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1222800000094

第94章 洪仁玕等亲书自述诗文中的史事

--原题自述诗句随记

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天京失陷后,走江西而最后被俘。清朝江西巡抚沈葆桢曾上奏朝廷,请示"应如何办理之处",随奏呈送了"各该逆节次供词暨洪仁玕亲笔供单并签驳李秀成口供原本"给军机处备核。

"各该逆"指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恤王洪仁政、昭王黄文英。沈葆桢同日又另折奏称俘获幼天王洪天贵福,审讯后,随奏"将臣及南昌府许本墉所讯供词并护解委员沿途收其自写笔迹咨送军机处备核"。可知洪仁玕留下的有"节次供词"、"亲笔供单"、诗句和对李秀成供词的签驳。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史学会主编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二《太平天国》八册,其中第二册"诸王自述"一章有《洪仁玕自述》一篇,注称据《逸经》第20期刊出;它最初的源头是一册南昌胡氏旧藏的清刻本,该清刻本收有洪仁玕、洪天贵福、洪仁政、黄文英四人供词各一份。这一洪仁玕供词,是他殉节后以迄20世纪中近百年间人们仅见的一份供词。

至20世纪60年代,萧一山先生出版其新著《清代通史》,于卷下第一编中引录了洪仁玕、洪天贵福的一些供词而为《太平天国》八册所不载者,云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原件。萧先生的著作使我们对洪仁玕、对太平天国增加了不少了解,但读者并未能从书中得见文献之全豹。1999年1月,我应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之邀,在台访问研究一月,得有机会获见沈葆桢奏中提到的洪仁玕、洪天贵福等人的各种材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部收藏的洪仁玕供词实有七份。他被俘后,先在清军席宝田军营有一份"问供",一份"亲供";被解送到江西首府南昌以后,在南昌府有三份"问供";随后由沈葆桢提讯,有一份供词。这六份供词中,在席营的一份"亲供",原题签作"抄呈伪干王洪仁玕王亲书供词",可知原系洪仁玕亲笔所写。在南昌府的"问供",都是清吏笔录,其中洪仁玕等的自称都被改易为自称"小的"。而沈葆桢提讯的一次供词,原题签作"本部院提讯逆酋供";而该份供词多次提称"老天王"、"小天王",对他们颇有称美之词,叙事用语、口气,都似原系亲笔自述而后经清吏抄录者。它是一份原系洪仁玕自己书写而后经清吏抄呈的供词。除以上六份外,还有一份洪仁玕亲笔书写的供词,即常见的《太平天国》八册中所载《洪仁玕自述》的原本。原件上未注明写于何地,文末则有"廿七日亲供"五字。这些供词作于不同的日期和地点,所述之事有重复,但合起来看,它们提供了关于太平天国、洪秀全的许多珍奇史料。尤重要者,所叙说的许多事情足以使我们了解太平天国朝内政治的不少重要情况。如记他到太平天国天京备受洪秀全重视重用的情况:三月十三日到京,封干天福,继封干天义护京主将;四月初一日,封九门御林开朝精忠军师干王;但武将不服,经洪仁玕的实际表现,包括提出多种谋略和对朝政的处理,他才得以树立了在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地位。他自述说:予自少读书,粗知春秋大义。至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老母逝世,乃入太平天国天京。洪秀全称之为"志同南王,历久弥坚,诚为板荡忠臣家军师,可为万世法",封为干王,子孙世袭。洪仁玕与忠王李秀成定策,破江南大营,进取苏常杭嘉,但不久太平天国失败。

洪仁玕在失败被俘后留下几份供词外,还有诗句。1865在华出版的英文《北华捷报》发表了诗的英译,称之为他的绝命诗。原件现藏台北,实共六行二十四句,全文是:

