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
儒家最为推崇的圣人主要有这么几位: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其中,汤是商朝的开国皇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段话,是商汤洗脸盆上的铭文。多有创意啊,商汤每天早晨都得洗脸吧,那就必得看这句话。咱们要有个座右铭什么的,也应当效仿一下,可以贴在盥洗室的镜子上。
后人理解这句话,一般都强调创新。而我认为,创新只是手段,最终的落脚点是发展,只有发展了,才是真正的“新”。
生命中有太多的重复让人厌倦,有太多陈旧的东西让人压抑,人性深处都在渴望新的。当新的东西摆在人们面前时,往往会让很多人欣喜和激动,不论是创新产品,还是革新政治,莫不如此。所以,创新向来是发展的强劲动力。
但现实中很多所谓的创新,看似新鲜诱人,却只流于形式而无益于发展,甚至违背规律,给发展带来灾难。所以,《周易》讲:“革而当,其悔乃亡。”创新要适当,才有意义。我想这也应当是汤圣人的本意,其落脚点应当是邓小平讲的: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未必基于创新,发展的主流是积累,是渐进式扩充。比如小孩子今年读一年级,明年读二年级就是发展了,他的知识更丰富了,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了,都是新的。不论做人、做事,每天长进一点点,这就是“日日新,又日新”,坚持一个稳定的发展,就没有达不成的目标。然而,当目标达成之后,又将面临新的目标,人生进境无止,发展空间无限。
很多小企业都为留不住人才而苦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做上几年,成熟起来了,也就飞走了。作为一个小老板,我也曾为此困惑:是自己做人不行吗?最终我发现,问题的根本是企业没有发展,赢利没有提升,员工没有了发挥能力和提高自我的空间了。做企业,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进则退,不发展就留不住人才,要么死路一条,要么停留在夫妻店的水平。
感情也一样,不发展就留不住。两个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走着走着也就散了。国家也一样,人们相信,发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发展确实掩盖了很多问题。
道在生活中
道不远人。
——《中庸》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么?“道”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和定义的,就像宇宙一样,浩瀚无垠,没有穷尽,唯其如此,才能引领人类无限地思考和实践。但,人类所有思考和实践的起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人。所以说,“道不远人”。
人,不是一团理性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有工作、有生活,要吃喝拉撒的。我们真正关心的“道”,只有融合在这一切里,才有意义。就像“四书”,如果它只是庙堂里高高在上的祭品,是远离俗世的学术,是少数人的专利,那它就不配称为“经典”。经典必须是能带给所有人启发和意义的。
道家有个故事。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庄子说:“无处不在。”东郭子问:“具体在哪呢?请举例说明!”庄子答:“在砖瓦屎尿之间。”
佛教禅宗主张“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平常心即道”,其实这些都是讲:道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追求真理、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境界,不是靠冥想,不是靠隐居山林,更不是靠崇拜神灵,而是靠全身心地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世间一切的学问,如果包装得高深莫测,那一定是虚伪的、没有用处的、不值一提的。真正的学问是教我们生活的,是亲近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说出个一二三来的。
马太效应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中庸》
上天对待万物生长的态度是这样的:它会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给加一把劲。你有德有才、积极向上,上天会把你推向成功;你无德无才、消极下滑,上天会把你推向覆灭。上天决定命运,但这种决定不是无厘头的,是依据你的“材”来决定的。
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说得再白话一点就是: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强的更强、弱的更弱,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放眼社会,这就是现实。
