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四书
11799100000004

第4章 人性

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

很多知识分子人品卑劣,白读了圣贤书。

毛泽东早年服务于北大图书馆,当时地位颇低,那些明星级的教授们在他面前可能过多表现了负面的形象,使他一直耿耿于怀。他一生没少骂人吧,但少有像骂北大这么狠的:“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文革中,更是把知识分子打入“黑九类”,排在“地富反坏右”和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第九位,史称“臭老九”。这当然是过分的、错误的,但也反映出很多知识分子给大众的印象并不好。

历史上,很多坏事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他们做狗头军师、出馊主意、想阴招,一方面为虎作伥,另一方面又狐假虎威。而且,文人相轻,让知识分子团结起来不容易。

现实中有很多学术腐败的事,比如什么抄论文、假学历,甚至教授跟女学生私奔——教授变“叫兽”,让斯文扫地。一些所谓的“专家”,俨然成为“御用文人”,总想愚弄大众,反而收获大众的嘲笑。

我个人对于一些能划到知识分子圈里的人,也缺少好感。比如,我接触的很多老师业余时间都浪费在麻将桌上,很多自诩为文人的都带着一些酸腐习气。总之,这些人不如圈子外的人们真实可爱。

孔子对子夏的告诫应当就是这个意思吧:读书、求知、学习、做学问,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收获可能不小,但根本的还是要有德、有操守、有良知。

去年网上流行一波恶搞热潮,叫“杜甫很忙”,作贱“诗圣”让我挺难过,不过也反映出老百姓眼里的“小人儒”:走穴的教授、说谎的专家、虚伪的公知。

想什么就会是什么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仁”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最高的境界,在常人看来自然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就像天上的星星,美则美矣,但因为太遥远,所以人们干脆就不去追求了。这当然不是孔子希望的,他必须给人们追求仁的信心,甚至给出具体的指导。于是孔子这样讲:仁很遥远吗?我想仁,仁就到了。

什么意思呢?说明仁在心中,它就是一种心灵的倾向、一种意念、一种精神,你在心底向往它、亲近它的时候,你就被它包围和感染,心灵和精神就在升华。这时,你外在的行为必然也是仁的行为。俗话讲:善恶只在一念间。人往往在片刻的思想之间,便决定了行善还是做恶。仁与不仁、善与恶,在一个念头里就有了分野。

所以,重要的是你想什么。也许人真是魔鬼和天使的复合体,它们都沉睡在人心底,你想魔鬼就会唤醒魔鬼,想天使就会唤醒天使。

一个人脑子里想着向左转,身子却向右转了,这是不大可能的,除非神经系统有了病变。人的行为是被思想和精神指导着的,是被欲念、想法驱动着的。你想去登山,即便今天没时间去不了,以后总会去的。你想出国,即便今天你没钱、没条件,但只要想法足够强烈,总会实现的。现代心理学将此总结为“吸引力法则”,指出人的心理暗示、意念可以极大地影响人的行为,当一个人极力地去想一个东西时,就会更容易得到它。你想病,就容易病;想健康,就容易健康;想成功,就容易成功;想什么,最终就会成为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根本上在于各自想的东西不一样。除了衣食住行之类具有共性的东西之外,有的人天天想着怎样把字写好,有的人想着权力竞争,有的人想着某个产品的优化,有的人想着提高考试成绩,等等。你之所以是这样的,就是因为你正在想着这样的东西。

要清楚性欲对人的影响力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

告子曰:“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饭和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大基础:不吃饭就活不了;没有性就不能生孩子,不能繁衍人类。

