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全大队的人都拿着凳子朝大队部前的坝子走去。他们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早点从大队长和工作组同志口里打听出个究竟。趁这会儿等人的时候,大家都围在他们跟前,七嘴八舌地问着。这个问发电机是个什么样子,那个问厂房具体建在哪里;你问什么时候开工,他问水怎么把发电机带转的。赵志清、杨永志一帮人简直回答不过来。大家没等上他们回答的,就自个在下边说着话:”这下可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用上电灯。“肖永才没用过电灯,一边认真地听旁边人说,一边根据自家的想象问:
”那还往里添不添油?“”你真是个土包子,这都不晓得,你以为还像你家那盏煤油灯。“旁边的黄有新自认为见多识广,高人一等,藐视对方样地说着。
军军在奶奶怀里,转过身仰着头问大人:”那开机器的人怎么睡觉啊?“杨永志母亲回答他说:”傻孩子,你们在学校还下不下课吗?“”当然下课。“”这就对了。人家也要换班的。“唐福先不愿跟这些人一起闲扯,就在一边无聊地坐着。他一会儿竖起耳朵听这堆人说话,一会儿又转到听那堆人说。只听赵志清在介绍时还把他给回水坨大队绘制的那张未来的建设蓝图也掺杂了进去:”水电站修好以后,各家各户都能用上电,那时候整个农村的面貌都发生了变化:到县上的这条公路经过改造,铺上了水泥;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电冰箱、电视机应有尽有;大队西南边的小河已拦腰截断,变成了一个水库;房后的这片矮山栽上了果树,变成果林;山上的羊群满坡乱窜;路上跑的是汽车,田里奔走的是铁牛,一切活都用机器干;大队还修建了办公楼、电影院、小学校、医院、商场、敬老院和图书馆,并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工厂;六十岁以上的人像城里工人一样,退休领退休工资,娃儿们读书的学费由大队包起来,全大队人的医药费也由大队全部负担。待到农历四月的时候,真是麦黄果香、人欢畜跃,机器叫、老人笑声随风飘。那时候的日子要比现在好上一百倍一千倍。“他的这些话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说得人们心里甜滋滋的,唤起了大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个别年纪大的人在自语着:”敢情真能那样,该多好啊!这种日子就是过上一天半时,死了也口闭眼闭的。“还有的说:”什么是电冰箱、电视机啊,就是以往的地主老财也没享过这样的福。“赵志军在一旁听了,反问:”你还不相信能实现?只要党的政策不变,全大队的人一齐努力,大家齐心干他个一二十年,到时候比这好的生活条件都有。有的人家里可能还买了小汽车。“他插进来的一段话,说得这些人点头称是。
”干叫唤“不知什么时候也挤进这堆人中。她倒不是打听水电站的事,以为这些人围着赵志清在要化肥指标,别把自己跑脱了。听了一会儿,她见赵志清是在跟大伙儿说大队里的远景规划,便自个在那没信心地说:”好倒是好,可我们活不到那个时候,享不着那份福。“”咋不说你如何出力,光在那说享受。“杨永秀听后,在旁开腔搭起。
”干叫唤“见不是捞什么好处,也不愿惹这个泼辣姑娘,悄悄地退出人群往后边去了。
这时赵志军、赵志明一伙儿年轻人主动问张明山水电站什么时候能开工:”到时候别忘了把最艰苦的任务交给我们队。“小伙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就干起来。
坐在角落里的黄有新除那阵说了肖永才两句外,一句话也不再说,只管闭着眼睛养他的神。场子里说话的声大了,他才睁开眼睛看一下,完了又眯起眼睛继续睡他的觉。
坐在旁边的唐福先几次用手去捅他,他都不搭理。唐福先只好转过身对坐在近处的肖永才说:”我看这机械化是瞎子点灯白费蜡。闹了这么些年,在农村都没闹起来,何况这一次。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要这个,一个金旁,两个戈字重起,没有它不行。“唐福先不把”钱“字直接说出来,却把它分开,像测字先生样,半边半边地说。肖永才不识字,根本听不懂他说的什么,只是看着他嘴动。接着唐福先又像很在行样算起账来:”建个水电站不简单,每户得摊上千儿八百的,还不算国家给投的那块。即使不要各家掏钱由集体出,还不是牛毛出在牛身上,从你我大家身上拔这根毛。弄了这个,以后就别想分钱。这些年的公共积累都会没了。“唐福先说完,掏出烟丝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