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古人 直笔历史
背经叛道,在一个有历史、有传统的国度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非议古人,非议经典,稍有不慎,就会贻笑大方。
中国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经典的疆域。可以说,曾经因为我们的历史与经典过于丰富,以至于我们的民族过于沉重。但到了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最为匮乏的,恰恰是历史感与经典文化。
我们看了几本历史故事与演义,就自以为懂得了历史,将我们的历史变成了通俗小说与影视剧本。我们在课本里吟诵了几首古诗词,便以为通达了古人的性情,把我们祖宗的脸谱画得轻佻而肤浅。
一代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一直以来是道德的楷模。不知何时,翻案风兴起,从他不出子午谷,说他不会打仗;以他不用魏延,说他嫉贤妒能;以他贬斥李严,说他争权夺利;以他大权在握,说他欺凌后主;更有甚者,不救关羽,不阻东征,这些事情,都被说成是诸葛亮的无能和罪状,连著名的《隆中对》也被说成是当时很流行很普通的观点。假如这些都能翻过来,诸葛亮就成了一个无能无量不忠不义且谋朝篡位但又未遂的野心家。
如此翻案,自然可笑至极。所以,《非议古人》的作者,虽不是名流大家,倒也不敢随便地写翻案文章,来吸引读者朋友们的眼球。
《非议古人》期待的、要展现给读者朋友们的,只是一个新的视角,对历史人物一种新的解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倘若《非议古人》能够仁中见智,智中取仁,又何尝不可?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赵盾只好逃亡。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于是赵盾返回继续执政。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董狐直笔的故事,实际上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很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对历史的解读,一定要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理清脉络,找出历史的真相。
看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审视,横看成岭侧成峰,历史总是未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