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ASONS AND HOW THEY HAPPEN
英语里“季节”写作“season”,源自拉丁语的动词“serere”,意思是“播种”。这样看来,“季节”最初应当只是表示春天——播种的时节。但刚一进入中世纪,这个词语的独特指代性便消失了。其他三个季节加入进来,将一年平均分成了四部分:冬季,有时也叫雨季[28];秋季,生长繁殖的季节(英文“autumn”,与“增大,augmentation”和“8月,august”词根相同;不光指代“繁殖的季节”,也指代“日益重要的人物”);而夏季的英文“summer”则来自古梵文,原本指代全年。
撇开关乎人类的实用意义或浪漫意味不谈,四季的背后只有一个最最乏味的天文含义:它们都是地球每年围绕太阳旋转一圈的直接结果。对此,我会在合理的范畴内尽可能讲得简单、直接一些。
地球每24小时围绕地轴自转一圈,每365又1/4天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了去掉1/4这个零头,让历法多少显得更加一目了然一些(是的,它不完全准确,但当今各国是否肯花费功夫同心协力来改进它实在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每4年里我们就有一年变成366天或是闰年,除非那一年的末两位数刚好都是零,比如900年、1100年、1300年或1900年。而数值能够被400整除的年份又是例外中的例外。最近的一次例外是公元1600年,而下一次将是公元2000年。
地球环绕太阳的轨迹并非正圆,而是一个椭圆。它椭得并不厉害,但足够让有关太空中地球运行轨迹的研究变得复杂,大大超过研究正圆轨迹的难度。
地轴也并非垂直于太阳和地球所在的平面,而是以66.5°的角度相交。
但在围绕太阳公转期间,地轴始终保持着同样的倾斜角度,这直接导致了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季节差异。
每年3月21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刚好可以让阳光覆盖地球表面的一半。也就是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球各地区的白天和夜晚都完全等长。3个月后,当完成了绕日旅行的1/4行程时,北极开始靠近太阳,而南极远离太阳。因此,北极长达6个月的极昼开始了,而南极则开始享受它每年一度的6个月极夜时光;相应地,北半球拥有了夏季里阳光灿烂的漫长白天,而南半球开始了围炉捧书的漫漫冬夜。想一想,当我们在圣诞节里滑雪时,阿根廷和智利的人们正热得几乎中暑;我们苦熬每年一度的高温暑热时,就轮到他们穿上冰鞋了。
第二个在季节意义上十分重要的日子是9月23日,因为在那天,白天和夜晚再次变得一样长,世界各地无一例外。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12月21日,这时南极开始迎接太阳,而北极转身背离了我们的热源。于是,北半球变得寒冷,南半球则温暖起来。
然而,地轴的特殊倾斜与地球的自转所带来的,不只是季节的变换。66.5°这样一个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五大气候带区域。赤道两侧是我们的热带地区,在那里,阳光垂直或近乎垂直照射在地球表面。南北温带地区介于热带和极地之间,阳光相对不那么垂直于地面,因此,所温暖的地面和水面面积比热带更大。最后是两极地区,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如此大,即便是在夏季,每69英里宽的阳光也不得不为几乎两倍面积的土地提供热量。
要单凭借文字说清楚这些不太容易。你可以到天文馆了解到以上所有内容,比起在这里看书,会懂得快得多。但我们却很少有城市认为有必要建造一座天文馆。去找市政委员会,告诉他们,你们想要一座天文馆作为圣诞礼物。等待他们在字典上查找这个高难度的字眼时(这大概要花上他们20或30年的时间),你最好还是自己找来橙子或苹果、一根蜡烛和一点儿黑墨水,碰碰运气来试着划分气候带。一根火柴是代表南极和北极的好道具。如果有苍蝇落在你的小小自制星球上,不要联想。不要暗自琢磨:“假设——只是假设——我们也只是某种苍蝇,漫无目的地在一个巨大的橙子表面爬来爬去,这个巨大的橙子旁有一根巨大的蜡烛为它照明——而这两样东西其实都只是某个巨人手中的小玩具,他也只不过是想在下午消遣一下!”
想象力是好东西。
但不适用于天文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