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品德
1317900000021

第21章 励志成长的品德(3)

果然不出所料,儿子吃了几串就吃不动了,然后用求助地眼神对爸爸说:“爸爸,我吃不下了。”爸爸说:“不行,要都吃掉哦!不能浪费。”儿子撅了撅嘴,说:“你帮我吧!”爸爸继续说:“你自己负责,自己要的自己吃。”

儿子勉强又吃了两串。又过一会儿,儿子又说:“爸爸,我实在吃不下了。”这时,爸爸严肃而认真地说:“那怎么办啊?”儿子低下头,爸爸继续说:“下次可要量力而行啊!剩的这些也不能浪费,就由你负责打包带回家吧!”儿子欣然接受了。

让孩子为浪费行为“买单”,是要让孩子尝到浪费的后果,让孩子有节约意识。像华章的爸爸那样,让孩子吃自己要的串,吃不下时,让孩子亲手打包,相信华章下次不会这么铺张浪费了。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教育孩子,切忌打骂或严厉惩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金玉良言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父母要从一点一滴给孩子树立榜样。除了在细节上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外,父母要少给孩子零花钱,给了孩子零花钱,父母也要指导孩子如何支配零花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防止他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

坚强不渝: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潜能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美国)爱因斯坦

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就能取得胜利。

——(德国)歌德

11岁的刘阳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就是遇到困难爱逃避,很难坚持到底。有一次刘阳被学校选中参加奥数培训,可是在培训过程中他却十分不认真,总是逃课。

爸爸知道后就问刘阳:“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刘阳说:“题好难,我觉得我不可能拿到名次,没必要努力。”爸爸气得骂了他一顿,说:“你不知道努力,遇到困难就退缩,一点都不坚强。”刘阳听了后该逃课还是逃课,一切照旧。

看到自己的责骂没有效果,爸爸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爸爸发现刘阳从小就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什么都是自己给他准备好的,生活有家里照顾,功课不会有妈妈辅导,甚至连和小朋友发生纠纷都是自己去找老师给他解决的。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难怪遇到困难需要自己努力克服的时候会退缩逃避。

分析完自己的教育方式后,爸爸和刘阳深谈了一次。他没有举名人的例子,而是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对刘阳说:“一个人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因为有爸爸妈妈照顾你,所以你现在感觉不到。你只要等着,衣服就会洗好,饭菜就会端上来。你或许会觉得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不要付出努力,也不需要克服困难。这样吧,从明天开始,你来做饭和做家务,至少要坚持一个星期哦!”刘阳虽然无奈,但也答应了。

衣服用洗衣机洗不干净,妈妈要刘阳用手搓,他嫌麻烦。于是妈妈说:“那你只能穿脏衣服了。”刘阳不想穿脏衣服,于是只好自己用手搓了。买菜做饭也是如此,如果不把米和菜洗干净,就会牙碜。家里的地板如果不拖几遍就会很脏。刘阳这才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到底需要父母付出多少努力来维持。

一个星期后,刘阳写了很长的一封信给父母,感谢父母为他付出的心血,同时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坚强是什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引用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像是一些名人克服环境的困难最终成名,或者是一些媒体中报道的孤儿克服困境,努力学习。这些例子具有很强的励志性,但是教育孩子时用起来往往会让孩子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好遥远,难以落实。

其实,坚强往往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作业时遇到困难不放弃,多思考一下;跌倒了不哭,自己爬起来继续先前走;玩游戏输了依旧高高兴兴,不哭闹;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找准原因奋发向上……

这些事情是每个孩子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让孩子做到这些也很简单。父母教育孩子坚强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就像刘阳的父亲,在教育孩子学会克服困难时没有讲一堆大道理,而是想到了从家务劳动入手,让孩子自己体验生活中的困难,并学会去克服它。刘阳在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后,才明白学习中的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于是,他端正了学习态度,坚强地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坚强的品德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接触坚强的同伴

孩子天生爱模仿,同伴的带动往往比父母老师的教导更为有效。如果父母让孩子和一些坚强、果敢的同伴玩耍,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坚强起来。

