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1202900000017

第17章 1980年代内地通俗歌曲演唱风格的形成与嬗变(2)

在“文革”接近尾声时,国内的沿海城市已经开始有一些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流行音乐盒带进入,如《绿岛小夜曲》这样的香港歌曲已经在青年一代中悄悄地传唱,而台湾的邓丽君及校园歌曲在内地的传播更是势不可当。邓丽君的音色甜美,清新自然,外形清纯靓丽,一时成为内地歌手竞相模仿的对象。前文提到的程琳、毛阿敏以及后来的王菲都是从模仿邓丽君开始其演唱生涯的。港台电视剧的热播,让内地的观众不光接触到了港台的电视剧,同时也接触到了各种电视剧的插曲、主题曲等。比如《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上海滩》的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等。

苏联抒情歌曲对于早期抒情性的流行音乐风格仍然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和新中国的关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是相当密切的,新中国无论是科技、艺术、文学还是日常生活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苏联的影响。虽然中苏关系在一段时间里交恶,与苏联相关的一系列文学、艺术作品被查禁,但是在民间,苏联的音乐、美术、文学仍然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曾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群体中,对成长在七八十年代的大多数作曲家、词作家或者是演唱者亦然。

(二)主动性实践:来自音乐工作者的行动

1.词曲作家的因素“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词曲作家缺少自由创作的环境。改革开放后,在解放思想的社会大环境中,音乐创作者开始大胆吸取、借鉴港台地区和国外的一些流行音乐技法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抒发自己对爱情、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

2.演唱者的选择在这一时期,李谷一、朱逢博、程琳和苏小明等人,当她们在演唱新的歌曲时,虽然音色各不相同,但是都采用了抒情风格的演唱技巧。一方面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却是因为这样的演唱风格在表现这类音乐作品内容、情感上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大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样的风格。尽管在采用这种演唱风格的初期,受到许多质疑,但是这种风格还是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

(三)聆听与创作:听众的因素

1.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硬、快、响”音乐的审美疲劳,让听众对于新音乐形式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和期待,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生存心态的改变,更是让这种生活音乐的期待变成音乐创作者的强大的动力支持。事实上,当这种抒情演唱的风格出现时,歌手婉转的演唱、清丽的音色、真挚的情感确实给予了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官刺激和审美感受。

2.此外,就作品层面看,无论是《乡恋》《金梭和银梭》《小螺号》还是《军港之夜》,旋律朗朗上口,其音域跨度也都在十度之内,演唱难度不大,没有经过声乐训练的人都可以演唱。这些歌曲在歌词内容上,一方面符合时代特征,一方面贴近大众生活,因而更易传唱。

上述因素只是对诸多产生影响的原因的一种简单归纳,当所有因素共同作用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合力便让通俗演唱的抒情风格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得以确立。而这种风格确立之后,不仅从此开启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局面,也带来内地通俗歌曲演唱的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化、生活化。而这种风格本身在中国的流行乐坛上也呈现出一种经久不衰的趋势,从李谷一、朱逢博、程琳开始,之后有李玲玉、杨钰莹、毛宁、江涛、蔡国庆等,现在以这种风格活跃在当今歌坛的也是大有人在,如谭晶、龚玥、阿鲁阿卓等人,并且同样拥有着相当广泛的听众群体。

1986-1988:以“西北风”为代表的一系列探索本

土民族化的“喊唱”演唱风格时期

当崔健穿着旧军装,挽着一高一矮的裤管在“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上拉起他沙哑却磁性十足的嗓子喊起《一无所有》时,他也许并没有想到他正在开创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全新时代。而其后一系列的演唱《信天游》《黄土高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心中的太阳》《我热恋的故乡》《少年壮志不言愁》《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颠轿歌》等“西北风”歌曲的歌手们,也用这样带着沙哑的嗓音,豪放地一扫之前流行乐坛似乎阳气不足的现象。有人说这样的唱法是“伸长脖子、憋足气息、压紧喉头、高喊猛叫”。实际上,这种演唱风格是融合了本土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和摇滚式喊唱,演唱时音色较暗,通过主动着力拉紧声带,使声带边缘震动发音,咬字较重,声音富有爆发力,在个别字的处理上使用喉音。这些歌曲在伴奏编配上,一方面采用了现代的电声乐器,一方面又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或者曲调,营造出与之前以抒情为主的流行音乐全然不同的听觉效果。

