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1237800000058

第58章 登天坛山望海日初出赋

王起

王起(760—824),字举之,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十九年(804)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元和三年(808)又中能言极谏科,授渭南尉。任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连掌贡举。开成三年(838)以兵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改太子少师。会昌间复知贡举,封魏郡公,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懿。王起博学强记,律赋为中唐高手。李调元《赋话》卷二云:“《文苑英华》所载律赋至多者,莫如王起,其次则李程、谢观,大约私试所作而播于行卷者。”《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王起集》一百二十卷,已佚。《全唐文》收其文三卷,其中赋六十五篇,皆为律赋。

此文载《文苑英华》卷四、《全唐文》卷六四一。天坛山即王屋山,在今山西阳城、垣曲两县间。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二怀庆府:“天坛山,卽王屋山绝顶,轩辕祈天之所,故名。东曰日精峰,西曰月华峰,卽唐司马承祯得道之所。唐李白诗有‘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句。坛北有王母洞,坛东有八仙岭。又有华盖峰,在天坛南。《通志》:‘山顶有老子炼丹池、轩辕亭,山北有麻笼山。’”

山惟隐天,海则孕日[1]。日将升而转丽[2],山望远而无失[3]。青崖直上,觉亭亭而渐高[4];碧浪遥分,睹杲杲之初出[5]。将以测晷度[6],穷节汩[7],岂能独媚东南之隅,空呈畏爱之质而已哉[8]?

当其阴兔倾[9],晨鸡鸣,扪葛藟[10],陟峥嵘[11]。挺身于重[12],肆目于八纮[13],天地廓,烟云清。赫彼巨浸[14],吐兹炎精[15]。映曈昽而有竟[16],烛浩淼而方呈[17]。彩射空中,谓阴火乍出[18];色浮波上,疑萍实初生[19]。皦尔下土[20],焕乎上征[21],触高涛而暂灭,泛轻浪而还明。曙色渐分,晨光未改,濛氾拂浪[22],扶桑浴彩[23]。将黄道以丽天[24],必青方而浮海[25]。岂韬映之为美[26],实照临而有待[27]。是知望莫远乎日域[28],登莫峻乎天坛。彼以离而取象[29],此以艮而居安[30]。考之则阴阳有度,察之则溟涨无端[31]。况乎银汉落[32],金波残[33],将东方而自出,俾下土而式观[34]。三足翱翔[35],若刷乎渤澥[36];重轮辉焕[37],如历乎波澜。映嵎夷而未定[38],拂若木而将升[39]。红彩下沉,照波中之鳞甲[40];朱光上溢,射云表之峰峦。诚变化之相诡[41],谅始终之莫殚[42]。

洎夫出溟渤[43],照戎夏[44],升九天[45],辞午夜。羲和整辔而直上[46],葵藿倾心而皆仰[47]。亦何必登日观之峰[48],而後望神明之舍[49]。

(《文苑英华》卷四,中华书局影印本)

[1]孕日:孕育太阳。

[2]转丽:变为附着于天。《周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3]无失:无所遗失,意思为什么都看得见。

[4]亭亭:高貌。

[5]杲(gǎo)杲:光明貌。《说文》:“杲,明也,从日在木上。”

[6]晷(guǐ)度:日影在日规上的测度。晷指日影。

[7]节汩:节气的考察。汩为治理、考究之义。

[8]畏爱:《左传·文公七年》载贾季语:“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9]阴兔:指月。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兔,月属阴,故称阴兔。

[10]葛藟(lěi):葛和藟皆蔓生植物。藟即藤。《诗经·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11]峥嵘:峥嵘本形容山的高峻,此以指高峻的山。

[12]重(yǎn):重重叠叠的峰峦。即峰峦。

[13]八纮(hóng):大地的极限,犹言八极。《淮南子·地形》:“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纮。”高诱注:“纮,维也。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纮也。”

