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1201700000033

第33章 蕺山学派(6)

蕺山学派的消亡是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忧者,如前所言,一方面是刘宗周思想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蕺山学派诸弟子在其去世后的分裂与争执;外患者,如心学的衰落与攻击宋明理学的风气日起,代表事件便是令黄宗羲不得不亲出马自予以回应的潘平格的挑战。潘平格是当时浙东地区反对宋明理学的先驱,他吸引了甬上证人书院里蕺山学派的众多弟子,其中甚至包括黄宗羲最得意的门生万斯同。潘平格认为,朱、陆两派都非“真儒”,“朱子道、陆子禅”,并讽刺他们是孔庙两庑中的一群僧道。潘平格的学风就是提倡“力行”,这对厌倦了玄妙的心性之学的甬上弟子很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也标志着一代学风的转化。其实,在蕺山学派分裂的同时,也有一股力量在努力维护学派的生机。这在刘汋去世之后更为明显,比如前面提到的绍兴、甬上两个证人书院的成立,以及后来恽日初的《刘子节要》、黄宗羲的《蕺山学案》、董玚重订的《刘子全书》等的陆续出版。书院的成立,在组织上和人员上进一步加强了蕺山学派的势力,各种著作的出版使得蕺山学派的宗旨复明,并且学派有了新的领袖———黄宗羲。在黄宗羲的甬上证人书院聚集了大批后来很有名望的学者,比如万氏三兄弟、郑梁、邵廷采、毛奇龄等人,鼎鼎大名的全祖望也是私淑黄宗羲的。从这些看,蕺山学派不但不应该衰落,反而应该更加兴旺。然而,由于以黄宗羲为首的甬上证人书院的学风发生了转变,以心性之学为主的蕺山学派也就日渐没落,为黄宗羲的梨洲学派所取代,转向了经学和史学。为刘宗周重新编订《年谱》的姚名达认为“传其道者,惟黄宗羲最正,邵廷采则其再传嫡派也”。如前所说,在黄宗羲那里已经出现了将“诚意”等同于“致良知”的倾向,到了邵廷采,这种合蕺山于姚江的倾向就更加明显了。姚名达在《姚谱遗响》中说:

(康熙二十八年)元夕,黄宗羲会讲于姚江书院。

邵廷采请董玚作《姚江书院志略》。此两事为黄、邵对于姚江一派加以修正,渐入证人一派混合为一之表征。

(康熙三十三年)廷采是年主讲姚江书院,条次《训约》十则,第一为“立义宜诚。”立教一本先生。自此姚江之旨于证人无二。(康熙三十六年,廷采)又尝论先生曰:“明儒虽众,必推王、刘为一代程、朱。王近明道,刘近晦庵,而功勋节义过之。

朱、王之学,得刘而流弊始清,精微乃见。”“蕺山之所谓独,盖即良知本体,道心之微,与朱子殊,不与文成殊,特变易旗帜,改换名目,以新号令,作士气耳。”“蕺山虽不言良知,然补偏救弊,阳明之学实得蕺山益彰。”“蕺山先生专主诚意,以慎独为致知归宿,择执并至,而不补格致于诚意之前。合一贯之微言,审执中之极则。孔、孟以后,集诸儒大成,无粹于此。”

在邵廷采看来,蕺山学派对阳明学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虽然“刘近晦庵”,但其精微处“与朱子殊,不与文成殊”。他的这种见解虽不无道理,却不可不谓之俗论。蕺山思想的出发点是要汇合程、朱、陆、王、张诸家之精要于一身不假,补救“良知”之说的流弊也不假,但他的补救并不成功,救“良知”之失,亦灭“良知”之得。他得了阳明学之体系,而骨子里却仍是程朱,所以邵廷采才会有“刘近晦庵”的印象;说其精微处“与朱子殊,不与文成殊”更是以显为隐,以隐为显,沿袭了梨洲旧说,不知蕺山之学只是将朱子学“反客为主”救其“支离”而已,其门下倾向朱子一系抛弃其宗旨也是未会此意。至于说蕺山“慎独”之说便是阳明“良知”之教,“特变易旗帜,改换名目,以新号令,作士气耳”,则不可避免使得蕺山学派混入阳明学之中,如所谓“导江入海,反填其淤”。

主要参考文献

(单篇论文已随文注出)

刘宗周.刘宗周全集.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

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

黄宗羲等.南明史料(八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陈确.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

黄炳垕.王政尧点校.黄宗羲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3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全祖望.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全祖望.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94

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朱熹.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守仁.太上感应篇.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朱长祚.玉镜新谭.北京:中华书局,1989

李清.三垣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计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

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袁黄.袁了凡先生四训.清重刻本李颙.二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

李光地.榕村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5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

钟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东方朔(林宏星).刘蕺山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刘宗周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杜维明,东方朔(林宏星).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杜维明.钱文忠,盛勤译.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振纲.证人之境———刘宗周哲学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衷尔钜.蕺山学派哲学思想.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王瑞昌.陈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北京:三联书店,2004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4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何俊.南宋儒学建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束景南.中华太极图与中国文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吴光主编.阳明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989

陈来.宋明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崔大华.儒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包筠雅.功过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傅小凡.晚明自我观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

贺照田主编.在历史的缠绕中解读知识与思想.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步近智,张安奇.顾宪成、高攀龙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钱明主编.阳明学新探.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夏咸醇.情与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

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冈田武彦.吴光,钱明,屠承先译.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沟口雄三.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1997

魏斐德.陈苏镇,包伟民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郝大维,安乐哲,施忠连译.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弗洛伊德.孙名之译.释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弗洛伊德.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作品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弗洛伊德.王献华,张敦福译.论宗教.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

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弗洛伊德.程小平,王希勇译.精神分析演讲导论新篇.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弗洛伊德.徐洋等译.论文明.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霍妮(荷妮)著.陈收等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霍妮(荷妮).雷春林,潘峰译.精神分析新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弗洛姆.刘林海译.逃避自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弗洛姆.孟禅森译.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弗洛姆.贾辉军译.精神分析与宗教.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弗洛姆.申荷永译.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弗洛姆.孙恺祥译.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荣格.冯川译.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荣格.成穷,王作虹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三联书店,1997

亨利·西季威克.廖申白译.伦理学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阿德勒.陈太胜,陈文颖译.理解人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阿德勒.周朗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沙利文.韦子木,张荣皋译.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卡尔·R·罗杰斯.杨广学等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罗洛· 梅.冯川译.爱与意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弗兰克·G·戈布尔.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RD.莱恩.林和生,侯东民译.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霍夫曼.杨韶刚,万明译.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平的内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利昂·费斯汀格.郑全全译.认知失调理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埃利奥特·阿伦森.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门林格尔.冯川译.人对抗自己.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罗伯特·凯根.韦子木译.发展的自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简·卢文格.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MichaelStClair.贾晓明,苏晓波译.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贝克尔.林和生译.拒斥死亡.香港:华夏出版社,2000

默里·斯坦因.喻阳译.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论道德、合法性和正义感的心理基础.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埃利希·诺依曼.高宪田,黄水乞译.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威廉·詹姆士.唐钺译.宗教经验种种———人性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ME.斯皮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威廉·巴雷特.杨照明,艾平译.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斯皮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三联书店,1999

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98

别尔嘉耶夫.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泰戈尔.宫静译.人生的亲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迪尔凯姆.冯韵文译.自杀论———社会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伊琳娜·帕佩尔诺.杜文鹃,彭卫红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