我猜想,当年女娲造人时一定煞费苦心,四肢五官五脏六腑血肉骨骼,好不容易把人造出来了。看着这群小人,女娲娘娘特有成就感,不过很快就发现问题了,这群小人一个个蔫不拉几地干待着,一两天后纷纷瘫倒在地。咋回事呢?原来这些小人不知道饿,不知道吃东西,身体当然顶不住了。于是女娲赶紧开发2.0版本。不久,2.0版人类出来了,这回有食欲了,食欲不满足就难受,满足就舒服。这下,小人们都有了活力,有上树摘果子的;有下河抓鱼的;有的发现用火烧熟了,食物更好吃;有的学会了耕种养殖;有的发现只要拳头硬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找食物,别人会给送来;还有的则交换各自的食物,丰富食谱。这群小人很快就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小社会。女娲见大功告成,满心欢喜,这时远方忽然传来“咣当”一声巨响,不周山倒了,西方的天塌了。女娲赶紧就去补天了,一补就是80年。天补好了,女娲高兴地回来,要与那群小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可她回来一看,傻眼了。小人们所剩无几,而且都老得快走不动道了,别的都死光了。女娲心痛欲碎,查找问题,研发3.0版本。这次,她给人类增加了性欲。所有问题全搞定。

造物主最巧妙的发明是欲望。欲望是一切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永动力。相对于食欲,性欲引发的连锁问题似乎更为复杂微妙,所以,当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提出把性欲作为解读人类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时,该学说就立即成为一门显学。

英雄美女书写历史,平庸之辈繁衍人类。不论是《左传》《史记》,还是言情肥皂剧,要是没有男女之间这点事,观者就会觉得苍白乏味。人们喜欢把一些大事件的根源归结为性欲惹的祸,进而扯上一个女人。比如商纣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吴三桂的陈圆圆。

有人要拍孔子的电影,要是不配上个女人怎么行?恰好《论语》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是卫国的掌权者,著名的坏女人。孔子想在卫国发展,必须得拜见她,结果弟子就非常不理解,去质问孔子。孔子则表现得似乎过于激动了,发誓:我要是做了什么不该做的,就让天厌弃我吧!这架式真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于是电影里,饰演南子的周迅就成了女主角。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论谁身边,都少不了这样的故事,有悲剧,也有喜剧。

总之,性欲对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也可以说,这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所以,《三十六计》里的美人计,自古以来,屡试不爽。

当然,性欲不等于性交,更不是都隐藏着阴谋与罪恶,它是双刃剑。简单讲,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放在管理学上就很有意义;黄段子也能带给人快乐,这是其积极的一面;“饭在锅里,我在床上”,则是男人感觉最甜蜜的情话,等等。弄清楚性欲对人的影响力,是洞明世事、做事为人所必备的意识。特别是,要清楚它对自己的影响力,并加以控制。

有学者分析,人一般在四十岁左右出成就,是因为这个年龄的人已经能够把性欲进行转化,成为做事业的创造力、动力。貌似我的转化已经开始了,你也加油吧。哈。

不患贫,患不均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

站在维护执政者利益的角度,重要的不是发展经济,而是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这句讲政治的话,后来被简化成讲人性的话:“不患贫,患不均。”穷不要紧,只要大家都穷,公平就好。

我父亲这一代人多数都怀念“生产队”时期,就是农村包产到户前的集体制。那时大家一起种地劳动,吃大锅饭,分配公平,虽然穷点,但都非常快乐。现在人们确实富裕多了,但压力大,人情疏远,快乐少了很多。快乐与绝对的财富无关,只与相对的财富有关:比别人过得好就会高兴,比别人过得差就会难过。在市场竞争中,胜者总是少数,多数人虽然生活质量的绝对值提高了,但心理对比的相对值却降低了,于是,变得不快乐了。不快乐,怎么办?要么抱怨国家、抱怨社会,要么仇富。

所以,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对一个国家最大的威胁。历代农民起义都打着“均贫富”的旗号,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愿景,吸引大批贫民充实军队。

“不患贫,患不均”还可以描述为“不怕倒霉,就怕只有自己倒霉”“不怕工资低,就怕只有自己工资低”“不怕不及格,就怕只有自己不及格”,了解这种人性特点,对于人事管理是很有意义的。