1968年西方一位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发现一个现象:人们会把无数的荣誉砸给已经成名的科学家,而对那些没出名的科学家则很不情愿承认其成绩。他给这种现象起名叫“马太效应”,因为基督教《马太福音》里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商人要去旅行,临走前,送给家里的三个仆人每人100金币。一年后,商人归来,询问三人金币的使用情况。仆人甲说,他用这100金币投资商业,现在已经变成了1000金币;仆人乙说,他用这100金币投资农业,现在已经变成了300金币;仆人丙说,他担心金币丢掉,就一直埋在花园里,现在挖出来,还是100金币。商人于是夺过丙的金币,转送给甲。
人们进一步归纳“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权力、地位、名声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在经济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两家饭店紧挨着,红火的,顾客排队往里挤;冷清的,一桌都不开。越火的越火,越冷的越冷。比如手机市场,苹果好,很快就火遍全球,诺基亚可能只是差一点点而已,眨眼之间就衰落至破产边缘。再比如赚钱,所谓多钱善贾,越是有钱的钱越好赚,投资渠道广,抵御风险能力强;而穷人收入低微,无钱投资,面对通涨等压力,生活越来越窘迫。
面对马太效应,除了拼搏奋斗,努力打一场翻身仗,我们别无选择。
蝴蝶效应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中庸》
大到国家兴亡,小到个人健康、事业发展,凡事皆有征兆。
征兆分两种:
一是神秘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占卜、星相等神秘手段来呈现。
二是客观的现象,包括自然现象,比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通过日晕、月晕可以推断未来的天气。
征兆也包括人事现象,有个“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故事:起初商纣王还不是昏君、暴君,可有一天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大臣箕子看到这个情况,就非常担忧。因为有了象牙筷子,接下来锅碗瓢盆肯定也得换名贵的,然后衣食住行也得升级,私欲会不断扩大,最终危及国家的命运。
一边是用象牙筷子这样的日常小事,另一边是亡国这样的大事,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存在着微妙的因果传导的关系。现代科学将此总结为“蝴蝶效应”。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一位气象学家,他说: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可能引起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因为蝴蝶扇动翅膀能产生微弱气流,进而引起它四周的空气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极大的变化。
蝴蝶效应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人相信征兆,相信占卜、风水、相面等神秘主义活动,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支持。对此,应当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要善于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间发现隐藏的联系,有时要相信直觉。
二是要慎重对待事物发展的苗头,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易经》讲,“履霜坚冰至”。当你的脚踩到霜时,很快就可以踩到冰了。
诚信赢天下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
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
“诚意”作为儒家的“八条目”之一,我解读其为“信仰”。信仰什么呢?信仰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理念。
信仰是什么?是真实。信仰上帝,那么上帝就是真实的。信仰上天,那么上天就是真实的。信仰孔子,那么孔子的思想就是真实管用的。以信仰面对人生和世界,精诚所至,定然金石为开。
天道与人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是真实的存在吗?我们可以用中医上的经络来回答这个问题。经络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用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也观测不到,但它却是中医的基础。怎么解释?有位老中医用简单的两句话就给我讲明白了。他说,飞机从北京到深圳,是怎么飞过去的呢?不是胡乱飞的,而是有一个固定的航线。这个航线在天上,用望远镜能看出来吗?看不出,但这个航线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经络的意义。天道与人道也应是这样的。在儒家看来,孔子思想就是对天道与人道的描述。
严格地依循天道与人道,就是至诚。至诚可以打动一切对象,进而向着一个预定的方向推进、发展,最终可以“参天地之化育”,与天道融为一体。而不诚,也就是违反了天道与人道,最终会寸步难行。
以上是哲学层面的“诚”,下面回到生活上。
前几天我参加两个企业的庆典,大厅里都摆满了人们送来的牌匾、瓷瓶、摆件、绿植之类的礼物,而在最显眼的位置上,都挂着一块匾,上面都是一样的内容:诚信赢天下!