[14]赫:广阔。巨浸(jìn):大水。此指大海。

[15]炎精:指天阳。庾信《郊庙歌辞·赤帝云门舞》:“纯阳之月乐炎精,赤雀丹书飞送迎。”

[16]曈(tóng)昽(lóng):渐明貌。

[17]浩淼:水大貌。

[18]阴火:《文选》木华《海赋》:“阳冰不冶,阴火潜然。”杨慎《艺林伐山》卷三:“凡海中水,遇阴晦,波如然火满海,以物击之,迸散如星,有月即不复见,木玄虚所云‘阴火潜然’,岂谓是乎?”当是海中生物所发之光。

[19]萍实:刘向《说苑·辨物》:“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为萍蓬草的果实。

[20]皦(jiǎo):明亮。下土:指大地。《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21]焕:光亮,鲜明。上征:上升。屈原《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22]濛氾(fàn):古代神话太阳升起之处。《淮南子·览冥训》:“邅回濛氾之渚,尚佯冀州之际。”高诱注:“濛氾,日所出之地。”

[23]扶桑:神话传说中的树木,日出其下。《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24]黄道:古人认为太阳绕地运行,绕地的轨道称黄道。《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丽天:附着于天。《周易·离》:“日月丽乎天”。

[25]青方:东方。班固《白虎通·社稷》:“东方色青。”浮海:浮出于海。

[26]韬映:即韬光,隐匿光彩。

[27]照临:临空照耀。

[28]日域:日出处。扬雄《长杨赋》:“西厌月窟,东震日域。”

[29]以离取象:离为卦名,象火。《周易·离》:“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30]以艮居安:艮为卦名,山之象。《周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31]溟涨:指大海。无端:无边。

[32]银汉:银河。

[33]金波:指月光。《汉书·礼乐志二》所载《郊祀歌·天门》:“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34]式观:即观,观看。式为发语辞,无义。

[35]三足:神话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跗也,谓三足乌。”

[36]渤澥:即渤海。《初学记》卷六:“按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37]重轮:太阳外围所出现的光圈。《隋书·音乐志中》:“烟云同五色,日月并重轮。”

[38]嵎(yú)夷:东方地名。《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39]若木:神话传说生长在日入处的树木。《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

[40]鳞甲:指鱼鳖等海中动物。

[41]诡:怪异,不同寻常。

[42]殚(dàn):竭尽。

[43]溟渤:泛指大海。如鲍照《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筑山拟蓬壶,穿池类溟渤。”

[44]戎夏:意同华夏,指中原大地。戎为古地名,春秋时属曹地。

[45]九天:极言天之高。《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46]羲和:神话传说中为太阳驾车者。《楚辞》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47]葵藿(huò):冬葵和藿香,偏指葵。葵性向日而倾,《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曹植传》曹植上疏请存问亲戚:“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

[48]日观:泰山有日观峰。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四《汶水》引应劭《汉官仪》:“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

[49]神明之舍:谓太阳的居处。

此赋描写太阳从大海中升起的景象,可谓气势磅礴,词彩辉煌。“彩射空中,谓阴火乍出;色浮波上,疑萍实初生”,以及“曙色渐分,晨光未改,濛氾拂浪,扶桑浴彩”,当是赋中最精彩的句子。此赋写登天坛山观日出,故描写日出又不离天坛山,相题精审如此。读者自可领悟作赋之法。如云:“岂能独媚东南之隅”,东南有天台山,又有桃都山,相传桃都山上有天鸡(见旧题任昉《述异记》卷下),当是观日出最理想之处,但登天坛山观日出的感受亦丝毫不减东南诸山。又云“亦何必登日观之峰”,即是说观日出也不必非登泰山日观峰不可,便自然突出了登天坛山观日出的壮美。此赋当是写实际经历,故未大量使用经、史、子语,虽用之亦不可以“掉书袋”视之。

(尹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