法度原则。事之道也是一对阴阳,起心动念为因,行为结局为果,因果便是一对阴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光有柔没有刚,就会和稀泥;光有刚没有柔,就会铁面无情、泯灭人性。

所以汉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信奉阴阳之道,内与外是一对阴阳,儒与道就是一对阴阳。汉朝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就是阴阳的结合。

秦朝信奉法家,主张刑法,后来变成了暴政,亡国很快。这就是只有刚没有柔。

宋朝不搞军事,大搞儒学,国家最终难逃厄运。就是因为只有柔没有刚。

今天,我们国家既抓法制建设,又搞中国文化的复兴战略,这就是阴阳之道。外依法治,内用国学。

明白了阴阳之道,就明白了和谐之道。一阴一阳,相反相成,便走向和谐、走向完美。

所以老子明白了《易经》阴阳之道,就有意正话反说,正话反说就是一对阴阳。老子说的,原话叫作“正言若反”。所以老子讲无为、讲不争、讲柔弱,所谓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莫不是阴阳互相转化的根本妙理:反能归正,弱能胜强。

所以“大直若曲,大白若辱,大辩若讷”。都是阴阳对应的关系,都是阴阳转化的至理。明白了阴阳转化的道理,就明白了《易经》穷通变化的思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有对立就有局限,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烦恼。一旦从识情上突破了对我的执着、对法的执着,进入超二元对立的精神境界,解脱的曙光就出现了。

所以张载有句名言,叫“有象斯有对,对必有反;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对应产生的,也是对立产生的。因为对立,所以矛盾互反。矛盾互反,可以通过融合而得以化解。所以中国文化一元论的伟大,就是融合转化。能够化敌为友,最后以友辅仁。

爱情就是一种执着,每一对恋人都执着在对方身上,一旦执着了就会失去智慧,所以热恋中人往往没有理智,就会生出烦恼。爱情最磨人,但是爱情也很伟大,把人性的至爱激发出来,让你在爱情中学会爱与被爱,最后学会把这种爱放大到爱他人、爱天下。当爱他人、爱天下时,就把情执自然转化了。

老子明白了《易经》的思想,让我们学会放下,学会看破,学会随缘。随缘就是顺其自然。老子讲“天下神器,执者失之,为者败之”就是这个道理。什么时候破掉了执着,就破掉了藩篱,破掉了障碍,破掉了局限。破掉局限,就打开了格局,走向了无限。

最大的格局最后是空,究竟为无。所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是真正的大格局。万缘放下,四大皆空。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老子讲破执,是源于《易经》的思想,佛家也讲破执,其实这些都是圣人思想的共通之处。

所以中国文化向来是一元论,西方文化是二元论。一元论和二元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元论是整体观,大融合,化解矛盾;二元论则是矛盾对立,起争执。所以中国文化叫和同天下,西方文化叫分科而学。

中国所有的文化都是一元论,所以能够一以贯之,孝文化同样如此。

孝字,是一个老一个子,老代表祖先,子代表后人。一个孝字,就表明了祖先与后人是一个整体。祖先积德,后人就能受福;祖先作恶,后人就会受灾。这是阴阳的思想,也是因果的原理。

但是西方文化不同,西方人把祖先和子孙对立起来看待,所以中国文化重视反本溯源,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得到祖先的庇佑。中国人认为祖先入土为安,后人便能安宁吉祥。祖先的坟墓气场强大,后人就会吉祥如意,反之同理。

因为中国人的一元论思想认为祖先与后人是一个整体。只不过祖先为阴,子孙为阳。阴阳本是一个整体。

所以中国人说筷子叫一双,西方人说筷子叫两支。一个是合二为一的一元论文化,一个是一分为二的二元论文化。

彬宇先生说这次能受邀参加伏羲公祭大典,是令他至为感动的。因为只有中国这样独有的一元文化,才能让他瞬间穿越亿万斯年,打破时空的局限,与祖先合二为一,与祖先合二为一就是与天地相和合大同。

彬宇先生不仅对《易经》研究很深,他甚至讲了许多佛理和佛经故事,使大家很受启发。他说唯有一部《易经》可与三藏十二部佛经相参。因为《易经》和佛经一样,根本都是空性,都是“无上妙心,涅槃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无上智慧与无上心法。要知道《易经》一开始就是没有文字的,正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古老的《连山易》《归藏易》才无法得以流传。

佛家讲参禅悟道,就是《易经》的思想——“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

所以《易经》看起来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当你生病了,《易经》的辩证和谐思想,立马就变成了中医可以治病;当发生战争了,《易经》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想,立马就变成了兵法可以保家卫国;当你想要健康成长,不遭受病痛的折磨,《易经》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立马变成最好的养生学;当国家建立起来了,《易经》的阴阳、柔刚思想立马能变成人伦大统、治国安邦的政治哲学;当你想要长生久视、究竟圆满,《易经》的思想立马能变成修性炼命之学。