曾几何时,我国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人们对商人的态度尽是“无商不奸”之类的鄙夷。而今,诚信竟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信条,成为中国商人的价值共识。为什么呢?是因为儒家文化感化了商人们吗?不是的,这是市场的选择!唯利是图者只能得小利于一时,诚信则赢在长远。
有一次在工商联的饭局上,一家大型家具商城的老板讲:“咱们黄骅商业发展了三十多年,最早经商的那批人,我都熟,这三十多年下来,很多人现在在做什么我不知道,那剩下的这些都是什么人呢?”他停顿了一下,我的脑子飞转,想象着这些“剩下的人”应当是怎样的人,这时听到他说:“是傻子!那些聪明的、心眼多的、脑瓜活的,都干死了。只有这些傻实在的人还在干,发了傻财。”
市场的自由选择,体现的正是天道。所以,诚者天之道。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神
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神呢?对于我们这些被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起来的人,这个问题似乎很可笑——什么鬼啊神啊的,都是封建迷信,或者是文学想象。
《史记·封禅书》里专门有一章,记述“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秦始皇和汉武帝晚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寻找神仙和不死药,但皆无果而终,可见神仙是虚妄的。不过,那些忽悠皇帝的江湖术士似乎颇有手段。比如,一个叫李少君的人,准确描述了一位九十岁老翁的祖父的情况,并且言中一件古董为齐桓公旧物,使汉武帝刮目相看。
然而,鬼神如果完全是虚妄的,何以对人类文化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这种深远的影响体现在:所有的宗教,不论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或者其他什么教,它们可能有一神论或多神论的差别,但都是相信神的。当然,有神就有鬼。而这个世界上,相信宗教的人比不信宗教的人要多得多,包括很多伟大的科学家。甚至,早期欧洲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初衷,恰恰是为了证明神的存在。
这种深远的影响还体现在各种文艺作品中。“鬼片”是电影的热门,内容包括外国的吸血鬼、中国的僵尸。优酷网上最热门的演员竟然是林正英,我卖过光盘,知道他是专演僵尸片的。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西游记》《聊斋志异》是神鬼故事。《四库全书》的总编辑纪晓岚传世的《阅微草堂笔记》也基本上都是鬼故事,而且里面很多人物都是真有其人。
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比如小儿癔病,很多人都言之凿凿,中医西医都治不了,却让一些“大仙儿”给治好了。
当然,也有一些个人的神秘体验,被现代医学总结为精神疾病。电影《美丽心灵》描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一生受精神疾病的影响,一直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通过电影影像的形式来描述病人看到的诡异世界,非常直观。
那么,到底应当怎样面对这个问题呢?我赞成唯物主义的态度——一概不信——这样最简单。不过,如果你将信将疑,那么学习孔子的态度则是必要的:以一种开放、包容的世界观,承认世界上存在各种可能性,但要把生命与心灵安放在现实的生活之上。
生命轴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也许消逝的不是时间,时间只是宇宙的一个维度,过去的一万年与未来的一万年,其实在宇宙里是“同时”存在着的。这种说法在科学界早不是什么前沿的思想。基于这种认识,科学家认为,实现时空“穿越”是完全可能的,不论是秦朝武士穿越到今天,还是今人穿越到2046年。
那么,消逝的是什么呢?是生命和伴随生命的一切。我们必须直面这一点: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走向死亡的过程,谁都难免一死。怎么办呢?毫无疑问,得抓紧时间做点什么,时不我待,行动起来,得实现人生的价值,到头来,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不过,也不必太过急切,事情还是要一点一点做。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哪些事情必须现在做,否则以后再想做时就做不了了,还有哪些事虽然将来可以做,但体验会差很多。比如,女人的生育,40岁以后就比较难了。年轻时不想生,到想生时却生不了了。再比如,有人问:什么最不能等待?答:孝敬父母。很多人都经历过“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痛苦。同样是坐过山车或者其他什么事情,童年的体验、青年的体验、老年的体验是不同的。
我们应当关注这条沿着时间消逝的方向而形成的生命轴线,参照这条轴线,审视自己和家人、事业,决定现在做什么、以后做什么,这样的生命才会少一些遗憾,才会更加完满。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站在生命的轴线上看这些话,我们会发现它们其实是有道理的。
我在校对书稿时恰好听到李宇春的新歌,歌词可辅此篇:“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还有什么永垂不朽呢?错过的你都不会再有……”
自然更重要
