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1562400000002

第2章 绪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着力探索文化建设规律,特别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既需要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吃透理论,做到“顶天”;又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吃透实际,做到“立地”,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做到“顶天立地”,从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组织云南文化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的要求,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初步回答。从理论上着力概括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从实践上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力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使文化建设更加体现出时代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以下框架结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构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书,在总体上着力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具体从九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这一部分着重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发展历程。作为全书的理论前提,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的直接理论前提,同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及其历史条件是中国百年文化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然结果,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文化的开放与交流,实践基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从理论的层面说明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增强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地划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定位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和特征的把握,科学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揭示其精神实质,为整个研究提供概念框架和理论前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因此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上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从维护文化安全和树立国家形象的高度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这一部分主要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重要途径;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最终目的;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等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中突出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根本问题,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这部分主要从:为全体人民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思想认同、信念认同、心理认同、行为认同4个层面展开分析,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内化精神规范;从为市场经济树立公正和诚信精神,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民主和法治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本和民本精神3个层面展开论述;为构建中华民族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基本保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展示国家软实力;为当今多极世界确立和谐理念的中国价值观等六个方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理论建设,新闻舆论导向,文学艺术繁荣,社会文化建设,对外文化交流等。在思想理论建设上围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着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工作,特别是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在思想理论建设上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抓住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方面,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对于新闻舆论要坚持正确导向。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百花齐放,抓好艺术精品的创作。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途径主要有: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护文化遗产;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生产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支柱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工作方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重在建设、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实践。重点阐述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开放与“走出去”战略实施。这一部分结合云南文化建设的实际,总结文化建设的新实践,用以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经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概括

在理论构架中,我们虽然从九个方面作了初步概括,但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来看,李长春同志的概括最具代表性:“一是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二是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明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三是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在文化发展动力上,明确要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五是在文化发展思路上,明确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六是在文化发展格局上,明确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七是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明确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八是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确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这些重要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这八个方面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既体现了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又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实践要求;既继承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更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律的认识,这些规律性的认识,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摆在首要的位置,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围绕回答讲清楚6个“为什么”和划清“四个界限”来展开,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力求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体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个基本前提是科学界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在4个关键环节的改革上下工夫:一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二是完善市场体系,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三是改善宏观管理,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四是转变政府职能,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

(3)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是文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多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做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事,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适应人们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新形势,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人们健康向上的文化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云南省腾冲县中和镇大村社区创造的通过各种文化产业协会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富民;通过各种文艺表演协会组织群众自编自演,实现文化乐民;通过农村远程教育阵地和村民文化学校,实现文化育民,用农民的语言讲“旁边学校培养娃娃,这边文化学校教育爹妈”。要大力开展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鼓励群众建设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阵地,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要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全国广泛开展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农村书屋建设;云南省开展的农村文艺汇演、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行业文艺汇演,就是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4)坚持统筹兼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是文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文化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区域文化差别,推动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文化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均等化。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努力建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上,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5)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和文化工作的领导,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的全局出发,站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明确文化发展重点,优化文化发展布局,组织实施重大文化发展项目,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文化工作者,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队伍,造就一大批文化领域各方面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6)处理好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推动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好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在当前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解决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领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两种属性相应地带来了“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来说,就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搞产业化。对经营性文化产业来说,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实现两者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在目的上两者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在社会效益上着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产业在以社会效益为前提的条件下注重经济效益,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都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庸俗、媚俗之风,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要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内在要求在本质上与坚持文化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一致的。弘扬主旋律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四是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离开了继承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就会失去建设之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角度来说,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继承;我们要注重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创新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活力源泉,文化建设就会丧失动力。五是要正确处理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用全球的眼光来审视。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较量和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建设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又要防止文化的渗透,确保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怎样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建设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要着眼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