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的路上驾崩,赵高联合李斯,改了遗诏,让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承了皇位。
胡亥从他爹身上别的没继承来,就继承了一样:残暴。
他接手皇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他爹后宫的女人们怎么办?
虽然在秦始皇的历史里,没有女人的故事。但他作为皇帝,后宫当然有不少女人的。
后来的皇帝后宫动辄有成千上万的女人,这大概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么多女人,能怀胎生子的是极少数。这极少数的女人,母凭子贵,即便孩子当不上太子,也是皇子或公主,她在皇室里总算有一席之地了。可那些没有生过的,甚至没被皇帝临幸过的女人怎么办呢?皇帝死了,皇子即位了,她们都成了新皇帝的小妈了。新皇帝怎样处置这些小妈呢?
一般有四种方式:
最好的是遣散回家,爱嫁人就嫁人,爱怎么地就怎么地。这样的皇帝是不错的,多数都是这样的。
其次,是全部出家,当尼姑,或者都弄到皇宫外面一个什么地方,养起来,不能再嫁人了,老皇帝战斗过的地方不让别人来了。这样的皇帝也还过得去。
第三种比较狗血,新皇帝直接给收了。匈奴都这么干,很正常。华夏的皇帝这么干的,都是那种最荒淫的。不过呢,这也算一条活路,不是最坏的。
最坏的、最惨的是第四种,给老皇帝殉葬。
所以,很多清宫剧里,那些嫔妃们争风吃醋,打破了脑袋也要让皇帝多多临幸自己,就为的这个,为了将来自己能在皇室有一席之地。这种清宫剧,很多女人还都爱看,我就奇了怪了,一大帮小女人围着个老男人,天天这个那个的,这有多贬低女性啊!还爱看,真是理解不了。
胡亥选的正是第四种方式,后宫中凡未生子女的全部杀掉殉葬。
殉葬,实在是中国文化中很卑劣的一部分,由来已久。前面讲过宣太后——“芈月”就想让情夫魏丑夫殉葬。再往前,《诗经》里有一篇《黄鸟》,讲春秋时的秦穆公死后,让他三个贤臣殉葬: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经·黄鸟》
意思是:黄鸟交交叫,落在荆棘丛。谁在给穆公殉葬啊?原来是子车奄息。这位子车奄息是百里挑一的贤能人才啊,围观的人们都为他痛哭颤抖。苍天啊,为什么让这么好的人殉葬?如果可以交换,我们宁可自己换下他来。
还有一个挺有名的故事:吴王阖闾的女儿因为跟阖闾怄气而自杀。阖闾很痛苦,给这个女儿修了大大的坟墓,下葬时,找人搞来几只白鹤表演节目,边走边演,吸引了很多老百姓围观,都跟着下葬的队伍看,一直跟进了墓里面还看呢。阖闾在外面,咣当一下,放下巨大的墓门,把墓封死,这些看鹤的人便都跟着殉葬了。
《墨子》也有一段话讲殉葬: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墨子》
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的,从他这段话,可见当时殉葬之普遍。国君死了,就几十几百人殉葬;将军、大夫死了也有几十人殉葬。
太不人道了。很多人都反对,墨子讲这句话,明显也是反对殉葬。
另外,孔子也有一句著名的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孟子·梁惠王上》
他不但反对拿活人殉葬,而且拿人形俑陪葬,他也认为非常不好。他认为,第一个制作俑的人,该断子绝孙。因为,有这个想法就不对。
说到人形俑,最著名的肯定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有人惊叹,这么多兵马俑,竟然各个容貌表情不同,千人千面。为什么呢?很简单,秦始皇要的就是真人的效果,他就是希望在死后的世界里,这些殉葬、陪葬的人还能像活着时那样伺候他,供他享用、使唤。
这个话题不说了,不舒服。不过,它确实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也是一个严肃的宗教、哲学问题。
接着说秦二世胡亥,他把秦始皇的后事安排完,开始坐江山当皇帝。皇帝怎么当呢?模仿!我爹怎么当,我就怎么当。我爹巡游天下,我也得巡游。于是,他把他爹走过的路重走了一遍。
然后,再干点啥呢?有一天,胡亥跟赵高说:
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
——《史记·李斯列传》
人生在世,就像动车驶过站台,太快了。我既然已经当上皇帝了,也没什么更高的目标了,就想及时行乐。
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长有天下,终吾年寿。
——《史记》
接下来我这辈子,就想着怎么高兴怎么来了。
赵高说:恐怕还不行。您现在的皇位还不稳当,您的那些皇兄们,还有那些老臣、重臣,他们对您还都不服气呢。背地里,都怀疑遗诏是咱改过的,都虎视眈眈地在旁边盯着您呢,瞅着机会就得整事,您还怎么及时行乐啊?
胡亥一听:对啊,那怎么办呢?
