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的奥秘
1130000000006

第6章 曹操乘势而起发展壮大的奥秘(1)

俗语说:占到好地盘,比有本事更为有利。世间多少有本事的人才,由于占不到好地盘而有志难伸。再怎么说,曹操出身大宦官的“势”家,对他相当有帮助。

有机会见识大场面,认识当时的要人,对曹操的事业开展当然很有利。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最好到大公司见识见识,受一些训练。这样,将来自立门户时,比较有眼光、有见识,不致小鼻子小眼睛,令人觉得气度小。

1曹操备受注目之由:出身“势”家,起点高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所以冒姓曹。

曹操年幼时,小字阿瞒,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汝南许劭,素以能知人而闻名,说曹操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

20岁时,曹操举孝廉,任职洛阳北都尉,治事甚严,不避豪贵,因而威名远播。黄巾军起义,他被任命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到颖川助战。

他到颖川的时候,正好赶上黄巾首领张梁、张宝败走,于是把他们拦住,趁机大杀一阵,斩首万余,夺得旌旗金鼓马匹极多。他作战有功,当然备受瞩目。

汉灵帝病笃,召大将军何进入宫。何进召集大臣,商议要清除十常侍的势力时,曹操还参与并发言,指出宦官的势力滋蔓极广,不宜轻举妄动。虽然被何进斥为“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并不加以理会。但是,年纪轻轻便能够参与国家大事,和刘备具有汉室宗亲身份,却毫无展现舞台相比,曹操的起步,显然要高得很多。

俗语说:占到好地盘,比有本事更为有利。世间多少有本事的人才,由于占不到好地盘而有志难伸。再怎么说,曹操出身宦官的“势”家,对他相当有帮助。

有机会见识大场面,认识当时的要人,对曹操的事业开展当然很有利。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最好到大公司见识见识,受一些训练。这样,将来自立门户时,比较有眼光、有格局,不致小鼻子小眼睛,令人觉得气度小。

2曹操挥剑杀吕伯奢之警:一言不慎害终生

司徒王允假装做寿,要大家设法去杀董卓。曹操说不需要大家费心,私下向王允索取七星宝刀,亲自到宰相府杀董卓。正好董卓想睡午觉,曹操心想良机不可失,把宝刀拿出来,正欲行刺,不料被董卓看到,赶快说要献刀。谋杀不成,逃出城外,想潜回故乡谯郡,再做打算。沿途幸遇中牟县令陈宫,认为曹操是忠义之士,愿意弃官陪同逃走。到了成皋地方,路过曹操父亲结拜兄弟吕伯奢的家门。曹操看天色已晚,便同陈宫一起借住吕家。吕伯奢说朝廷到处悬挂文书,要捉拿曹操。并说曹操父亲已离开家乡,到他处暂避。他很高兴留两人住下,向陈宫说家中没有好酒,要出去买酒回来,便匆匆骑着驴子出去。

曹操和陈宫疲累不堪,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这引起曹操的怀疑。认为吕伯奢不是至亲,很可能出卖他。为安全起见,与陈宫联手将吕家男女八口,全都杀死。这才发现厨房内有一只猪被捆缚着,吕家是为了杀猪请客才磨刀。陈宫说:曹操疑心太重,误杀这么多好人。两人逃出吕家,走不到两里路,看见吕伯奢驴鞍前悬着两瓶酒,手里还拿着果菜。问曹操为什么离去?曹操挥起剑来,把吕伯奢也杀死了。

陈宫说刚才是误杀,现在却明知故犯,实在是大不义。曹操忽然冒出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狠话。曹操这样,固然心里十分痛快,却祸害终生。大家从此以不义之人来看待曹操。不管他多么礼贤下士,多么爱才如命,多么率性从事,都被这个不良形象所完全淹没掉。足证一句话可以兴邦也可能亡国,何况区区一个人?曹操一时痛快,换来无穷祸患。相信他事后想想,也会伤心后悔。我们从他后来的转变,不敢那么轻易说出狂妄的话,多少有一些节制,可以想见他心中之悔恨。

隔不了几天,陈宫便心生害怕。认为这样狠心的人,必须把他杀掉。转念一想,自己为了国家的利益,才跟他逃走,杀之不义。于是连夜离开,投奔他处去了。

曹操醒来,不见陈宫踪影,也不敢久留。赶忙回到家乡,招募义勇,准备号召各地方派系,群起讨伐董卓。彼此以大义为旗帜,和董卓展开激烈的争战。

吕伯奢全家惨遭杀害,其实是曹操多疑、残暴,而伯奢也不够谨慎、不能设身处地多想想所造成的惨剧原因。吕伯奢把曹操收留下来,有东西吃就好了,何必杀猪还要出外买好酒?真的要去,也应该亲自告诉曹操,而不是告诉陈宫。自古以来,好人多半早死,原因即在自己问心无愧,便疏忽了防人之心,以致受到祸害。大家普遍认为老天不长眼睛,不知道保护好人,其实好人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天助己助者,凡事要自己小心,上天才可能保佑。吕伯奢的一片好心和警告曹操到处悬尝捕捉的气氛并不调和;要磨刀杀猪,也应该告诉曹操。因为他彼时有如惊弓之鸟,怎么会不起疑心呢?曹操最大的错误,在误杀之后,竟然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话来。他如果改口说成“为了讨伐汉贼,此举攸关救国救民,实在是不得已,将来一定要提醒我年年隆重祭祀才好”,相信陈宫也不致不告而别。

