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赢在中国式管理
1132200000030

第30章 合理的激励方式(1)

管理既然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的目的,又在职场活动中,依修、齐、治、平的一贯大道,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安人的作为,也应该激励同仁与组织同步成长,同样持续提升每一成员的修养层次,才能长久维持己安人也安的良好状态。

中国式管理,从计划开始,经过执行,到结果的检讨与整体的考核,处处充满着激励,便是随时随地,都在激励同仁向上提升,永远不落伍。

把激励和计划、执行、考核合在一起,将激励和沟通、领导同时进行,不但合乎中国人合大于分的原则,而且省时省力,兼顾并重,更加符合管理的要领。

中国人有很多看起来十分奇特,深思起来非常有道理的行为、态度,大多含有激励的作用。

必须先弄清楚它的真正用意,并且表现得合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合理的不公平,其实是具有激励作用的一种措施,使中国人不肯认输而力求上进。因为大小眼的待遇,随处可见,不得不持续提升自我,以求获得更好的款待。

〓随时随地都应该激励对中国人来说,竞争力的源头,即在“我愿意”。凡是自己愿意做的,大多不辞劳苦,不计较报酬,不畏艰难,更不可能不用心。在这种情况下,简直无事不可能。竞争力之高,恐怕很不容易找到对手。凡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一付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推三阻四、斤斤计较、困难重重,理由一大堆,根本不可能用心。如此这般,哪里有什么竞争力?

全世界的人,都有情绪变化。但是比较起来,中国人的情绪起伏,程度最大。如果不能够时时注意,处处加以激励,很容易陷入低潮而什么都不做,影响到修己安人的管理效果。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每种行为,都有其原因及过程。主管想要激励员工,必须了解部属的需求。这话并没有错,可惜没有进一步指出:西方人的需求比较固定,比较容易满足。中国人的需求,非但变动得很快,而且十分不容易满足。自古以来,我们便立下极为远大的目标,必须日新又新、精益求精,以求止于至善,当然不可能轻易地满足。何况满招损,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道理。人人不敢自满,以致激励所获得的效果,往往是 “不满意,但能够接受”

。人人得寸进尺,给一千望五千,普升一级还企盼多多提拔。

刚刚获得激励,大多能够心存感激,口口声声承蒙钧长关爱,而且培植的恩德永铭五内。不久之后,似乎时过境迁,记忆逐渐模糊,竟然由于看不到上司关爱的眼神而觉得自己已经被遗忘,因而辗转难眠。

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说起来和我们的激励方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中国人十分势利。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令人触目惊心,以致人人不敢大意。反过来说,正由于中国人随时可能翻脸不认人,随时可能给人家脸色看,这才使得中国人怀疑心极重而警觉性极高。对于自律、自反、自主的人来说,未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激励,我们称之为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在所有激励当中,是最具效力、最有把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现代一切讲求DIY(Do it Yourself),更是合乎时代要求的最佳激励。毕竟寄望他人来激励自己,还不如自己激励自己,来得简便而有效。

曾子所说的每日三省吾身,固然可以当做自律的习惯,已如前所述。实际上也是十分有效的自我激励。每天再忙碌,也要留给自己一个小时,至少20分钟,冷静地想一想:今天计议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对朋友、同仁、家人,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所学习到的东西,有没有把它变成习惯,以便纯熟地应用?做得好的地方,给自己一些掌声,自我激励一番,振奋自己的斗志,增强自己的信心;做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就应该不后悔也不找理由搪塞,认真检讨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做根本性的改善。

个人如此,组织也应该这样。单位主管最好利用下班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和同仁喝喝茶、聊聊天,反省一下今天的所作所为,有哪些值得喝彩的,以茶代酒,感谢大家的帮忙,必然有助于提升士气,促进更密切的团结一致。遇到不如意事,也趁机检讨改进,互相劝勉,彼此鼓励,然后互道再见,明天更有一番新的气象。

下班时不急着离开,利用短暂的时间,自我激励,总比匆促离去,准备明天让上级责骂来得好。

欧美人士,只要基本人权受到保护,个人能够独立发展,人与人间互相尊重,衣食温饱,又有休闲、娱乐的自由,就觉得相当满足,可以安心享受生活了。

中国人呢?基本人权算什么?自古以来,我们便享有最大的自由。除了不能造反,按时纳粮以外,根本天高皇帝远,没有人管,事实上也管不了。历史证明,争自由、争民主、争人权,都发端于西方,表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实际上并不大。

