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找到你的生命礼物
11470500000019

第19章 你的自我不是你的敌人

有一种体验,是自我无法提供给你的,而且你也不会想要掩盖或隐藏这种体验,这就是精神上的愉悦感……而自我害怕精神上的愉悦感,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愉悦感,你就会撤掉自我所有的保护伞,完全地罔顾心中的恐惧感。

——《奇迹课程》

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请用腹式呼吸,缓缓地、深深地呼吸几次,感受你的整个身体,从双脚到头部,然后再到手指。请放松自己,完全地丢掉你感受到的任何压力。每一次吸气时都舒展自己的躯体,放空自己的内心,迎接你脑海中涌起的每一种想法和心中的每一种感受,用心体会自己当前最真实的感受,感受自己的身体和呼吸。

跟大部分人想的不一样,自我并不是我们的敌人。相反地,想要真正自爱,我们需要自我,而要真正爱他人,我们又必须放下自我。我发现,我们都会创造一个自我的“茧蛹”,作为无条件地自爱的方式,保护我们自己,直到我们能够完全接受自己真正的本性。保护我们的心灵和灵魂的自我,就跟保护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蛹茧一样,我们的自我就是我们的守护天使,但如果我们愿意突破恐惧感,完全地表现出真正的自己,我们就不会再那么自我。

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我们自然会养成自我意识。毛毛虫要蜕变成蝶,必须制造一个蛹茧来保护自己。同理,在成熟和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一个自我来保护自己。虽然毛毛虫是它的茧蛹的制造者,但它本身并不是茧蛹。同样地,我们是自我的创造者,但我们并不是自我本身。自我是我们心理防线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愿意创建它,同样也可以放弃。通过无条件地爱自己,我们能够治愈心理、情感和生理上的创伤,而这些伤口我们一直是用自我来保护的。当我们感到疲累或不幸时,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在要求我们推倒那面用于保护自我生存的墙,然后我们才会明白,应该如何重视自己,如何真正做自己。想要找到内心的自由感和幸福感,我们就需要敞开心扉,接受被我们的防御心理所阻隔着的更大、更多的现实,而不再只追求被他人认可和接受。

要想尽快摆脱自我的限制,我们就有必要弄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自我这种防御性机制,又是怎样建立的。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有不安全感,因此我们就会本能地建造一个“保护套”,在这里,我们能够放心地跟自己和整个世界沟通。我们童年时所感受到的过度的情绪和精神能量,当时的我们太过难以承受,我们无法自己处理和消化。于是,我们每天都会用自我来保护自己,免遭痛苦侵袭。我们希望自己在世界上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于是我们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试图从心理上将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这样,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对自己有掌控权。出于对自己本能的爱,我们每个人都建立了封闭式的精神能量茧蛹来保护自己的心灵,而且明白将来我们会通过获得必要的自我意识和技能来重视自己的感受,解放自己。因为大部分人小的时候都没有学过重视自己的感受,也没有学会怎样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相反地,很多人都习惯于否认、漠视、回避、隐藏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让我们产生了受伤感、恼怒感、羞耻感,养成了带有防御性的个性特征。

我们自我的成熟程度取决于我们在孩童时代需要的安全感。每个人自我的坚强程度都是不同的,都是根据我们生活的痛苦和困惑程度而定的。如果我们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支持我们尊重并处理自己每天的感受(大部分确实不支持),我们就会建立起更加强大的保护机制,更加封闭自己,更大程度上罔顾、漠视自己的情感,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但换言之,如果我们的父母总是能够留心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并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无须建立如此坚固的堡垒保护自己。

我们年岁渐长,但大部分人仍然待在“保护茧”里,尤其是太过自我的人,因为没有学会如何治愈未曾愈合的情感创伤。我们习惯了待在“安全边界”之内,因为我们害怕面对潜意识中存在的危险情绪。如果我们到成年时还不清醒过来,不重视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期待,就完全与自己的灵魂脱节了,而且也不会认识真正的自己。大多数人之所以满足于待在自我的“保护茧”里,不愿意摆脱自我的束缚,是因为摆脱自我的束缚、完全地敞开心扉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所有的爱,也会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一直漠视的恐惧感。对大多数人而言,习惯于活在有限的蛹茧之中要更容易、更简单。我们的心长期接触不到真正的自我,因此我们只听到了心中自我微弱的声音,而忽略了一直渴望自由的灵魂的真正的声音。长期冷漠、不带感情的生活可能会让我们很难放慢脚步,很难放下戒备,很难改掉自我保护的习惯。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小的,路是宽的,进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门是小的,路是窄的,找着的人也少。

