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唯识学概论
1145900000030

第30章 唯识五法与三性之学说(2)

此能遍计的心与所遍计的境,皆依他起,而心缘境时,于触缘所缘之中,妄执实有我法自计,此即名为遍计所执。此所妄计的我法等类,只不过是迷情所现的虚妄相,但有假名无有实体。如《大智度论》说:“谓随言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唯识三十颂》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如黑暗中见绳,误以为是蛇,此蛇毕竟不存在,不过是恐怖心中所现的妄相,无有实体,是情有理无。

2.依他起性:梵文ParatantraSvabhā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即指由各种缘所生起之法。因为是“缘合则生,缘尽则灭”之法,故如虚如幻,而非固定永远不变之实在,故说“如幻假有”、“假有实无”,然此并非遍计所执而有之迷情,而系借种种助缘而生者,亦即离妄情而自存之“理有情无”。依者依托,他者众缘,起者生也。色心诸法依托众缘而生起,故名依他起。诸法皆因缘所生故,唯是无实性的假法,故实有假无。如了知为绳,蛇觉不存。《唯识三十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众缘生。”所谓分别,即虚妄分别,杂染诸法皆依他起。故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五位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

依他起性又可分为染分、净分二种:(1)染分依他,指虚妄分别之缘而生起的有漏杂染之诸法。(2)净分依他,指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之法。其中,若就别义而言,净分依地亦摄唯识三性之第三“圆成实性”中,故此中唯说染分依他。

3.圆成实性:梵文Parinis·pann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依他起性的真实之体(真如)乃遍满一切法(圆满)、不生不灭(成就)、体性真实(真实)者,故称名为“圆成实”。故圆成实性就具有这三种性质:(1)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2)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3)真实,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为解释圆成实性,又设有二门:(1)常无常门,“常”为圆成实之名,“无常”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生灭。(2)漏无漏门,“无漏”为圆成实之名,“有漏”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颠倒。《唯识三十颂》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前性即是前面的遍计所执性,此圆成实性于诸法上常远离众生的虚妄执著。如分析绳,了知为麻,绳觉亦灭。百法中的六个无为法,都是圆成实性。无漏有为是清净的依他起,圆成实性具足的三种性质,故为“真空妙有”;又此性仅能由觉悟真理智慧而得知,故为“理有情无”。

以上三性具有不即不离之关系。唯识学经典中常以蛇、绳、麻三物为喻,则愚人(能遍计)于黑暗中见绳,信以为真蛇(实我相之遍计所执性),遂心生恐怖;后经觉者(佛、菩萨)教示,而知非蛇(生空),仅为似蛇之绳(指依他起性之假有)。且更进一步了解实际所执之绳(实法相之遍计所执性)亦不具实体之意义(法空),其本质为麻(圆成实性);绳(依他起性)仅为因缘假合,由麻而成之形态。

针对三性而建立“三无性”说。三无性,梵文trividhānih·svabhāvata。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又作三种无自性、三无自性、三种无性。据《成唯识论》卷九,三无性即:

1.相无性:梵文laks·an·anih·svabhāvata。全称为相无自性性,或称诸法无自体相。此系就遍计所执性而论空者。盖遍计所执之法,乃所谓情有理无,虽在迷情上为有,唯是当情所现之相而已。犹如龟毛兔角,于实理上,其体相乃属空无。《解深密经》云:“由假名安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无相自性。”故名相无自性。

2.生无性:梵文utpattinihsvabhāvata。亦作无生性、诸法无生体性、生无自性。是依依他起性而立。生,缘生之义;依他起性之法由因缘和合而生,为假有之法,实无自性。或谓生乃自然生,即外道凡夫妄执于诸法自然而生,为明示依众缘和合而生实无自性,故称名生无自性。《解深密经》云:“此由依他缘力故,非自然有,是故说无生性。”《成唯识论》卷九亦云:“依他立生无性,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生无自性,非性全无。”

3.胜义无性:梵文paramārthanih·svabāvatā。又称胜义无自性性、无真性、第一义谛无自体相。乃针对圆成实性而立。真如为殊胜之真理,亦为根本无分别智之对境,故称胜义。谓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此即真如,亦即唯识实性。

此三无性被视为“密意说”,而非“了义”,因三自性中之后二自性,其性非无;今假说其无性者,是为否定世俗所执持之“实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乃针对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而说,故其体不能谓为空无。关于此二性依据何种观点而说无性,日本法相宗有二说。据南寺所传,其体非无,但因离法我二执,故说意为无执(执空);据北寺所传,依他起性之体如幻,圆成实性之体离相,由此观点而言,可谓是虚假空、空寂空。故知二性之体乃超越有无之无(体空)。又生无性之“生”,南寺所传指自然生,而北寺所传则解为缘生之意。

由以上三性三无性之说,而立“非有非空”之中道,即三性具有不即不离之关系,其中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理有情无,故合三性而明中道,是为三性对望中道。三性对望中道是言诠中道,与一法中道相对。即就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对望所立之中道义。法相唯识宗认为,以遍计所执为妄情,故判为空;以依他起性为众缘和合,故判为假有;以圆成实性为真实如常,故判为真空妙有。若此三性为一法上之三性,则其法即为非有非空之中道;反之,若各就其一性立中道之义则称一法中道。因为若详论之,则三性中之每一性皆具有中道之义,也就是说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在妄情之上属有,故非空;依理而言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依他起性于众缘和合上为假之存在,故为假有实无。以其假有,故非空;以其实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圆成实性远离一切妄想而无相,故非有;然以其为真实如常之性,故非空,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此乃各就三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义,故称为一法中道。或谓一法中道系依三性对望而圆成实性之体,于依他起性上成为一法,而于一色一香上谈论中道之理。故《百法问答抄》卷八谓,三性对望中道之外,无一法中道之义。

关于三性与诸法的关系,可分为十二门解释,但在唯识学中,主要的是:

六无为与三性的相摄:五位百法中,最后一位是无为法,有六种,即: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等无为。此六无为法属于三性的“何性”所“摄”?这是三性皆可容摄的。怎知三性皆摄六种无为?据《成唯识论》卷九云:“心等变似虚空等相随心生故依他起摄;愚夫于中妄执实有此即遍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圆成实摄。有漏心等定属依他,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颠倒故圆成实摄。”这是谓:如曾听说过虚空等的无为之名,在脑海中潜存着,并不时的分别有虚空等相。由于经常这样,数数串习的力量,于是就在“心等”生起的时候,“变”现“似虚空等”无为“相”。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没有变易,假说为常。正因虚空等六无为,是“随心”分别缘所“生”的,所以属于“依他起摄”。可是愚痴凡夫,不知道它是心识之所变似,而于其“中妄执”以为“实有”,当知“此即”属于“遍计所执性摄”。假“若于真如”上,“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当知这就属于“圆成实摄”。如就有漏无漏心解释,假定是“有漏心等”之所变现的虚空等无为,那就决“定”属于染“依他”起;假定是“无漏心等”之所变现的虚空等无为,那就“容”可为依他,圆成“二性”所“摄”。这意思是说,如果是清净“众缘”和合所“生”的,那就属于清净“依他”起;由于是“无”有“颠倒”的,所以属于“圆成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