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总裁
1132000000014

第14章 总裁要掌握整体(4)

有条件地“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社会上有些人,喜欢“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把自己所不明了的事情,用好像很在行的样子表达出来。一方面欺骗他人,误导他人;一方面自己愈说愈相信那是真的,因而也欺骗了自己。

孔子要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便是不希望我们“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以免害己害人。然而,在企业组织之中,基层和中坚比较起来,无论是学识和经验,似乎都有所欠缺,我们不能苛求其“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却深切期望基层能够有条件地表现出“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1。 慎选公司

先决条件是基层要慎选公司。中国有一句老话:“年轻慎择师,年老慎择徒。”年轻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教诲。如果找错人,问道于盲,会害自己一辈子。年老的时候,最大的希望在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下去。若是传错人,把自己的学问曲解了或者用在不当的地方,也是遗臭万年,伤害自己。

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前五年想跳槽便跳槽,不必有所顾虑。因为慎选自己愿意投入的公司,是一种正当的念头。所以跳糟的目的,不是多赚一些钱,也不是朋友一招手,我就过去了。我们反对为钱跳槽,更反对盲目跳槽。我们鼓励为理想而跳槽,慎选公司,希望在五年内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全力投入、好好奉献的公司。

为什么定为五年呢?刚刚就业,谈不上什么年资,跳槽比较不可惜。年纪轻,多数尚未成家,负担较轻,跳一跳无所谓。五年是一个目标期限,提醒自己只有

五年的时间可以自由地跳槽。五年以后,年资愈来愈重要,成家后有些事情比较不方便,同时也应该早日安定下来,专心投入,才能有较大的成就。

选定公司,要抱着“既然这家公司是我自己找的,就应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好好地学习,努力地工作”的决心,绝对不可以“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拖垮公司的前程。

2。 适当地定位

具有好好工作的决心,还需要适当地定位。身为基层,对于公司的措施,不见得样样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但是不可以因为如此而马马虎虎。应该确认“公司之所以这样做,必然有它的道理”,虽然这种基础是含含糊糊的,只有信心而缺乏真正的了解,却必须清清楚楚地“照着公司的规定去切实执行”。

能够用心去了解公司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当然很好,不可能了解或者了解得不够透彻的时候,便只好”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惟有如此,公司的决策才有真实的执行力,得到有效的贯彻。

任何事情总有弄不清楚的时候,无法明辨是非。中国人的判断标准在于“是谁说的”,如果张三说的,对;如果王五说的,不对。为什么?因为张三平日说话十分可靠,所以他说的话可以判断为“是”;王五经常乱开玩笑,说话缺乏真凭实据,他所说的当然断定为“非”。同样一句话,张三说的大家会相信;王五说的大家心有疑惑,这就是“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基层也应该这样。朱七平日十分照顾我,对我真诚地关怀,对于他所说的,我会全力支持他,尽力按照他的指示去办理。李四经常打官腔、摆架子,很少真心关怀我,对于他所说的,我未必加以理会,也不一定按照他的话去做,就算做,亦不可能克尽全力。

基层盲目听从上司,当然很可怕。完全不相信上司,只凭自己的判断来行事,那就更加可惜。配合正直而关怀自己的上司,可能是比较妥当的方式。

站在不要顺的立场来顺

合理化管理,不应该要求下对上绝对服从,而是“站在不要顺的立场来顺”,以求“顺从得恰到好处”。下对上不可以当面顶撞,否则便构成犯上的罪状。但是也不可以盲目地顺从,对于不合理的,可以用“不理会、不热心”来因应,这正是基层的制衡力量。

真诚关怀基层的中坚,比较不会假传圣旨,或者故意扭曲公司的政策,基层相信中坚,就算对政策的理解含含糊糊,也应该清清楚楚地去执行。不能真诚关怀基层的中坚,比较容易假传圣旨,做出过分甚至无理的要求,基层不必相信他,也不一定要顺从。这种抗衡,可以诱使中坚的要求合理化,一切依理而行。

对于中国人而言,对方是否真诚,我们心理有数。不但列为首要的考虑条件,而且很容易加以判明。人不可能对他人全然不予相信,也不应该盲目轻信他人,所以凭着对方是否真诚待我,来明辨是否可信,乃是一条合乎人性的途径。不是看他这一次真诚与否,而是看他历来的表现如何。因为信用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不可以单凭这一次来判定他的信用度,这种“人是旧的好”的道理,也使公司不得不重视年资,不敢一味以能力为考量的标准。

“基层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应该团结起来,不要相信公司,更不能相信中坚。”说这种话的人,用意何在?是不是希望基层听信他的话,因而服从他的指使?如果是的,那么他所提出的主张,是不是正确,又将如何判断?基层能不能放弃对中坚”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转而对他”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呢?就算说这种话的人,起初动机十分纯正,确实为基层的利益着想,然而一旦挑起基层对公司或中坚的不信任,获得基层对他的支持之后,会不会转变念头,拿基层的支持力量做赌本,交换他自身的私利呢?

