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变革
1182200000219

第219章

你俩在给大伙儿当家,全村的人可都指望着你们。”

赵志明和杨永国听后,知道这不是“干叫唤”一个人的看法,她说的这些代表了全村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是该在招待和赞助费上定个严格规定。杨永国对赵志明说道:“赞助金额上了万的得管委会集体讨论,千元以下的由你决定就是。这事下次开新农集团公司成立筹备工作会时,得提出来请大家讨论。”

赵志明也同意支书的意见:“集团公司成立的准备工作得抓紧,新建成的这三个厂的生产调试工作总不顺利,是否想办法把设备厂家的人挖两个过来。只要先正常生产一个月,赚的钱够他们两人一辈子的工资。高薪就高薪,条件优厚点就优厚点,技术和人才是最好的生产力。栽起梧桐树,不怕凤不来。挖来的工程师先给买套住房,我想这办法会成功的。”

杨永国点头表示同意赵志明的做法,说:“但也得提交管委会讨论通过。”

他们又商量了村里集资建房的建设资金支付问题、村民新居的竣工验收和街道配套绿化等事项。按县上和向书记的要求,这几件事都要赶在国庆节前完成。国庆后上边要在工业园区开现场会,借新农集团公司成立之际,召开“返乡同志走亲会”,要请在外地工作和在本县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老领导回来看看,联络感情,让他们帮助县上引进项目,筹集资金,发展经济。会议由村上搭台,县上和地区来唱戏,规模要搞得宏大,要比历次在村里搞的活动还热闹。

“据说这次省里领导陪同北京的向主任和农业银行的同志一道来看我们这个村的建设发展情况,还有很多新闻单位的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会议筹备、计划安排都是上边派人来做。我们村上只给跑龙套,按他们要求办好具体的事。到时赵志清都要回村里来坐镇指挥。这是杨永志听赵志清说的。让我们在工程的进度上抓紧,叫这些公司加班加点地干,所以资金拨付得跟上。我们自己的质量监督也得加紧。”杨永国说完,便和赵志明一道往财务上落实资金的安排去了。

国庆这天,杨永志和杨永秀同时结婚。杨永刚准备提前一天回来。王梅华两年多没见长生婶,心里惦记得不行。军军更是早嚷着要去见奶奶、外婆,一家人归心似箭,早早便往回赶了。

向忠民、赵志清两人都收到了两份请柬。对这两对新人的婚礼,向忠民认为应该去祝贺,更主要的是想去回水坨村看一下工业园区和“返乡同志走亲会”的准备情况。赵志清就更不消说了,本村本土的人。发请柬的赵志军、杨永志又是和自己一起在村里搞改革的同事,不去都不行。

王梅华和杨永刚一进村子,便兴奋起来。回水坨村的面貌变得他们都认不出来了,完全是一副崭新的模样。走在新修的街道上,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过去的老房子除原先村部的那个院子还留着外,其余全拆光了。因此,这院子在坝子中显得很不协调,像在漂亮的脸蛋上留下的一块黑疤。这哪里是农村,完全是进了一个度假村,水、电、气(沼气)、路、电话村里全有了。他们家的房子杨永秀出钱进行了装修,客厅中摆的沙发、茶几和新房中的一切东西是村里时代家具厂生产的,电视机是去年万元户表彰大会上县里发的,间间屋子布置得很豪华。自己在部队的房子与之相比,就显得太简陋了。

杨永刚感到妹妹花钱有点大手大脚,即便是做生意赚了,也应该节约,把资金投到再生产上。在村里,生活水平不能搞得太突出,这样脱离群众。

去年她来部队探亲,一出手就是两万,给军军买衣服和玩具花掉一千多元。

他这个当哥的还批评过她,把钱还给她,叫她有钱时要想着没钱的那个时候。要有长远的眼光,另辟一条生财的门道,才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建议妹妹与肖秀秀商量,利用总后被服厂的有利条件,和部队合作,搞一个民用服装生产厂。她们出资金,利用军队严格的管理制度与科研技术人才。要不了多久,厂里一定会创出一个知名服装品牌来。加上她们现在的批发销售网点,产销一条龙,即使市场行情变化了,也会避免许多风险。

杨永秀听从了大哥的建议,回来后就与肖秀秀和村里商定,决定在工业园区内,三方投资成立一个股份制服装企业。她们投资一百万元,村上出土地负责生产,部队出技术、设备。达成协议后厂房便动工修建,很快要投产了。肖兰英由村管委会委派,任服装厂厂长。因为村上来了一批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原先这批管理人员已跟不上趟,她熟悉服装生产,便调到这厂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