在这个时期,流行的都是“西北风”风格的作品,几乎所有的歌手都不约而同或多或少地采用了这种“喊唱式”风格的演唱。李娜、范琳琳、杭天琪、胡月、田震、孙国庆、刘欢、那英、毛阿敏、韦唯、成方圆、程琳、陈汝佳、蔡红虹、安冬、段品章、朱桦、付笛声、屠洪刚等都参与其中,甚至有“甜歌皇后”之称的李玲玉也曾演唱过西北风歌曲。这些歌手虽然演唱的曲目类型大多相同,但是每个人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刘欢在演唱《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时,鼻音虽然没有现在厚重,但是音质已经和其鼎盛时期基本一致了,他的高音充满了爆发力和力量。孙国庆演唱的《酒神曲》等歌曲,声音粗犷极富张力,融合着热血男儿刚柔相济的真性情。田震在其演唱的初期也曾模仿过邓丽君,但她在这个时期找到了属于自己音色的亮点,演唱时更侧重摇滚式的表现,并且把这种风格一直贯穿在她之后的演唱中。胡月的演唱显得苍凉有力,最能表达伤感的情怀。相比之下杭天琪的音色比较明亮,这让她在表达喜悦情感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尽管不久之后“西北风”开始式微,一段时间内“东北风”或是“民族风”也开始销声匿迹,但这种“喊唱”风格的演唱却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而历久弥新,而“喊唱”风格的形成与以下的这些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一)时代塑造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美好未来的热情和憧憬开始减退,改革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促使了对当下的“反思”,普遍性的公众生存心态再一次折射在音乐的创作和演唱上。此外,外来文化进一步带来文化上的冲击,对未来与自身都充满疑惑躁动的国人不得不通过“寻根”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在这样的社会和时代语境下,奠定了“喊唱”风格得以广泛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由于这种审美对象具备相当的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应能力,因此一旦当它作为一种双重意义而存在的社会潮流时,它的被接受范围的广大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史上最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对于音乐的传播和推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1987年,刘欢为电视剧《雪城》和《便衣警察》录制了歌曲《心中的太阳》《离不开你》《少年壮志不言愁》。当时的电视台每天播放剧目的安排是星期一、三、五《便衣警察》,星期二、四、六《雪城》,全国的观众几乎都在看这两部连续剧,一个月之内,全国上下都是刘欢的歌声。多年过去了,电视剧的情节早已记不清,但是刘欢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是太阳,哪个是月亮……”的歌声却依然萦绕耳边。1988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第三届青年歌手大赛”,其中通俗组歌手的选歌,几乎都是“西北风”的歌曲。

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工业化商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内地音像出版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无论是基于从众心理还是基于对商业价值的追逐,录有“西北风”歌曲的磁带大量发行,而听众也乐于为此埋单,这不仅让其自身获得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

(二)音乐工作者的主动性

进入80年代中期后,港台地区和国外流行音乐继续大量传入,让内地的听众和流行音乐工作者接受了更多元的音乐文化影响,也影响了内地流行音乐人的创作思维。崔健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从其演唱上看,他或多或少都受了此前罗大佑歌唱风格的影响,仍然带着那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气质。但崔健更西化,西方摇滚乐与雷鬼乐使他受了启发,他那含糊的吐字与演唱在西方人那里更能找到共鸣,他也尝试着解决了中国语言在演唱上与世界的靠近。在他的作品中,西方音乐的影子随处可见,但这些作品都十足是中国的”。

(三)听众的因素

听众欣赏心理的变化是促成新的风格变化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流行乐坛弥漫的一直是一股阴柔之风。这些音乐刚开始出现时,确实引发了公众的好奇和尝试性的接受,但是逐渐发展的公众需求,以及追求个体价值和个性表达的社会语境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和促使了新的音乐创作和演唱风格的发展。

“喊唱”式直抒胸臆的风格,给了听众新的听觉刺激和审美感受,并且听众给予的反馈是积极的,因而这种风格在歌手之中迅速传播开,一定程度上似乎替代了“抒情风格”。此外,从1985年起,中国文化艺术界里发起了以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为典型特征的“寻根”潮,这种意识在文学界、美术界、电影界都掀起了狂澜,这种潮流同样也对听众的欣赏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西北风”时期,内地的流行演唱风格开始由之前单纯的一种“抒情”风格向其他的“喊唱”风格分化,本土化“民歌风”歌曲的创作经验开始成熟,并且持续影响多年。这种演唱风格后来依旧作为某些歌手的个人演唱特征被一直保持着,比如前文提到的田震等人,一些后来的歌手和组合如纪敏佳、凤凰传奇等也依然采用这样的演唱风格作为自己区别于他人演唱的特质。

1980年代,尽管在相对宏观的风格区分上,我们似乎只目睹到两种主要类型的演唱风格,但是许多个体的音乐实践本身却比这种风格区分更加真实而生动,这是一个为中国逐渐注入生动感的阶段。1980年代的激情与梦想、需求与渴望、短缺与匮乏,从未如此紧密地和每个个体的生存本身密切相关。

我们说音乐是一种生存状态的表现,特别对于通俗歌曲类音乐而言。1980年代开始的这种通俗音乐形式就是和这个国家普遍性的民众生存状态和生存心态密切相关的一种艺术实践。尽管对于公众来说,其实无关于风格,但是对于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而言,正是这种面向公众日常生活的一种现代化想象和这种努力实践的行动本身,塑造了中国通俗歌曲的可能性。就风格的演变上,相对于1980年代而言,意味着两种风格的产生和没落,但对于自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而言,则代表着在现代化的主题下,中国通俗歌曲的无限可能性。1981年,当时火暴的电影《小街》片尾旁白这样憧憬1980年代:“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要寻找的不是结尾,而是起点。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