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我们的医生2
1242100000039

第39章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2)

那是1994年,我们为他做了手术。手术中我以为,这个病人没有多长时间了,他的癌细胞已经全部穿透到膀胱了。当时,我们没有放弃,把他的结肠癌切掉,膀胱也切掉一部分,然后做了输尿管移植。术后,我们对他进行了腹腔的化疗,腹腔的盥洗。腹腔盥洗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国外有了报道,国内用的不是很多。我们采用30度温盐水加入抗癌药物等,有一整套操作方法。在当时条件下尽了最大的努力。

这个病人非常配合我们,情绪乐观,坚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化疗。整整十年时间。他生活得很好,每年到我这儿来复查一次。一直到2004年,他找我复查时发现直肠里又有了肿瘤。这次发现得很早,肿瘤很小,只有1公分左右,是息肉导致的癌变,与第一次没有关系。我马上给他做了切除手术。

这次手术以后,他到处宣传,肿瘤可以手术根治。现在,我们的关系已经超出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十多年了,他反复找我,非常信任我,我到哪里他跟到哪里。救了一个病人的性命,是医生最高的追求,也是最大的安慰。

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刻苦了一辈子

技术上要有不断的追求。我在温州医学院上学时,我的老师钱礼教授讲过:“一个医生你只有良好的愿望,没有精湛的技术也是救不了病人的。”这句话对我印象太深了。既然选择了作医生,一定要在技术上不断地追求。病人相信你首先是相信你的技术。

刚毕业的前十年,我基本上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都是替别人开刀,替别人值班。那时,每天基本上是两三台手术,也做过四台,连轴转是常有的事。现在手术的技巧基本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记得最长的手术,做胰腺癌,从早上九点做到晚上十点。我喜欢做手术,只有做才能提高手上的技巧。一方面,外科医生的经验也都是做出来的。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外科医生是要有天赋的,天赋之外还必须是做,是琢磨。老师的那句话,让我刻苦了一辈子。

我喜欢外科这个专业

我比较欢喜外科医生这个专业。

做个成功的手术,有一种成就感。再累、再疲劳,都不觉得。病人在我的手里救出来了,内科恐怕就没有那么直接的感觉,相对要漫长些。经常是进来的时候,病人身上有很大的肿瘤,出去的时候,肿瘤没有了,好了,而且还没有并发症,病人自是很感动。外科医生的工作就是持续地感动下去,无休止地感受到成功的快慰,并且不断地超越。

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碰到意外情况很多,需要有应急的本领。常说的胆大心细,遇事不能心慌气乱,指的就是这种特殊情况下。一般的选择外科专业,在学校毕业后至少要十年的基本功锻炼期,手法技巧、诊断经验的积累都在这个时期。

比如有时碰到大的肿瘤分离术,呼的一下,血可以飙到天花板上的情况都有。这时候非常危险,如处置不当,生命就完了。如果是缺乏经验的外科医生,第一反应肯定是止血钳,拿起钳子上来就一夹。由于心神无主,手脚忙乱,往往这一夹恰恰没有夹到要害上,而是把周围组织夹住了,结果是猛力之下,周围的脏器组织损伤掉了。换句话说,即使钳子下去夹住了血管,但是,血管组织太厚,很容易滑脱,一滑,血管蹦起来了……那么,只是几秒钟。

我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先用一个手指头点到出血点,把动脉先压住,立刻出血控制住了,这就抢出一个宝贵的应对时间。而且,有机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清楚的视野条件。这时候需要的材料、器械迅速到位,在出血控制的情况下从容地用止血钳实施血管阻断。阻断的过程中,手指要慢慢松开。松的时候很有讲究,必须是松一点,缝一点,直到破损点慢慢地缝合完。这样处理就不会出问题了。

可以说,这样的意外在手术台上经常会碰到。病人的生死就在你手里。所以,有时候,医生的手都会发抖的。曾经就有一个医生,碰到周围组织和血管粘连的意外情况。他慌乱中缝血管,结果把病人的肠子缝在一起了。血是止住了,但血液不能回流了,病人依然没有逃脱厄运。