最佳距离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世界上绝大多数关于“女人”的说法,都是指性意识下的女人,而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一个男人大谈女人如何如何时,肯定不包括自己的母亲和姐妹、儿女,甚至不包括自己的妻子,他说的女人是这些人之外的。世界上各种宗教和古老观念中对于女人的偏见和歧视,多数是基于这样一种划分。孔子这句话中的“女子”也应当是这种情况。“女人啊,你对她好一点,她就登鼻子上脸,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就冒犯你;对她要是疏远一点,她就会很委屈,哭天抢地,极尽哀婉幽怨,弄得男人心烦。所以,女人跟小人一样,真是不好养啊。”这样一句大男子主义的歧视性描述,竟然盛传了两千多年,这样的文化太不绅士了,我不支持。我支持曹雪芹的观点: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所以,我对这句话的关注点,不在于女人,而在于小人,在于“不逊”与“怨”之间的最佳距离。其实,日常之中大多数人离着理想的修养境界,都还有一定的差距,都称不上君子,都还是小人。比如,在领导面前,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表现呢:领导对咱好一点,咱就张狂;对咱冷落一点,咱就失落?即便是与朋友、同事之间平等的相处,是不是也有这种表现呢?走得近了有近的问题,走得远了有远的问题。这就是人性。

对此,西方学者提出了“豪猪法则”:寒冬里,一群豪猪为了取暖而相互靠近挤在一起,挤得太近,各自身上的刺会互相刺扎,于是分开;可离得远了又觉得冷,于是又往一块儿挤。如此反复若干次,最终会找到一个不远不近的最佳距离,既免于彼此刺伤,又能互相取暖。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理想的相处距离,还是孔子这段话给我们的启发。

把握他人的需求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孟子·公孙丑上》

有个著名的相声段子,讲朱元璋当了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吃得一点味道也没有,感觉这辈子最好吃的莫过于当年落难之时喝的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费了老大劲让人重新做出这汤来,却闻一下就恶心了。为什么啊?因为那“珍珠”不过是一些剩饭米粒,“翡翠”不过是白菜帮子加菠菜叶,“白玉”则是几块馊豆腐——之所以成为人间美味,是因为当时他饿到极点。这就叫“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不单饮食的不足会让人饥渴,其他很多需求都可能让人“饥渴”。在饥渴的状态下,人对于需求对象的品质就会降低要求,正所谓“饥不择食”。俗话讲,当兵当三年,母猪赛貂蝉。在性饥渴状态下,对于异性美不美、漂亮不漂亮就来不及在意了。

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都可能让人陷入一种饥渴的状态。比如,对于知识,有人求知若渴。而更为普遍的则是对名、对钱、对权、对美色的饥渴。很多像赖昌星这样的权谋者,就会利用这一点,来设局并控制这样的人。赖昌星有句名言: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你“饥渴”的那个需求,就可能成为你的“阿喀琉斯之踵”、你的致命软肋。

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真正了解和把握对方的需求,并摸清其最“饥渴”的那个需求,才可能有效地影响对方。而知足常乐的意义,则在于控制自己的需求,尽量隐藏起来,或使其恬淡一些,这样会避免恶人的加害。

把握大众传播心理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讲,德的流行,比设立驿站传达政令都快。这里,我关注的不是这个“德”,而是“流行”,以及流行背后的大众传播心理。

今天很多东西的流行速度快得惊人。你上午刚听到一首新歌,感觉不错,下午就发现满大街的人几乎都在一遍遍听这首歌。我无意间看到一个朋友的日志里有个生词——“hold不住了”,然后发现其他朋友的空间里也有这个词,然后查百度百科,发现这个词源自一月前香港的一个视频节目,而截至我看到这条信息时,这个视频已被人浏览和转发了上千万次。如果说,基于互联网快速传播已经见怪不怪,那么在互联网之外,则有更加不可思议的:

不久前的一天,晚饭后,我所住的小城里鞭炮声大作,此起彼伏。不年不节,这是干什么呢?于是我猜想,这准是又有什么“说法”了,每年总有这么几回,要么门口系红布,要么妈妈给儿子买罐头,要么婆婆给媳妇送手镯,等等。我下楼时,正好见到邻居大叔刚放完鞭炮,说是今年闰四月,这天是四月初一,放鞭炮可免灾。结果,鞭炮声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有趣的是,有个放鞭炮的人惊到了邻居的孩子,邻居在窗口骂他,他则特委屈地嚷嚷:“人家都放,凭什么我不能放?”几天后,我看新闻报道,这次“放鞭炮活动”几乎遍及了整个河北省及京津地区。

毫无疑问,流行离不开媒体,但媒体往往只相当于一个超级长舌妇,它只是传播的参与者,而非主导者。流行本质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和把握这种社会心理以及大众传播方式,并能加以利用,是了不起的本领。那些网络红人及其背后的推手公司,还有一些优秀的自媒体,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一番的。另外,对与流行有关的情况,能有理性的判断,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好为人师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孔子要诲人不倦,孟子却说好为人师是错误的,这二者间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其实没矛盾,因为各自所指的对象不同。孔子教诲的就是他的学生,他的“为人师”是名副其实、名正言顺的。而孟子讲的则是,两者既非师生关系,在对应话题上又不存在一方的权威明显高于另一方的情况,一方偏偏自我感觉良好,生生要给人家指点、建议,而且,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这样不对”“你这样有点问题”“你OUT了”诸如此类的批评和否定。

根据心理学的常识,当你的第一句否定对方的话讲出来之后,对方会迅速进入消化这句批评的防御心理,纵使你下面的话再有道理,他也听不进去了。

而且,你讲的未必对。很多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看似不合理的做法,只有当事者才知其中的曲折原委。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耶?你讲得不符合实际,对方会暗自笑话的。

所以,好为人师是讨人嫌的。

也许你会委屈,因为你根本没有想做对方的老师,而只是出于善意的提醒和忠告。怎么办呢?要讲究说话的方式:

一是,只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对方参考,尽量避免否定对方。就像我现在这样,我没有否定你,而只是在谈我对孟子的理解。

二是,沉默呗。只要不是致命的错误,错就错吧,错了才能长记性,于对方未必是坏事。

在一些无聊的争论中,好为人师、抢上风,则是愚蠢的,劳神费力、得罪人,还容易暴露自己的短板,一点好处都没有。

人性本善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多数人接触传统文化是从《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开始的。这六个字,是从上面几段的孔孟思想中提炼出来的。

何谓性?何谓善?这个“性”,不是SEX,而是人的天赋本能、心理倾向、行为取向。善,就是善良、利他。

人性本善,就是说人的天性是利他的。乍一看这个论断,你可能会反对:怎么可能呢?都是利他的还要法律干什么?而且,整个市场经济就是以人的自私性为基础啊。儒家的内部也有反对声音,荀子就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天性是恶的,善都是装的。

那么,孟子如何来立论呢?他举了个例子:有个孩子眼看着要掉进井里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救他。佛山小悦悦被车轧了,你正从她身边过,你的第一闪念难道不是救人吗?但你没去救,因为,你马上又想到救人会涉及的各种问题,于是选择了冷漠,表现了“恶”。而那最初的善的闪念,才是你的天性。后来的儒家同样用水来比喻人性:人性本来是善的,就像水的源头是清澈的,但在流淌的过程里,被社会给污染了。

我支持人性本善,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每一个生命,都属于某一个物种,生命是通过物种的不断繁衍来延续发展的。这就要求,单个生命体必须有支持物种发展的内驱力。很多行为看似利己,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必然与利于物种、利他相统一。如果终极目的就是利己,就是为了一个生命单体自身,那物种就绝了。而且,人类社会为之奋斗的方向是建设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如果人性是恶的,那岂不成了一个悖论。

现实生活中,在没有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人都会选择行善,而不是做恶;都会被善行所感动,为恶行而愤慨。

艾青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我要说,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都有善良的心灵。

冰心讲,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爱与同情就是善。

善是人最深的本性,而生命的意义就是把这种善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