以自由为例,西方人倡导“不自由,毋宁死”,认为独裁非常恐怖。但是对中国人而言,自由和独裁固然不一样,却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强烈的对比,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自由使人可以公开骂人,而独裁也禁止不住大家关起门来,躲在房间里偷偷地骂。有人说今天民主时代,言论自由,什么话都可以说。难道专制、独裁压制得了大家的言论?怕死不怕死是一回事,气起来还不是忍不住偷偷地说?要不然,为什么大家那么害怕隔墙有耳?而且最恨那些告密的人呢?我们的太极思想,其实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就是说“民主中有独裁,独裁中有民主”。合理的表现,则是“必须控制的部分,独裁;不必控制的部分,民主。”既可以避免独裁的恶名,又能够不让民主妨害想要或者必须控制的部分。当然,也有等而下之的;“控制得住时,独裁;控制不了时,民主。”天下事原本就是“形势比人强”,大势如此,不得不然。

自我激励之外,也需要他人的激励。中国人的设计,可以说最为方便有效。那就是上司的脸色变化,不必花费任何金钱或物质,便能够达成激励的目的。

脸色不好看,部属就会自动调整。天底下还有比这种激励更方便的吗?有人批评这种作风太过官僚,已经不合时宜,为什么不想一想:有些人脸色再不好看,也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可见用脸色的变化来暗示,促使部属自反自省,并且及时做出合理的改变,恐怕也不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这种不明言的激励,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而且不会惊动不相关的人,岂不简便、安全而又有效?部属能够做到让上司不方便明言,不必惊动别人而更加使自己难堪,其实也值得自我激励一番。

用暗示代替明白表示出来,实际上表示一种尊重,一种包容,对双方面都有好处,一切尽在不言中,若非具有某种程度的默契,实在不容易做到。

情绪的起伏,随时有变化。为求持续性地保持“我愿意”的高度竞争力,有赖于随时随地做好激励的措施。求人不如求己,所以自我激励最有效。但是缺乏自我激励的人很多,因此用脸色来暗示,采取没有声音的激励,更能够顾全大家的面子,就成为常用的方式。

脸色的暗示,一定不能明言,否则就会失去效用。主管脸色不好看,部属若是明白请示:“是不是对现况不满意?”主管还要加以否认。嘴巴推说“牙齿痛”或者“身体不舒服”,而脸色则继续保持不好看的样子。部属仍然不明白,主管可以透过亲信,告诉部属赶快自动调整,不要在“是或不是”上面浪费时间。

不明言彼此都有面子,以后相处会更加融洽。一旦明言,就有扯破脸的可能,彼此心中有疙瘩,到了紧要时刻,很可能产生反叛的念头,说不定招来大祸。

随时随地自我激励,加上随时随地彼此不明言的互相激励,运用得合理,可以保持恒久的情绪稳定,对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甚有助益。

先求忠诚再求能力中国式的激励,随时随地以不同的方式在进行。而主要目的,则在发现忠诚可靠的人,以便多加关心和照顾,建立可以依赖的班底。

请问高阶人士:“用人标准是什么?”通常的答案都是:“没有什么啦,肯干就好。”乍听之下,好像中国主管用人,首重部属是否肯干,实则完全不是如此。

肯干的涵义,包括能干在内。一个不能干的人,越肯干大家就越倒霉。因为他可能越帮越忙,弄得许多人要替他收拾残局,浪费了许多人力,耽误了许多时间。

中国人最害怕“不能干的人,还要充能干”,常常寄望大家应该“秤秤自己的斤两”,不要“光占位置不做事”。万一果真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还盼望他“少做一些,少管一些”,以免制造更多的困扰。

可见中国式管理和西方式管理一样,都重视“能力”,不过不主张“能力本位”而已。

进一步请教高阶人士:“用人的标准是肯干,那么忠诚可靠又如何?”答案充分表现中国人“不明言”的沟通精神:“那还用说吗?那是不用说的。”

中国人往往“最要紧的放在心中”,叫做“心中有数”,嘴巴上只说一些不重要的,甚至于没有用的话。不用说的“忠诚”,远比说出来的“肯干”实际上更要重要得多。不了解中国人的人,怎么能够透过“访问”、“问卷”等方式,来调查、分析、说明中国人的真正想法呢?不是高阶人士故意说得好听,而是民族性使然。

儒家最讲究的,便是一个“诚”字。部属的动机和信仰,对主管而言,当然比他的行动还要来得重要。中国主管不敢轻易相信部属,却又非相信不可。因此多半以“将信将疑”的态度来考验部属,凡是经得起考验的,才相信他;否则另当别论。而考验的重点,放在“动机纯正与否”和“信仰是否坚定”上。两者缺一,大多经不起主管的考验,不能怪责主管不信任他。

诚不诚?从忠不忠来考察,似乎最为方便。忠诚两字,于是成为可靠的先决条件。主管从部属的忠诚程度,可以预先测试出他的可靠与否,好像是一条简易有效的途径。西方人讲忠诚,是对“事”而言;中国人讲忠诚,指对“人”的比重,远大于对“事”。一个人敢公开声明“不对任何人忠诚,只对工作忠诚”,等于公开宣布,随时可以由于工作的需要,而背叛所有的人。