赵高讲:
明主收举馀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意思就是,您得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您是新上任的皇帝,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得提拔起新的团队来给自己保台,本来贫贱疏远的,靠边站的,您把他提起来,让他富贵,成为近臣,那他们得多感激您,多死心塌地支持您啊。
老的那些呢?都是先帝提起来的,您对他再怎么好,他也不知您的情,跟您不是一条心。所以,就干脆多拿他们开刀,来树立您的威信。
胡亥:好,我明白了,开刀,开杀戒。
于是,胡亥把秦始皇另外的十二个儿子、十个女儿全部杀掉。秦始皇所谓的“近官三郎”,亲信的外郎、中郎、侍郎,类似赵高这种大秘们,整套班底,也全部杀掉。
皇上杀人也不能随便杀,大秦帝国是讲法治的,得走法律程序,得调查你,你得有个该杀的罪名。结果,这一弄,每杀一个人,都得牵扯十几上百人,搞得整个朝廷人人自危。
同时呢,继续大兴土木,修阿房宫。先帝生前没修好,这工程不能烂尾,得完成先帝遗愿,继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而且,赵高是刀笔吏出身,是玩法律、打官司的,他是那种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思维。于是,在整个国家治理层面,他把秦始皇时期的严刑峻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老百姓们的生存状况比秦始皇时期更差,没活路了。怎么办呢?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时间正好是秦始皇去世一周年。秦始皇是公元前210年7月死的,陈胜、吴广起义是公元前209年7月。
然后,短短两个月时间,整个秦帝国就像一锅水,开起来了,沸腾了,天下大乱。刘邦、项梁、田儋等豪杰们也都起来了。
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胜,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史记》
这个“山东”,不是现在讲的山东省,而是指崤(xiáo)山山脉以东的区域。在原来秦国人的眼里,崤山以东就是东方六国,崤山西边就是秦国的地儿。崤山山势险峻,下面的函谷关,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前,秦国以一敌六,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这道关隘,它是道屏障,东方六国打不过来。以后的历史中,这个地方战争故事太多了,“山东”这个词也会经常提到。
山东少年苦秦吏,造反的多数是年轻人,血气方刚,受不了底层官吏的欺压,早就憋着火呢,一旦有人挑头,立马就起来了。
怎么应付呢?山东的地方官赶紧派人回朝廷报信:皇上啊,大事不好了,哪哪老百姓都起来造反了,声势太大了,控制不了了。您快想想办法吧。
胡亥一听就烦了:胡说,你这是妖言惑众。咱们这么努力地治理国家,政策这么好,怎么可能有人造反呢?把他们抓起来!
后面再来报信的,都学乖了:皇上啊,也没多大事,就是些鼠窃狗盗之辈,动静稍微大点了,我们县长、郡守都能应付,都搞定了,您放心吧。
胡亥一听,挺高兴:大老远来了,挺辛苦的,赏赐你点什么什么吧。
好笑吗?其实一点也不好笑。王小波有篇文章《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专讲这个问题,你可以百度一下看看。
就是因为执政者的这样一个问题,不想听坏消息,坏消息传不进来,大秦帝国对于山东的形势没能及时作出反应,没能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致使各路起义军迅速壮大。
当年冬天,陈胜的一支大军在大将周文的带领下,竟然打进了关中,数十万兵马紧逼咸阳。兵临城下了。这简直跟做梦一样。胡亥着慌了,吓坏了,一面派大将章邯带兵迎战,一面责问李斯:你这个丞相是干什么吃的?怎么出这么大乱子呢?你看怎么办吧?
李斯也吓一跳,他倒不是害怕起义军,战争他经历得多了,都是诸侯国打诸侯国,底层的黔首庶民能有多大能耐,还能改朝换代吗?亘古未有。夏、商、周、秦,那都是贵族政权,平民百姓也想建立政权吗?不可思议。
李斯害怕的是什么呢?前面胡亥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正大批地砍掉秦始皇的旧臣吗?他害怕胡亥就着这个事,把自己免了,夺了自己的权。
他揣摩胡亥的心理:你问我,我看怎么办?我看怎么办有用吗?我的看法要是跟你的看法不一样,不还得按你的办吗?
那么,胡亥是怎么想的呢?
李斯想了想,心里有数了,便说:皇上啊: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
——《行督责书》
贤明的君主都会充分运用督责的办法——督责,督导问责。之所以出这么大乱子,根本原因还是督责落实不到位,管得不够严,刑罚不够重。老百姓不怕官吏,官吏不怕朝廷——他这又是法家的思维方式,治乱世要用重典。
胡亥一听:正合朕意,办!
