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适新论
1218600000048

第48章 附录六胡晓著《胡适思想研究》序

胡晓同志经过多年钻研写成的《胡适思想研究》一书即将出版。我刚从外地回来,见到他寄给我厚厚一叠清样,要我写一篇序。有关胡适的书,我自然都感兴趣,青年朋友索序,确也不好推脱。但最近忙得厉害,所欠文债甚多。实在来不及看他的书稿清样,我又不愿因我的缘故拖延此书的出版。所以,我不谈对此书本身的意见,只略略谈谈也许与本书不无关系的几句话。

我常听说,某些专治哲学的哲学家们看不起胡适的哲学,说他没有哲学体系,甚至有人说胡适根本不懂哲学。

我是学哲学的,多少受过一些专门的哲学训练,也多少研究过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所以,我自信对这个问题可以发表一点意见。

如果从非常严格的狭义的哲学理解出发,似乎可以说,胡适算不上一个哲学家,他可以当之无愧地是一个思想家,但如果宽泛一点儿,胡适也可以算一个哲学家,他对于实验主义哲学,对于中西哲学史,都有自己独特的略成系统的见解。无论怎么说,若说胡适完全不懂哲学,那是出于非常狭陋的门户之见。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分类。若就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程度而言,我们可以把他们区分为开放式的哲学家和封闭式的哲学家。所谓开放式的哲学家,是指那些始终关注现实的生存环境所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依据他们的学问和经验对之作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自己的答案的哲学家。他们不太热心于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与此相反,所谓封闭式的哲学家,虽然并非超绝凡尘,但他们所追求的,是自己思想的系统、严整和完善,构成他们哲学思想的材料的,来自历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远远多于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问题。非常专业的哲学家,通常自然更赏识后一种哲学家,对前一种哲学家常取轻蔑的态度。反过来,那些关注现实人生的哲学家、思想家,对前一种哲学家的遗产往往更加注意。

平心而论,两种哲学家各有所长,本不该互相轻蔑。一颗高度智慧的头脑所构筑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而宝贵的思想养料。人类的认识史使我相信,在渊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严格的逻辑而推导出来的思想,往往都能得到实践的验证。列宁说,黑格尔天才地猜测到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像黑格尔那样创立博大而严密的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并不是很多的。那些关注现实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虽然没有完整和精妙的哲学体系,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尝试解决的方案,对后人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像伏尔泰、卢梭这样的大师,人们是不能忽视他们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的。

就中国哲学史而言,真正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的哲学家是很少见的。黑格尔不把中国哲学列入世界哲学史,固属偏见。但却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缺少逻辑严整的哲学体系这一事实。这一点并不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占一席地位。中国历史上各时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绝大多数都是强烈地关注现实的,从孔、孟到王夫之,到康有为、孙中山、胡适,都是如此。与那些在书斋中冥思苦想地构造体系的所谓专门哲学家们相比,他们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更大的影响。这是中国思想史的特别传统所决定的。要改变这一情况,以纯粹“哲学家的”哲学取胜,在可预见的时期里,甚少可能。现在有人梦想创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一个狭小的小圈子里互相标榜,或自我叹赏。大概也就只此而已,超出那个小圈子,它们不会发生任何影响。

胡晓同志这本书,从目录上看,似乎把胡适思想作一个体系看。我想大概主要是从胡适思想主导线索有一贯性这一点上着想,并非想把胡适思想人为地再建成一个体系。

对待前人的思想,如果太迷醉于他的体系如何博大,构造如何精妙,我们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最多不过是做一个伟大古人的渺小的崇拜者。真正需要的是拆开他的体系,打碎他的结构,从它们的内部发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恩格斯有一次批评某些人为黑格尔的体系所迷醉,而不能从这位老人的智慧中真正得到有益的东西。他告诫说,黑格尔的体系不过是修筑伟大建筑物所用的脚手架,要真正了解那建筑物的精妙,需拆掉脚手架,走进建筑物里边去。

胡适一生不曾有意地构造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来龙去脉都很清楚。这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优点。人们要了解他,不须做很麻烦的拆除脚手架的工夫。但有一点是绝对需要的,那就是首先要摒除自己的主观成见。

忙乱之中,抽出一点时间,信手写了上面一篇话,未必能得读者的认同,权当作给大家提供一点批评的材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