3曹操不仁不义也成功:天意冥冥莫可测

陈宫有感于曹操的忠义,自然放弃官职,陪同曹操一起逃亡。显秩序使他觉得曹操很值得钦敬,隐秩序则促使他做出这样的行为。现职官员,不把通缉在逃的犯人解送上级,显然是违法的事情。但是,隐隐约约有一种力量,让他放弃升官和奖赏,情愿相信曹操的话,随他而去。当他发现曹操多心,误杀吕家好人时。隐秩序提醒他,人处于万分惊恐中,难免做出过分的行动。虽然依法不合,却也多少有些无奈。后来明知故犯,狠心杀死吕伯奢。显秩序使陈宫大声喊出“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同时让他产生“今日留之,必为后患”的念头。就在打算拔剑杀死曹操时,隐秩序给他一个不一样的想法:“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于是挟剑上马,弃曹操他往。隐秩序使他留下曹操,让他有机会散家财、募义兵,继续他的公义事业。同时促使自己离开,因为既然道不同,不可共事,当然要及早了断。

世间的人,找不到十全十美的。好人会做错事,坏人有时也有好的表现。上天不立即处罚曹操,仍旧给他机会。便是一方面昭示世人,曹操是不仁不义的人;一方面则借重他的才能,来制止更多比曹操更坏的人。陈宫把曹操放掉,从某种角度来看,并没有错。说不定上天为了保护陈宫,才让曹操杀死吕伯奢。而吕家人遭到杀害,则是有助于世人对曹操的进一步认识。显秩序和隐秩序交互作用,目的都在促使人类社会日趋合理。可惜大多数人自以为是,并不理会隐秩序的用意。

4曹操家人被杀:因果难逃一念间

袁绍领导无方,使曹操十分失望。他先在青州讨伐黄巾军,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后在兖州招贤纳士,遇见荀彧,便说是我的子房,说他不是寻常的人。把郭嘉聘来,共论天下大事,又说助我成大业的,即为奉孝了。程昱、刘晔、满宠、吕虔、毛玠,都纷至而来。于禁、夏侯惇、典韦诸勇将,也相继来归。一时威镇山东,指派泰山太守应劭,前往琅琊郡,把父亲曹嵩,与其弟曹德,一家老少四十余人,随从百余人,车百余辆,到兖州相聚。经过徐州时,刺史陶谦出境迎接,热诚款待。离开时也亲自欢送,并派兵护卫。

这些护卫的军人,原本是黄巾余党。勉强降顺陶谦,并未得到好处。如今曹家辎重车辆无数,引起兵士贪念,趋着夜晚风雨未息,杀了曹嵩全家。曹操闻讯,痛恨陶谦纵兵杀害父亲家人,此仇不共戴天。起兵杀向徐州,所到之处,将百姓尽行屠杀,以雪父仇。

按照天理循环的报应法则,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招来兵士也杀曹父家人。但是曹操杀人时,毫不后悔,还说什么“宁教我负人,不使人负我”。如今自己父亲被杀,便要杀人报仇。对自己和别人,采取双重衡量标准,原本是人的常情。只是曹操做得太过分,令人难以接受。

陶谦存心讨好曹操,就应该指派可靠的人,否则弄巧成拙,老百姓也跟着倒霉。若是不迎不送,曹操就算不高兴,也不致痛恨到这种地步。可见讨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拍马屁要下一番工夫,不可有所轻忽。

5众人投曹:“忠义”大旗的号召力

曹操吹起一个气球,上面写着“忠义”两个大字。又有孝廉卫弘的巨资相助,当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平阳乐进、山阳李典,沛国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以及曹仁、曹洪,个个武艺精湛,忠勇好义,都陆续来投。四方八面,送来粮食衣物,不计其数。从这可见,当时社会,大家对忠义的热爱。曹操打出这样的旗号,自然热销。

当时资讯不容易流通,曹操杀害吕伯奢家人的事情,大家还不知道。只看到他杀董卓不成,冒险逃回家乡,募集义军的光辉面。对他的忠义旗帜,并无怀疑。大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但看表面,难以深入。广告做得好,不一定真实。然而盲目相信的人很多,所以仍然有效。广告是显秩序,大家各有不同的隐秩序,因此反应不大一样。武艺高强的人,大多宁愿相信曹操的忠义是真的,才有机会完成自己的美梦。譬如李典,这一辈子只能活到36岁,现在已经十多岁了,能不抓住机会,赶紧响应吗?夏侯惇自小习武,14岁时拜师。有人辱骂他的老师,他愤而杀之,因此逃亡在外,自然不肯放过这样的良机。何况曹操原本也姓夏侯,彼此本是一家人,所以夏侯渊也跟着来了。曹仁、曹洪更不用说,彼此都姓曹,各引兵千余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