——《马太福音》7:13—14

如果我们太过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就会对生活中的事做出过度反应,总是罔顾心中的真实感受,不让自己脆弱。我们头脑中纷乱的想法,其实只是自我在保护的未经消化的受伤情感和经历的体现而已。我们的这个自我保护茧蛹不断处理着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想法,帮我们避免了许多内在和外在的痛苦,让我们不再难过,让我们不再情绪失控,让我们有安全感。因此,很多人的思想都有局限性,总是做出过度的反应,让我们找不到想要的祥和宁静、健康幸福。我们总是在否认自己遭受到的心理、情感和生理上的伤痛,但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这不仅让我们更加痛苦迷惘,而且堵住了我们内心里的爱之源泉,让我们无法治愈自己,无法过上健康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多年来,我们一直隐藏和掩盖心理和情感上的不适,以避免感到难受,却更加重了我们最初试图避免的痛苦,让我们更难以忍受。所以,我们所需要的自我的保护罩,其实更增加了我们的精神负担。我们总是试图麻痹自己,不理会我们内心的挣扎,这既不利于我们的伤口愈合,也始终理解不了这些伤痛产生的根本缘由。我们还可以将自我的功能和作用比作缓解生理疼痛的止痛药。背痛的时候,我们可以吃止痛药来缓解疼痛。同理,某个时候觉得难受的时候,自我也能帮我们缓解心理上的疼痛感。我们用止痛药只能缓解背痛,但是造成背痛的根本缘由仍然存在于我们体内,我们只是让自己的背部变得麻痹了,感受不到痛而已;我们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就认为不会再痛了,而事实上,疼痛的源头仍然没有找到。

我们自我的保护功能也很相似。自我帮我们暂时掩盖了心中的伤口,这样我们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然而,就跟止痛药一样,自我的缓痛功能是短暂的,因为心中的伤口并没有愈合。这种痛感会不断地出现,直到我们理解了其出现的缘由,治愈它,并解救了自己。按这个观点来看,如果我们患上了慢性的背痛,却只是按时吃止痛药,不去检查疼痛产生的原因,我们就会对止痛药产生免疫作用,要缓解疼痛就需要服用更大剂量的药物,而我们的体内就会产生毒性,对抗止痛药的所有药物成分。我们认识不到疼痛的根源,也不知道我们根本没有治愈疼痛。我们对抗疼痛的方式起初看来是有用的,但最终却增添了我们的痛苦。

同理,我们的自我也是如此。我们是为了保护自己才无意识地创造了自我,但自我却给自己带来更多折磨。我们总是选择避开折磨,这不仅没让我们消除它们,而且还让我们避开了探究其出现的原因。我们最初治理精神和情感痛苦的方法,只是暂时地缓解了痛苦,如果我们不深究其缘由,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糟糕,让我们远离我们所爱的人,远离我们渴望获得的机会,更封闭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大部分人都要等到痛得忍无可忍,自我这个保护罩已经开始碎裂了,才会敞开心扉,以全新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如此固执地紧闭心扉,是因为过去我们觉得,活着就应该受苦。现在,要推倒心墙,我们最终选择顺应生活、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之前,生活的确会很难。通常,除非完全崩溃,或者收到了严重的警告或提示,否则我们不会面对我们的恐惧感,敞开心扉,用心感受生活,并修补好最终要丢弃的自我。无论让我们敞开心扉的是一场生理疾病,一段新的情感关系,还是旧的情感关系结束,深爱之人的死亡,无论是抑郁成疾想要自杀,还是新生命的降临,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重要的目标,只有在我们的自我变得不健康时,我们才会敞开心扉。这时候,我们才会展现自己的脆弱,才会更明理,才会不那么有掌控欲,不那么自我。

自我的创造其实是灵魂进化必需的一个步骤,因为我们必须创造一个独立的自己来完成我们的使命,并学会无条件爱自己。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直到能够让自己从自设的限制中解脱。然而,创造自我只是记住我们是谁,并学会爱自己的必要步骤,我们最终摆脱自我的束缚也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自己是谁,并让我们学会更好地爱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需要打破心中的恐惧防御机制,这样我们才能释放一直被压抑的痛苦的情绪。因为我们都渴望爱与被爱,所以最终我们明白了,如果想要幸福,就要推倒心墙,必须克服让他人看到我们的阴暗面和光明面的恐惧感。如果我们总是害怕跟他人建立紧密关系,那我们就会一直戴着假面具,扮演一个假的角色,而且总会觉得孤独,不被人理解。同样地,如果我们让自己的生活与自我产生了错误的联系,那么这种自我批评和否认只会束缚住我们,让我们止步不前。庆幸的是,一旦我们准备好完全接受自我,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话办事,生活就会全力支持我们突破所有内心的限制,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自己,享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