春秋大义别华夷,时至于今昧不知。

北狄迷伊真本性,纲常文物倒颠之。

志在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德难侔。

足根踏破山云路,眼底空悬海月秋。

意马不辞天地阔,心猿常与古今愁。

世间谁是英雄辈,徒使企予叹白头。

英雄吞吐气如虹,慨古悲今怒满胸。

猃狁侵周屡代恨,五胡乱晋苦予衷。

汉唐突厥单于犯,明宋辽元鞑靼凶。

中国世仇难并立,免教流毒秽苍穹。

北狄原非我一家,钱粮兵勇尽中华。

诳吾兄弟相残杀,豪士常兴万古嗟。

这些诗句(原件影印见拙撰《稀见清世史料并考释》,497页,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充满了华夷有别的攘夷思想,而这是忠于太平天国的原则的。太平天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要求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汉民族意识。诗句抒发他自己的志趣抱负,包括为实现"攘夷"的志愿而在六合之间求索;但英雄之辈难求,徙使他有白头之叹。诗中"七旬苗格"之语,是一典故。《尚书·皋陶谟》记帝尧在位时,因苗民逆命,派舜往征,以军力威胁之而不服;舜乃"诞敷文德",以德服之,"七旬有苗格",即过了七十天,三苗自服来朝。这是说以德服人,御之有道。这些感想从何而发,很难确定,但与当时太平天国的时事应不无关系。太平军攻取苏州后,洪仁玕主张同外国"和酌妥议通商和好章程",而李秀成"自恃兵强将广,取上海如掌中之物,不依所议",导致洋人助清,造成太平天国的最大祸患。这是他在几次供词中都谈到的一种认识。

沈葆桢咨送军机处的,还有"签驳李秀成口供原本"。李秀成早于洪仁玕被俘,留有供词。曾国藩迅速刊有《李秀成供》一册,呈送军机处并分送各疆吏。沈葆桢将所得之一册给洪仁玕阅看后,洪仁玕写下了驳《李秀成供》的文件。后世研究家对此多有注意,但该驳供本身迄无下落。1994年1月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部发现这一迷失了百余年的重要文献。台北收藏的沈葆桢案卷中,有一份在文献部目录中标题为"论忠品性之毛病及坐守苏常嘉等郡情形"的文书。此件原无题。文中有自称"本军师"之词,又有"辛亥冬革予军师王衔及正总裁之职"等字句,显然可判定是洪仁玕所写的文书。该文书述及太平天国晚期军中朝中不少事情,对忠王李秀成颇有批评。此份文书的首句以"第十七页三行"短句始,接着以"○"符号隔断,然后叙事。"第十七页三行",应是指某书的第17页第3行;从内容的联系来看,我判断,所指很可能是洪仁玕被俘前两个多月已被曾国藩杀害的李秀成的供词刻本的页码行次。当年沈葆桢呈送军机处的是洪仁玕"签驳李秀成口供原本一本"。"签驳",即是就《李秀成供》有关段落签附反驳意见;"原本一本",必是将洪仁玕的签驳文书粘附于《李秀成供》刻本进呈。但这一被粘附的洪仁玕的"签驳文书",后来与李秀成供的原本脱落,以至后来的文献整理者不明其性质,而径以被脱落了的文书中内容以作标题,被标为"论忠品性之毛病及坐守苏常嘉等郡情形"。

前文指出,洪仁玕此份文献的首句以"第十七页三行"几个字起;所谓"第十七行三行",究是何指呢?我认为即是指曾国藩杀害李秀成后而将其供词删改刊刻为《李秀成供》一本书的"第十七页三行"。曾国藩删改刊刻的《李秀成供》,原本今已罕能见到。幸1936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将曾国藩的这一刻本影印,才得以流传稍广。我取此种影印本与上述台北所藏的洪仁玕文献校核,该藏件首行首句以"第十七页三行"始,以后为"将滁州交李昭寿镇守一段原是"句,接着叙述滁州守将交替原委及李昭寿与忠王关系等事;而《李秀成供》影印本第十七页第三行的文字正是"我军失利退守来安,仍回滁州,后将滁州交与李昭寿镇守",完全相符。由此可以肯定,上述台北藏件就是洪仁玕签驳《李秀成供》的文件。

这份文件对李秀成的批评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批评李秀成因与李昭寿有亲谊及八拜之交,徇私以李昭寿镇守滁州。

二、批评苏常守将用人不当,军民不服苏州守将谭绍光。

三、批评坐守苏杭常嘉等郡,将该地钱粮招兵自固。

四、壬戌年(1862)春曾国荃进逼天京,批评李秀成赴援迟缓。

五、不认王长次兄为忠正之人、洪仁玕为才学之士。

六、得胜时细述己功,败绩即委过于天王等。还连带批评章王林绍璋等,又批评洪秀全不能公平处理内部问题。关于失败的责任,针对李秀成委咎于天王、幼西王及王长次兄等,洪仁玕不以为然,并提出"兵粮之权归谁掌握?"认为这些是非难以细论。这些矛盾的存在,暴露出太平天国领导层的无力和内部的不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