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讲,不要用网眼细密的网捕鱼,这样能让小鱼继续留在水里,等小鱼长到够大时再被捕上来,水里还是有小鱼在生长,从而永远有鱼可捕。这么简单的道理,渔民们当然明白,但他们面临着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问题:很多渔民在一个区域内捕鱼,大家都守规矩,都用粗网眼的网,就都能长期地平均受益。可人是自私的,谁都想多捕一点,于是就有人暗地用细网眼的网,他多得利,别人就受损失。谁也不想受损失,最后变成大家都用细网眼的网,最终谁都捕不到鱼。现实就是这样悲摧,整个中国近海,一度几乎都无鱼可捕!20世纪90年代,政府出台了休渔期的法规,对于网眼大小也作了限定。但生态已然破坏,要完全恢复,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
孟子还讲,森林砍伐也要保证可持续性开发。而今天的现实也同样不容乐观。也许你要问:孟子在两千年前就讲环保,太超前了吧?其实,在更古老的夏朝,我国就已经有相关的法律:“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管子》中甚至还讲:“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我们的先民对自然有更加亲近的体验和情感,他们崇拜天地,对自然由衷地敬畏和感激,这些都是我们所缺乏的。
最近,世界建筑设计界的最高奖普里兹克奖被中国人王澍获得,他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时,强调一个问题:当我们做城市和建筑的时候,什么更重要?自然比城市和建筑重要多了!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意识,我们很多的做法就会改变。
当你做任何事时,都应当想一下:相比你做的这个事,自然可能要重要得多。
二进制思维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有诸内,必形诸外。
——《孟子·告子下》
“叩其两端而竭焉”,类似于询盘。你要采购一样商品,事前对这个商品的具体价格并不清楚,心里也没数,怎么办?好办,找上五六家供应商,让他们出个详细的报价单,用什么材料、工艺,多长工时,都详细地标注出来,你再放一起对比一下,基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一般情况下,你会先剔除那个最高价的——因为出最高价你划不来,也会剔除最低价的——因为太低的价格难以保证质量,最终选择一个适中的报价来成交。这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
虽然“两端”的报价你没有采用,但它们为你的决策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照。
这个“两端”,推而广之,是一个无限的两两相对的概念系统。如本末、终始、先后、内外、主次、上下、高低、远近、轻重、缓急、男女等等,当然,还有阴阳。中国哲学用“阴阳”来统一阐述这个庞大的概念系统,《周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类似于数学的二进制,一个一与二的数学游戏,却可以玩到无限大,玩出天地宇宙来。
一与二的关系,无非三种情况:
一是,一分而二。
凡事皆有两面,就像硬币分正面和背面。你见过只有一面的东西吗?有。圆球体只有一个球面,不过,它可以分里面与外面。一分为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怎么分呢,要看具体情况,怎么方便解决问题就怎么分。
比如,眼前一大堆事,如一团乱麻,怎么办?分出本末、主次、缓急,就好办一些了。还是有点乱,怎么办?还可以把分出来的事,再一分为二,一直分解到它简单明了为止。
再比如,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要分出利与害、得与失、成本与收益、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另外,法家有一个概念叫“利害有反”,同样一件事,有人因它而被伤害,那么定然有人因此而获利。某官员被撤职,对其本人是坏事,对他的下属而言可能正是一个被提拔的好机会。
二是,合二为一。
任何不同的事物之间,都有共性。天与地都是宇宙,春夏秋冬都是季节,男人女人都是人,儿子女儿都是宝,手心手背都是肉,呼与吸都是喘气,饺子皮和饺子馅缺谁也不行,长板和短板一块组成木桶,清风与明月都是思念的背景,等等。世上没有孤立的事物,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西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这正是中国人眼里最笨的做法。中医治头痛,则可能要去脚上针炙某个穴位。整体思维、宏观把握,这是中国文化的亮点。
三是,一与二之间相互转化。
一向二发展,二向一回归。就像那个太极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消彼长,月盈则亏,否极泰来。这种转化具有时间性,一个事物在短期与长期所呈现出的样子常常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民主,目前我国村级都实行了直选,现在看,贿选、帮派等问题还很严重,很多基层干部对这种形式都非常失望。但这是一个短期的情况,最终村民们经历一些教训之后,会日益理性,最终形成优化了的成熟的村级民主。这种转化,也是适用于国家的。
最后,来点生动的吧。据说李嘉诚有个说法: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这是典型的二进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