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北京故事
11291400000001

第1章

来源:《北京文学》2014年第11期

栏目:作家人气榜

“五一”节前夕,七十三岁的老人张伯祥失踪了。

张伯祥是和老伴李少芬在超市采购东西时失踪的。

七十三岁的张伯祥几年前就患上了老年痴呆,张伯祥退休前是名小学数学老师。其实老年痴呆在退休前就已经有征兆了,他在上课时经常发呆,正讲着一道数学题,讲到一半时,竟然忘了继续讲下去,大睁着眼睛望着眼前的孩子们,孩子们睁着小眼睛看着自己的老师。后来有孩子家长把张伯祥老师这种教学状态反映给校长,校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也发现了张伯祥老师这种缺氧状况,于是就找张伯祥谈了一次话,大体意思是,辛苦了几十年的张老师老了,不适合教学了,离开课堂,负责教具。张伯祥教了一辈子孩子,冷不丁离开课堂还有些不舍,红着眼圈和孩子们告别,专心管起了教具工作。张老师管教具,也经常丢三落四的,经常把教具错发和漏发,引得一些老师也很有意见。

妻子李少芬也是名老师,和张伯祥在一个学校,李少芬在五十五岁时就退休了。李少芬起初对学校中的风言风语并没往心上去,只是觉得自己的爱人年纪大了,忘性也大了,人老了这一切也属正常。直到五十九岁那一年,张伯祥提前一年退休,回到家里没事可干,坐在那里经常发呆,过了中午就忘了早晨吃什么了,一副无辜无奈的神情。

那会儿,家住昌平的大儿子张守强回家一趟,许久不回家的张守强站在父亲面前,父亲瞪着眼睛一连问了张守强几遍:你找谁?你走错门了。父亲这么问话,让儿子非常惊愕和失落,把一张脸凑到父亲面前,也一连说了几句:爸,你糊涂了,我是张守强,你连我都不认识了?父亲端详了张守强许久,突然说了一句:老大,你回来了。

老大回来了,张伯祥马上让老伴李少芬去做包子。在张伯祥一家的生活中,吃包子就是改善伙食。以前一家人住在牛街,牛街上的牛肉包子很有名。牛街住的大都是回民,伺弄牛羊肉很讲究,清真食品也很有讲究,因此,牛肉包子也著名起来。张伯祥打小就生在北京,长在牛街,童年的口味是很难改变的,许多年过去了,一家人仍然把牛肉包子当成最好的食品。后来牛街改造,张伯祥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离开了寸土寸金的牛街。

那会儿家里三个孩子,老大已经另立门户了,住在单位临时分配的公寓房里。老二张守志在机关工作,那会儿的机关已经不再分配住房了,只能自力更生,买商品房了。张守志没钱买房,住在岳父岳母家里。岳父岳母是处级干部,家里有一处三居室,就这么一个闺女,于是张守志自打结婚就名正言顺地住进了岳父岳母家。这在北京被称为倒插门,虽然张伯祥和李少芬是一对知识分子,但事实就是这样,脸上心上,也很不受用了好些日子。

老三是个女儿,那会儿刚大学毕业,听说在上大学时就轰轰烈烈地谈起了恋爱,人虽然毕业了,这恋爱也谈得有头无尾的样子,没有结婚的意思。据说男朋友又考上了研究生,为了学业,自然是不能结婚。女儿张娜在大学毕业后仍住在家里,在一家公司上班,早出晚归,一边谈恋爱,一面上班,很忙碌,很有理想的样子。

牛街拆迁,赶上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张伯祥和李少芬两人研究来研究去,又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充分听取了孩子们的意见后,终于决定,不再迁回牛街了,而是要一笔拆迁款,卷铺盖走人。原因是,两位老人要把拆迁款一分为四,给三个孩子留三份,自己留一份。用这些拆迁款自己去买房。拆迁款终于下来了,老两口那会儿也都快要退休,不在乎去哪里居住了。于是他们跑到大兴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老大借着父母的拆迁款,一咬牙,一跺脚跑到昌平回龙观也贷款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老二和岳父岳母住在一起的日子也够够的了,因为没条件,只能忍气吞声地将就着,现在有了父母给的拆迁款,于是也开始张罗着买房,跑遍了北京城,对比房子,对比钱,最后很豪气地在通州买了一套房子,比老大的回龙观要优越一些,离城里也近一些。

老三张娜,那会儿正专心地谈恋爱,满脑子都是爱情,还没想到吃喝拉撒这些俗事。父母把钱递给她时,她连正眼都没看一眼,只是说:爸妈,这钱是你们的,存起来吧。

父母见女儿根本不把这钱当回事,于是,就把钱暂时存到了女儿张娜的名下,张娜一如既往,该干什么干什么,把自己当成了个没钱的屌丝,活在爱情的梦里。

现在女儿已远嫁到上海去了,九年恋爱,换回了男朋友读完了博士,在北京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上海有一家单位同意接收他,于是男朋友毅然决然地离开北京去了上海。张娜也老大不小了,况且,这恋爱从大学到博士,一谈就是九年,她舍不下九年的爱情,和父母挥挥手,说了声拜拜,一杆子扎到了上海,经营她的爱情去了。

后来,父母就老了,相继着都退休了。

张娜一下子去了上海,回一趟北京不那么容易,只是利用出差,或年呀节的,偶尔回来一次,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很忙碌很辛苦的样子。

女儿离开北京,把名下存有父母给的拆迁款的存折带走了。后来父母听说,女儿就是用这笔款,付了首付,贷了二十年的款,在浦东买了一套不大不小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