于是,老百姓们更遭罪了。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资治通鉴·秦纪二》
治乱世用重典,这话不错,可也得有讲究。局部的问题,用重典,杀一儆百,应当管用。可是,这种全国性的大乱,用重典只能是火上浇油了。
李斯虽然暂时把胡亥的问责给应付过去了,但他在胡亥心中的地位、形象,已经有问题了。
这时,赵高乘机出手。
此前,赵高忽悠胡亥:陛下富于春秋,意思就是您还很年轻,可是,说皇帝年轻好像有点不恭敬,就说“富于春秋”——富于春秋,执政经验就少一点呗,每天接见群臣,面对面交流就容易露怯,这样一来,在大臣们心目中高大威严的皇帝形象不就打折扣了吗?
胡亥:对啊,有时真有点力不从心,怎么办呢?
赵高:您看,皇帝不是自称为“朕”吗?朕字的本意就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按这道理讲,大臣们只能听令行事,是不能跟皇帝见面的,这样才有神秘感。以后,再有大臣汇报工作,就让他们提前写好了,以书面形式报上来。然后,我们帮着您一起答复他。那就比较周密了,既能让大臣服气,也能维护您的形象。
胡亥被忽悠住了,照办,平常谁也不见,弄得连李斯跟他见一面都难。
这时,赵高来找李斯:李丞相啊,我跟您说个事。您看天下都乱成这样了,皇上还可劲儿修阿房宫,还每天玩,我就是一个宦官,位卑言轻的,也不好进谏。您得说话啊!
李斯以为赵高是好意:老赵啊,我是想进谏,可见不着皇上啊。
赵高:这好办,我天天在皇上身边,哪天他闲着,我就派人来叫您过去。
李斯:好吧。
过了两天,胡亥跟一帮美女玩得正高兴呢。赵高派人去叫李斯:皇上正闲着呢,赶紧过去吧。李斯急忙进宫。
小太监们先进来通报:皇上啊,丞相求见。
胡亥很扫兴,把美女们打发走了,整理衣冠:好吧,让他进来。
李斯进来,一通进谏。胡亥耐着性子听完,把李斯打发出去,再玩,也没什么兴致了。
李斯不知道啊。过了两天,赵高的人又来叫,李斯又赶紧进宫,又扫一次胡亥的兴。有了这么几回之后,胡亥彻底烦了:噢,我天天闲着他不来,专挑我玩到兴头上来败兴,太可恶了!
赵高立马接上话:皇上啊,您要不说这个,我还不敢说呢,李斯确实是别有用心。您当上皇帝,他出力不小,可是没得到什么好处,丞相还是丞相,他有怨言。他的长子李由当三川郡的郡守,造反的就数那里闹得最凶。为什么?因为,李由跟那些反贼有串通,背后李斯也支持着。不过,我这也是听人说,是不是真事还得调查调查才知道。
李斯这时才知道赵高在给自己下套,他想反击,告赵高有谋反之心,为时已晚。很快,胡亥委派赵高查办李斯父子,“收捕宗族、宾客”,李斯的家族、亲信、朋友,全抓了。然后,往死里打。说,是不是串通反贼了?最终屈打成招。
李斯在狱中给胡亥上书,列举自己三十多年来为大秦王朝所作的贡献,希望胡亥睁睁眼,放自己一条活路。
平心而论,没有李斯,可能真就没有这个王朝。可是,他这封上书,怎么可能送得到胡亥手里,赵高是干什么的啊。
最终,公元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市,夷三族。临行刑时,李斯对着绑在一边的儿子讲: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史记·李斯列传》
还记得你小时候,咱们在老家上蔡,虽然穷,但是,我经常带着你出了东城门,牵着老黄狗去野地里追兔子玩吗?那时多快乐啊!回不去了!
此番悲叹,千载有回声!
那么,这样的结局,李斯是否曾经想到过呢?想到过。此前有一次,他的长子李由回家。李由担任三川郡的郡守,三川郡是中原大郡。李斯其他的几个儿子,官也都不小,而且娶的都是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皇子,可见他跟秦始皇关系不是一般的铁啊,宠盛无比。
大儿子休假回家看自己,李斯很高兴,便摆下酒席,请些朋友来家中小聚。结果,满朝的官员都听到信,都来李斯府上祝贺捧场,府门前停的车马数以千计。
在一派人声鼎沸、喧嚣热闹之中,李斯的心忽然一紧:我老师荀子说过一句话——
物禁大盛。
——《史记·李斯列传》
凡事凡物不能太盛,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真不知道哪天我衰落是怎样的光景?
从前面第18回就开始讲李斯,一直讲到第28回这儿,终于讲完了。他是平民出身,有才华、有权谋,奋斗过,也努力经营过,有荣誉、有卑贱,有兴、有败。相对秦始皇,李斯的人生更可以作为我们这些平民的一个参照,有经验可以借鉴,有教训可以自警。所以,他才是秦王朝历史的男主角。现在主角死了,戏也就快结束了。
秦朝的戏究竟是怎样结束的呢?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