叶再元:一些与医生无关的话题

国外的“手术准入制度”很值得我们借鉴。

2000年,我去了德国石荷洲的腔镜培训中心。我们是浙江省派送的一个医疗进修团,同去的是我们省12名外科主任。

我们看到国外对开展手术有严格的界定,哪级医院可以做什么样的手术,规定是不可松动的。这种制度非常好,对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疗纠纷很有好处。

去了之后,我们先是看录像,进行模拟操作;然后是在动物的脏器上做;再接下去在动物身上做,被称为手术临床实验;最后才能允许,或者说有资格做到人身上去。这是一个不能省略的过程。而且,必须拿到证书之后,才能有资格开展这个项目。

我们国家不是这样。1991年,我们开始引进腹腔镜技术,我们浙江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现在我们医院已经做到15000例。与此同时,所有的县级、区级医院也都在做腹腔镜手术。因为开展的范围大,医院的级别不一样,出现的并发症现象很严重,胆道出血了,肠子弄破了等等。当然,经过培训的,按照规范操作的,出事就很少。

国外现代外科在创新方面比较多,这个我们暂且不说,但是,在一些理念方面我们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应该引起警觉,比如哪些病症适合做微创手术,哪些不适合,适应症应该很精确,应该有严格区分。一般来说,国外在肿瘤上采用微创手术比较多些。

对于“微创”的认识,国内有些误区。不能做到因人而宜,因病而宜。最常见的是胆囊切除的手术。有的胆囊,只发现零点几公分的、甚至几个毫米的东西,却要用腹腔镜手术把胆囊拿掉。有这个必要么?按照医学原理,一公分以内的息肉可以忽略不记,它本身是一个胆固醇沉着物,完全不用去拿。但是,我们相当一些医生去把它拿掉。追求病人量?追求手术量?

“微创”有什么害处么?毕竟是创伤,微创也是创伤。任何一个脏器都有它的功能。胆囊有储存胆汁的功能,如果因为小小的胆囊息肉就把整个胆囊拿掉了,那是得不偿失。外科的目的是把创伤降低到最低限度。胆囊拿掉以后,胆汁的调节功能随之没有了。功能的有或没有,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有癌变的可能,不得不拿掉的时候,再拿掉。一定要对病人负责。

21世纪的医学是微创、器官移植、基因的时代,这三项是医学发展的方向。

院长不能总是为经费发愁

现在院长不好当。八年院长了。医疗改革到现在,大家都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患者不满意,医生也不满意。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好的改进。原因是多方面的。

公费医院道理上是政府举办的,但是目前政府在医院的投入比较低。欠得比较多。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医院的生存,都要靠自己去解决。我作为浙江省政协委员,每年在政协会议上都呼吁这个事,但一直没有解决。我们离退休干部将近200人,国家每年拨款按每人1.9万的额度,2004年我们发给每人是2.4万元,平均每人要补5000元,这个钱也是医院给的。

我们的收入是按照国家定价,但我们的支出是按照市场定价,我们的耗材、水、电、气等没有享受到国家的计划价格。这样下来,我们的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差额不到10%。这10%,我们叫它节余。节余的钱我们都是用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上,用在学科的建设上。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中的医疗大楼7.6万平方米,投资三个亿,国家给我们的资助3000万。也就是说有2.7个亿,全要靠我们历年的节余和银行的贷款来解决。2005年贷款是5000万。公益医院究竟怎么办?

浙江只有医保和自费两种病人。比例是60:40。医保的病人应该保到什么程度?农民要求参照医保的标准行不行?医保病人应该享受的基本医疗,国家应该定位,该达到的要让病人享受到。现在,基本医疗只是在用药的方面有标准,还应该定出床位标准,检查标准等。往往老百姓要求这样、那样的检查,还要到医保公司去审批,这样一来一去人家就有怨言,而且会把怨气转到医院身上。

另外,要满足不同层次医疗的需求。特需的比例应该是多少?毕竟浙江有钱的人比较多。

我们过去搞的医院改革经验,归总起来主要是两点:一是两级核算,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是以药养医,以此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但是,现在来看,过度两级核算导致了超常检查;过度以药养医导致了医院的药房收入上升。但是,没有药品的这种收入,大部分医院将面临生存的问题。

15%的药品差价是政府给的,政府全部投入不可能,连相对富裕的浙江省也达不到。我们医院一年至少三个亿以上,所以15%拿不掉。即使有15%的政策,浙江省相当数量的县级医院生存也已经很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