忠诚和能干的组合,有四种。分别为“既忠诚又能干”、“只忠诚不能干”,“不忠诚却能干”以及“不忠诚不能干”(如图41)。

图41〓忠诚能干的四种组合由于“忠诚”属“德”而“能干”为“才”,所以我们简称为“有德有才”、“有德无才”

、“无德有才”以及“无德无才”。中国式管理,以“有德有才”为第一等人才;“有德无才”为第二等人才;“无德无才”为第三等人才;而以“无德有才”为第四等人才(如图42)。居于“德本才末”的准则,有德(忠诚可靠)者列为第一、第二等,无德(不忠诚、不可靠)者列为第三、第四等。同样有德,当然重用有才(能干肯干)的人,若是一样无德,那就选用无才(不能干、不肯干)的人,比较不会惹事、闯祸,令人较为放心。

图42〓四种不同等级的人才中国社会,常见“无才”的人居高位,担重责。仔细分辨,其中有“有德”的人,也有“无德”的人。有德的人,取其忠诚可靠,虽然没有能力,找一些能干的部属,照样可以补足。

无德的人,取其不能干又不肯干,想做坏事也做不出来,比较不用担心与操心。

有能力的人,经常受到各种打压,主要是上面的人,很不放心。每过一段时间,总要叫人试探一下,看看他安不安分,有没有不良的企图?在中国社会,有能力的人很不容易出人头地,便是因为缺乏“潜龙勿用”(先遮掩一阵子)的素养,在没有弄清楚周遭的环境之前,便轻举妄动,贸然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一旦引起疑惧,很不容易摆脱“非主流”的色彩,终于不得已而逼上梁山,与主流为敌。幸运的遇上“招安”,不幸的只好以乱世为借口,半隐半现,以求“自安”了。

中国人一向主张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最好“多看、多听,少开口”,便是希望有能力的人,不要过分相信书本上的理论,以为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忽略了社会的特殊性,以致“一开口便成烈士”,从此过着被放逐的生活,而苦恼不堪。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在针对“喜欢出名,不做平凡的人;有一点能力,马上想表现出来”的人性弱点,劝导年轻人不要随便露出锋芒,以免不小心得罪了权贵人士,弄得一身坎坷,阻碍重重。就算怨天尤人,也是枉然!

有能力的人,必须“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有能力是相当难得的,不能轻易表现,以免害死自己。有器在身,还要待时才可以动。那就是先让上级觉得忠诚可靠,然后才相机表现,自然青云直上,仕途顺畅。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产生误解,以为表现能力之前,必须善于逢迎、讨好上级,当乖乖牌,而不知这些正好是不忠诚、不可靠的标志,千万不要因为这种错误的见解而耽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以免徒增悔恨。

忠诚可靠的坚实基础,在“不完全听从上级的指示”,也就是孟子当年所说的“事君的义,不要顺”。孟子论部属的人格,分为四级,以专图讨好上级的部属为最下级。认为上级有过失,不加以谏阻,还是小罪。如果有意承旨,在上级尚未有某种过失,便曲意奉承,想出许多讨好的点子,使上级犯过,那就更加罪大恶极。

不要顺的意思,并不是“要不顺”。存心不顺从上级的旨令,等于叛逆,当然不忠诚也不可靠。不要顺的主旨,在“不要以顺为主要的态度”,以致应该顺的和不应该顺的,都不加辨别,而盲目地顺从。

忠诚可靠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信用度”,必须依靠自己的行为表现,一点一滴累积起来。

不要顺从是适当地坚持自己与上级不同的意见,从合理坚持中建立自己的信用度。完全顺从根本不负责任,当然不可靠;盲目坚持易流于刚愎自用,不忠诚;所以不要顺从最合理。

〓逐渐提升安、和、乐、利的层次把忠诚可靠而又具有能力的人组合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用安和乐利来激励大家,由利而乐,更提升到和与安的层次。

第一章第三节所说人生最高目标在求得安宁,而管理的最高目的也在安人。足以说明安和乐利的层次性,以利为基础,却把安放在最上层。

《论语》里仁篇有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修养良好的人,乐于追求义理;而修养较差的人,乐于追求利益。想不到被后世儒者,不小心加以二分化,弄成“义利之辨”。好像管理只能讲义,不可言利,以致于管理者也跟着口是心非,说什么不重利益。

不错,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利益,必然会招致许多怨恨(放于利而行,多怨)。但他也不讳言,政府顺应民众的期望而给予利益,是一种美德(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可见孔子所反对的,只是“不合义的利”;对于“合义的利”,他不但不反对,反而加以鼓励。前者的代表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者的陈述,则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中国式管理,不必不敢言利,也不必完全排斥功利主义。只要不是“暴利”、“邪利”这种不合于义的利益;只要是合乎义理的“合理利益”与“正当利益”,当然可以公开表明,全力追求而问心无愧。

“合义的利”说起来相当抽象,不够具体,也不容易了解。我们常说的“安和乐利”,却相当清楚明白,把合义的利描绘得十分具体而易于查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