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提醒了两个儿子,他们马上又匆匆地往回走。两个儿子和母亲相比,毕竟年轻,走得比母亲快些,走几步就停下来等母亲。母亲就说:先别管我,我丢不了,你们先回家去看看。
两个儿子有了母亲的指示,于是放心地迈开步伐向家走去。
门依旧锁着,门口多了大嫂和他们的儿子张小米。两人听说了这事,也从回龙观匆匆地赶来了。张小米正在上大四,已经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了,嘴唇上冒出了茸茸的胡须。他见到了父亲和张守志叫了一声:爸,二叔——便移到一边去了,垂下头,一脸的沉重。
大嫂长得很普通,五十来岁,鬓角也有了白发,脸上的肌肤垂着,眼袋不深不浅的样子。
大嫂见两人回来,一脸焦急地迎上去:咱爸找到了么?妈呢?
张志强叹了口气,摇摇头说:妈在后头呢。
说完这话便把目光落在儿子张小米身上,他走近儿子一些,有些责备地望着儿子道:你怎么来了?
张小米抬起头:我接到我妈电话,我就来了。
大哥没再说什么,目光落在儿子的一条腿上。
儿子自小就小儿麻痹,到现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就很不方便的样子。自从有了张小米,张志强夫妻俩,暗地里没少为儿子的腿唉声叹气。好在儿子很争气,从上小学到大学,没让他们操过什么心,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学也是响当当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一点成为张家老少骄傲的资本。
张娜曾跟大哥说过一句话:上帝为小米关上了一扇门,就会敞开另一扇窗。你们供小米读书吧,他能读到什么时候就读到什么时候,国内读完,去国外读,学费吃紧,我赞助。
全家人都想让小米去读书,他们认为读书是小米唯一的出路。那么多活蹦乱跳、健康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都不容易,何况他们的儿子腿上还有残疾。于是,全家人齐心协力,支持张小米读书。现在大四了,小米正准备考研,读完研再读博士,一路读下去,正如小姑张娜所说的,在国内读完,再去国外读,一直读到读不下去为止,到那时,也许才有张小米的出路。但是,张志强还是四处求人,为了孩子的工作,不断地送礼请客打招呼,在他看来,不管读多少书,最后还是要走向社会工作的。
困惑张志强的,不是读书找工作的问题,而是这个孩子压根儿就不是他们亲生的,而是从福利院领养的。
张志强结婚并不晚,二十多岁就和大嫂结婚了。可这婚结了几年,大嫂就是不怀孕。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两人到医院作了检查,也没查出什么毛病,一晃都三十多岁了,可就是生不出来。他们终于觉得折腾不动了,眼见着年纪相仿的人家孩子都上小学了。两个人的日子过得清汤寡水的,没个孩子,总觉得少点什么,他们毕竟是普通人,就要过普通人通俗的日子。在父母百般催促下,终于下决心去福利院领养一个儿子。儿子是他们领养的前提条件,去了几次,在众多孩子中选中了张小米。这也是权衡的结果,福利院的孩子大都有点什么,张小米只是小儿麻痹,其他的一切正常,尤其张小米的眼神打动了他们夫妻俩。他们走进福利院无数次,工作人员一个孩子接一个孩子给他们介绍着。张小米那时就显得与众不同,躲在一角,不哭不闹,静静地注视着他们,审视着。后来,大嫂上前,伸出手把张小米抱在怀里,柔着声音说:孩子,跟阿姨走吧。
张小米点点头,一副很听话很懂事的样子。
大嫂心就化了,对工作人员说:我就领这个孩子了。
张志强看着张小米无可无不可的。接下来就是办各种手续,给孩子起名叫张小米,上了户口。
随着张小米的到来,大哥大嫂的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没孩子时,想的只是两个人的生活,家里凭空一下子多了一个孩子,况且这孩子一来到家里就已经五岁了,生活就变了。再随着小米上学,爸妈地叫,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和别人家的生活并没什么两样,他们就习惯了做父母的身份,心里就多了种爱。
后来,他们下决心去回龙观买房子,其实也是有深层次考虑的。住在城里时,街坊邻居都知道张小米是从福利院抱养来的,聊天说话偶尔会带出一些信息来。比如一个邻居好久没见了,第一件事便会问:你们那孩子怎么样了?有时张小米在他们身边,别人也会一惊一乍地问:这就是那个孩子吧?这些话,二人听起来心里就怪怪的,很危机很恐惧的样子。在别人心中,你这个孩子是抱养来的,和那些人家并不一样。于是,他们为了隐瞒某种事实,决定搬家。那会儿正赶上父母从牛街动迁,父母给了他们一笔拆迁款,他们下决心,一下子就来到了回龙观。回龙观是四面八方的城里人聚集到这里的,以前都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正好遂了他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