所以《易经》是什么呢?《易经》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是。它犹如佛家讲的空,似乎空无一物,但妙用无穷,是众妙之门。

彬宇先生从《易经》又谈到了《中庸》,先生说《中庸》同样是阐述《易经》思想的心法。

《中庸》虽然只有3568个字,但是几乎被公认为是儒家最深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既是人类最迫切需要明白的,也是全体人类最无法回避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三件事:

第一,人性是怎么来的?这是天命的问题。

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命的问题。

第三,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使命的问题。

由第一个问题,延伸出来的其实就是我是谁?为什么是这样的?也就是认识自我的问题。

由第二个问题,延伸出来的其实就是它是谁?它和我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认识外物,认识世界的问题。

由第三个问题,延伸出来的其实就是我如何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问题,就是认识与把握未来,也就是获得安全感以及幸福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情不自禁要思考,并且希望找到答案的问题。

因此,也是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体系完备的哲学或者宗教流派,都必须要回答的最核心的问题。

《中庸》的魅力在于,不仅近乎完美地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而且与其他学说或者教派往往连篇累牍的阐释不同,《中庸》在回答上述三个人类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的时候,仅仅用了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开篇的第一句话,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但是内涵却非常深刻。

首先,这里所说的天命,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字,这里的命是个动词,是赋予,指定的意思。所以,所谓天命之谓性,就是说只有由上天赋予的那些内容,才是性。反过来说,所谓的性,是由上天所赋予的,所规定的。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人性是怎么来的?或者说作为一个人,我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要一说到天,就觉得是不是有所谓的迷信因素在其中。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敏感,因为在中国古人口中的天,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就是客观的物质与规律世界的代名词。

人是由客观物质构成的,因此他必然拥有由这种特殊的组合方式所决定的那些客观的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就是性,就是人性。

所以,这一句话一下子区分了两个最根本的界限:

首先是人和兽的界限。

因为人性是天命所授,因此人与动物就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因此既有人形,就没有任何理由再自甘堕落为一个动物。否则就是违背天命,就是与客观规律相悖。这就为人的高尚,人应当追求高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是性与欲的界限,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界限。

这一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我们经常将自己的放荡不羁说成是随性而为,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谓随性,即使不是全部,也绝大部分是在纵欲。

怎样区分是性还是欲呢?很简单,如果是上天所赐的,所规定的那就是性,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同的兴趣取向等等,大部分都是属于性的范畴;那些完全由个人主观臆造出来的各种追求与目标,都属于欲的范畴。

人生最大的可悲,就是被各种欲望蒙蔽了双眼,而看不清自己的本性,看不清自己到底是谁,所以一生都在随着一趟欲望号列车东游西荡,永远不知道脚下的路,是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这是第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在明确地区分了人与兽,性与欲之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率性之谓道”。

所谓“率”就是遵循,沿着的意思;道就是道路。“率性之谓道”的意思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事,就是最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我们应当持有的,面对自然,面对万物的态度。

因为,人是由物质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构成,万物也同样是由物质,按着相同的客观规律构成的。所不同的,仅仅是由于构成方式的不同,而导致最终各自所具有的本性有所不同。

木头之所以与石头不同,是因为构成他们的原子的组合方式不同。同样,人之所以与狮子不同,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分子与原子的组合方式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并不妨碍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和谐共处。

所以,人与自然之间最恰当的关系,就是最自然的关系。所谓最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率性而为。

于是,作者又补充了一句“修道之谓教”,也就是说人的学习,以及圣人对社会的教化,就是修道——修习如何走好率性这条路。这就解决了人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问题。

换言之,这前后的两个道字,说的是一件事,都是一条人生的道路。而这条路既不是哪位伟人给我们指出的,也不是由哪个职业规划师规划的,而是由我们的本性所决定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上天所赋予的道路走下去。

事实上,人只要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都将是精彩的,任何一个人都将是堪称伟大的,他对社会的贡献也必将是巨大的,这一点《中庸》在后面还有极为精彩的阐述。我们现在所要说的是,这条路通向哪里?

因为,天命之谓性,所以率性之谓道这条道路,所指向的方向就是——天!

所以,《中庸》这部书实际上是为我们展现了一条天人合一之路。这无疑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终极理想,所以《中庸》才具有这样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它所阐发的思想,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

而中国文化诸子百家全是天人之学,这种思想的根本因子,就完全源于《易经》。

彬宇先生从九点开始讲解,直到十二点半结束,整整三个半小时,听众意犹未尽。

赵书记说:“原本是晦涩艰深的古代思想,在彬宇先生口中说出,竟是如此地明晰。这大概就是彬宇先生一直在讲的化吧!彬宇先生以《易经》为本体,迪化心源,将百家思想导归一处,不负旨归之说。彬宇先生又将往圣绝学,化为今用,使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意义。他的演讲娓娓道来,浩浩荡荡,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使我们有幸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享受了一场精神大餐。再次感谢彬宇先生,祝福彬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