技术层面比较容易解决。基层的技术,必因学习与经验而逐渐由不会而会,不熟练而熟练。而且技术的标准比较明确,多有客观的验证,可资印证,用不着太多的争执。所以基层在技术方面,很快就可以由“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走向“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成为真正的老手。

行政或人际层面就比较困难,有些事实并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因素当中如何有效因应的问题,不但不是基层所能理解的,甚至不是一般局外人所能体会的。这时有人存心挑拨,或者纯粹好意却陷入偏见,很容易造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使人不知不觉中寄以同情,为其利用而不自知,或者同其偏见而不自觉。

基层由于种种限制,若干事项,势必“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与其对某些人如此,不如对公司持有这种态度。因为公司为了顺利发展,必然重视经营管理与员工福利。特别是以“安人”为目标的公司,凡事顾及安股东、安员工、安顾客、安社会大众,更不敢掉以轻心。基层对公司要有信心,公司才能够安心地做好安人的工作。

尊重中坚干部的中介功能

不过,公司与基层毕竟有一段距离。所有旨意,必须透过中坚来传递。中坚有没有擅自变更或者故意曲解,仍待基层的细心求证。所以基层依平日的真诚关怀与否,来衡量中坚,使中坚在基层与公司之间,扮演忠诚的中介角色,做好内部沟通、协调的工作。

关怀并不是“讨好”,中坚用讨好的心态来对待基层,是行不通的。关键是“真正为基层考虑,希望公司和基层同步发展,彼此都好”,以“大家好”为诉求重点。

基层对某些制度或措施,不免只有含含糊糊的了解,如果要求样样弄清楚再判断其是否合理,恐怕不太可能。理论上公司应该把话说清楚,实际上有些事情 永远说不清楚,甚至有些事情还愈说愈不清楚。我们绝对不主张愚民政策,而事实上人永远在某些部分非被愚弄不可。基层可能弄清楚的,最好弄清楚。实在弄不清楚的,相信公司的决定方为上策。有时候“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不但可以促进公司的和谐,加速公司的进步,而且自己从做中学习,逐渐由不清楚而清楚,也是很有助益的。有条件的“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乃是基层发挥强大而确实执行力的最佳保障。公司进步的基础,正在于此。

游走于四种不同的象限

任何组织,实际上都由这三种人组合而成。当然,有人会质疑,难道没有“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这种人存在吗?站在管理的立场,我们希望组织必须把这种人过滤掉。换句话说,在甄选人员的时候,务须切实挡住“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的“呆人”,以免招来无穷的后患。

“ 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显然和“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不同,前者是标准的糊涂虫,什么事情都弄不清楚,当然什么事情也弄不好。后者是俗语所说的“装迷糊”,看起来迷糊,实际上一点也不迷糊。所谓小事迷糊,大事不迷糊,这种人“聪明而不精明”。精明的人,有一点过分“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聪明外露,聪明到大家都看出他很聪明,往往被视为目标,被当做靶子,相当不利。聪明而不精明的人,深谙“聪明到不让人家看出自己聪明”的道理,把握“深藏不露”的精神,比较容易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在这四种不同的象限中打转。有时候会“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我们姑且称之为“当局者迷”,其实是利害关系使我们变得迷迷糊糊地。有时候会“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把不知的当做已知,徒然贻笑大方。有时候会“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特别是牵涉到自己的专长领域,必然胸有成竹。有时候也会“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显露出自己艺术的一面。

可见一个人表现得清清楚楚的时候,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基础。如果是含含糊糊地,实在相当危险;如果是清清楚楚地,就比较令人放心。而当一个人表现得

含含糊糊的时候,也可能居于两种不同的背景。若是含含糊糊地,固然可怜;若是清清楚楚地,未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组织内的每一个人,假若明白自己具有这四种状况,便比较容易了解自己的作为,有了进一步的自知之明,对自己或者对组织而言,总是有利的。同时,我们也比较容易了解其他同事的行为,对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有很大的助益。因为明白对方的处境,比较容易了解他的用意。

一般说来,基层的人员,以”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居多;中坚干部,多半需要“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而高阶主管,则最好能够“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