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1238100000086

第86章 对烛赋

庾信

今存萧纲、萧绎、庾信的三篇《对烛赋》,主题相近,风格相似,应是同时唱和之作。据此,可确定本赋为侯景之乱以前的作品。在同时代的同题作品中,本赋以其精致的刻绘、繁密的用典和如诗的韵律而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龙沙雁塞甲应寒,天山月没客衣单[1]。灯前桁衣疑不亮[2],月下穿针觉最难。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3]。铸凤衔莲,图龙并眠[4]。烬高疑数剪,心湿暂难然[5]。铜荷承泪蜡,铁铗染浮烟[6]。本知雪光能映纸,复讶灯花今得钱[7]。

莲帐寒檠窗拂曙,筠笼熏火香盈絮[8]。傍垂细溜,上绕飞蛾[9]。光清寒入,焰暗风过[10]。楚人缨脱尽,燕君书误多[11]。夜风吹,香气随。郁金苑,芙蓉池[12]。秦皇辟恶不足道,汉武胡香何物奇[13]。晚星没,芳芜歇[14],还持照夜游,讵减西园月[15]。

(倪璠注《庾子山集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

[1]龙沙:即沙漠,因沙丘盘旋蜿蜒似龙而得名。雁塞:雁门山,即北陵、西隃,传为雁之所出,见郭璞《山海经注》;或指雁塞山,在梁州,传言山有大池,为雁栖集地,见《梁州记》;又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九盛弘之《荆州记》。此泛指荒漠边关。甲:铠甲。天山:即祁连山,在甘肃、青海一带。

[2]言因为感觉灯光不够亮,于是在灯旁边挂上衣服以聚光使亮。桁(hàng):衣架。这里作动词,犹”挂“。

[3]刺取灯花:指因嫌灯光暗,于是剪掉灯花使亮起来。桂烛:烛的美称。晋王嘉《拾遗记》卷四有西王母与昭王”取绿桂之膏燃以照夜,忽有飞蛾衔火,状如丹雀,来拂于桂膏之上“的传说。还却灯檠下烛盘:又拿下灯架,卸了烛盘。却,去,拿了。灯檠(qíng),灯架。

[4]两句形容烛座灯架上的龙凤图饰。《西京杂记》卷一载长安巧工丁缓”为常满灯,七龙五凤,杂以芙蕖、莲藕之奇“。

[5]烬高疑数剪:谓灯花已高,怀疑是否已经剪过数次了,言下之意,距离上次剪灯花已经好一会儿时间了。烬,灰烬,这里指灯花。数(shuò),屡次。心湿暂难然:指灯花刚剪过,灯芯被蜡液浸湿,难以一下亮起来。

[6]铜荷:铜制荷形烛盘。铁铗(jiá):烛台的把手。

[7]本知雪光能映纸:《南史》卷五七有孙康”映雪读书“之事,庾信用此典,是写对烛时的感想。复讶灯花今得钱:《西京杂记》卷三云:”夫目润得酒食,灯火花得钱财,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征,大亦宜然。“

[8]莲帐:帐的美称。《邺中记》载,石虎”造流苏斗帐,上安金莲花,花中悬金箔,帐之四面,皆作十二香囊,采色烂耀“。筠笼:竹熏笼,古代用来烘熏被褥。香盈絮:被褥棉絮上面满是香味。

[9]傍垂细溜:指蜡泪沿烛壁垂下来。上绕飞蛾:参本赋注[3]”桂烛“的注释。

[10]两句言烛光幽幽,感受到丝丝寒意;夜风吹过,灯焰就更为暗淡了。

[11]楚人缨脱尽:刘向《说苑》卷六载楚庄王赐群臣酒宴,有人乘烛灭牵美人衣,美人遂拉掉了他的帽带,并请求拿火来照看是谁。不料楚庄王却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答之,结果火点上之后,群臣百馀人”皆绝去其冠缨“。燕君书误多:《韩非子·外储说上》载,郢人曾遗书燕国相,晚上写信时因烛火不明而误书”举烛“二字,燕相得书后,以为”举烛“意指”尚明“,故大力用贤。此即后来成语”郢书燕说“的来源。

[12]郁金苑:长满郁金香的苑囿。芙蓉池:曹丕有《芙蓉池》诗。

[13]意思是秦朝的辟恶之香,汉武帝时的胡香,均不足以比。秦皇辟恶:指秦制香车。晋崔豹《古今注》卷上云:”辟恶车,秦制也。“辟恶,香名,或为麝香的别称。汉武胡香:张华《博物志》载,汉武帝时有弱水国人来献香,汉武帝不识,于是不理来使;后逢长安大疫,来使遂请焚香一枚,于是宫中病者即日皆愈,香闻百里,九十馀日不散。

[14]芳芜:芳草,这里借指芳香。歇:消歇。

[15]还持照夜游:化用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与秉烛游“。讵减西园月:化用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曹丕《芙蓉池》诗”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的诗句。

今存庾信入北之前的作品很少,本赋即是其中的典型篇章。在萧纲、萧绎、庾信三人的同题作品中,本赋在用典和工笔刻绘上显得更胜一筹,这反映出庾信早年(三十五岁前)即有过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出他极力争胜的心态。在赋中,庾信极力骋辞,将灯光、灯花、灯盘、灯座、灯架、灯饰、灯烟、蜡泪等都刻绘进去,而且还写了夜风吹暗灯光的情形,窗外依稀的星光、浓浓的花香,以及秉烛夜游的雅兴,这些足以说明作者铺排之细。同时,在这样的刻绘中,作者还频繁用典,我们甚至猜想,类似庾信这样的作品,基本是句句用典,无一句无来处(尽管我们今天已不能如数注出)。另外,本赋韵调如诗,律化痕迹明显。所以,曹明纲先生评价说:”其清调丽词、浅语暗典天然浑成,亦足为骈家之高唱、短章之垂范。“(曹明纲《六朝文絜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不过细究起来,由于极力用典、对仗,因而导致某些句子流露出只为用典而用典的情形,如”楚人缨脱尽,燕君书误多“句,显然只为骋辞、用典,表意功用很弱。

(杜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