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1201700000034

第34章 记

大约是在1995年,我应吴光老师的邀请,参与了《刘宗周全集》的点校工作,负责其中的《语类》(第二册)与一部分《补遗》

(第五册),这项工作属于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的“刘蕺山学术思想研究计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工作的基础上,我同时撰写了《刘宗周的改过思想》,后来台湾学者总结整个研究时,认为拙稿是大陆学者分析刘宗周《人谱》的第一篇论文。这项工作结束以后,我的研究重心便移到了南宋。但是,我对晚明的思想仍保留着某些兴趣,只是关注的方式主要是和研究生们共同进行研讨。尹晓宁就是这样步入刘宗周哲学思想研究的。

在我整理刘宗周的著作,并分析他的《人谱》时,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在刘宗周的思想中,存在着大量值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的问题,特别是所谓“深度心理学(depthpsychology)”的方面。宋明儒学的一大思想特征,就是因为主体性的建构而转入内向。这个内向化的过程沿着儒家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基于人性光辉的正面的主体性自觉与培植,而不是基于人性阴暗的认识而进行反面宰制。但是,在刘宗周的思想乃至践履中,后者成为重要的进路。晓宁做硕士生时,对精神分析学尤有兴趣,因此,刘宗周哲学中的相关问题便成为我们研讨的切入口,他的学位论文(2002年)也以此为论。

差不多在晓宁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后期,吴光老师启动了他的阳明学研究计划,并邀我承担蕺山及其学派的撰写。我那时在美国访学,实不敢承接,便向吴光老师推荐晓宁。吴光老师同意让晓宁参与合作,同时又坚持我必须负责。我和晓宁的合作工作便在时空正好颠倒的世界里开始。晓宁毕业后,一时未能落实工作,大多数时间和精力便投入书稿的撰写上,除了第5章基本沿用拙稿以外,其余部分都是由晓宁起草的。

2003年我回国以后,书稿已大致成形。其时,杭州社会科学院拟设南宋史研究中心,很幸运,承史及伟院长和其他同志们的认可,晓宁终于得以录用。其后,晓宁的研究也转向宋代,同时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但书稿尚需大的修改,尤其是书稿最具特色的精神分析部分。晓宁几经努力,我也通稿修改,最后终于有了现在这个样子。虽然吴光老师表示了认可,但其实我们既有不放心之处,譬如关于刘宗周的精神分析,又有不满意之处,譬如关于蕺山学派的讨论几乎放弃了最初的社会史设想。当然,责任在于我。

我拉杂着写下这些,一是记下我和晓宁的这段因缘。晓宁学会计出身,转治思想史,入门不易,成长尤难,所喜他性情平和,随遇而安,故能为学不辍。二是我自己,也代晓宁,向吴光老师、史及伟院长表示感谢。没有他们的信任,以及在工作中提供的帮助与指点,包括本书在内的诸事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近知吴老师快退休了,史院长也将离任了,故借此也向他们表达祝愿,祝他们健康,未来的生活多一些童趣般的快乐。恰好,明天也是六一儿童节了。

何俊

2009年5月31日

于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