8岁的菲菲和同学玩游戏,一输了就哭,闹着不玩了,后来同学们都不爱和她玩。妈妈也很无奈,在放假时带菲菲去了乡下的外婆家散心。

菲菲的表哥小宇10岁了,是个胆大淘气的孩子。他带着菲菲和一群孩子一起捉迷藏、玩匪兵游戏、挖地瓜、捡土豆……一个假期过得相当愉快。等到菲菲回到学校,妈妈发现菲菲变了,不但不再闹情绪,还变得大方开朗起来,同学们又开始喜欢她了。

孩子需要榜样,需要同伴的带动。但是父母不要轻易地让孩子以××为榜样,尤其不要说:“你看××,人家多坚强。”这样说会诱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坚强,反而会让孩子变得叛逆和难于管教。

建议二: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

坚强的意志都是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不断磨练出来的。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生活中的障碍都被父母一手扫平,孩子缺乏战胜困难的经验,自然也无法拥有坚强的品质。

其实,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如:带孩子去爬山。让孩子自己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着前进;在孩子爬不动的时候激励他坚持下去;在孩子跌倒的时候不去扶他,而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

给孩子设置障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设置难度适中,孩子努力就可以克服的障碍;第二,对于本来已经受到挫折的孩子最好不要设置障碍;第三,当孩子克服障碍后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他克服困难的信心;第四,如果孩子中途退缩,切记不要斥责孩子,而要鼓励他坚持下去。

建议三:将问题留给孩子解决

坚强的人都很独立,善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不要急着帮他解决,而是要让他做主,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8岁的彤彤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为了公主的角色由谁来扮演发生了争执,彤彤被另一个孩子推倒在地。彤彤的妈妈看到后想过去斥责那个孩子,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她感到十分意外。

彤彤站起来,提出用跳格子的方式来决定谁来扮演公主,另外几个孩子同意了。最后彤彤获得了胜利,成功地得到了公主的角色。

如果彤彤的妈妈当时冲过去,扶起彤彤,再将另一个孩子大骂一顿,那么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彤彤以后遇到问题可能就会哭着找妈妈解决,让妈妈惩罚对方,就会事事依赖父母,从而失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有时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会让父母都大吃一惊。

建议四:用合适的目标引导孩子

孩子做事情往往凭兴趣出发,高兴做就做,遇到困难就不想做了,很难坚持下来。如果孩子有一个理想,有一个长远的目标,那么他自然就会为了目标去坚持,去努力。

7岁的琳琳身体很差,医生建议她适当锻炼。爸爸决定带着琳琳慢跑。可是每当跑一小段距离后,琳琳总是哭闹着说跑不动了,爸爸鼓励、斥责琳琳都不管用。

在学校的一次作文中,琳琳写自己梦想成为一个舞蹈家。妈妈看到作文后灵机一动,对琳琳说:“你看练舞蹈多辛苦,你现在跑一小段路都受不了,怎么成为舞蹈家啊?”琳琳说:“我就是想成为舞蹈家,我能坚持下来的。”于是,琳琳不再哭闹折腾,开始认真地和爸爸一起慢跑了。

父母可以用孩子的梦想来引导他树立目标,长期的目标可以划分成短期的一个个小目标,让他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学会克服困难,坚强起来。

建议五: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坚持能力比较强,在面对逆境时相对乐观,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就要注意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

说起来容易,但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父母当众揭孩子的短,甚至辱骂孩子,嘲讽孩子“就凭你,还想……”等等。这些行为会打击孩子,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认为自己不行,不敢面对困难。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替代责骂。父母肯定孩子的自尊心,让他明白坚强的正面价值。告诉孩子:“别人行,你也行。你很坚强,你是好样的。”在这种不断地肯定中,孩子会越来越坚强。

金玉良言

人生中随处都会遇到困难,一个人想要生存下来,必须要坚强。坚强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会胆怯或是退缩,他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所以,父母要注重对孩子坚强品德的培养,让孩子拥有在今后的人生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能力。

不怕吃苦: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条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中国)孟子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法国)巴尔扎克

小丹12岁了,父亲为她准备了一份独特的生日礼物——带她徒步进京。800多千米的路程走了整整一个月,中途有几个少年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一个大人带着4个孩子徒步旅行,早晨随便吃点,中午随便找个阴凉的地方,吃完干粮继续走,晚上在路边小店住宿,每天赶路10个小时左右。

孩子们平均每天行走30千米,刚开始他们的脚底磨得全是水泡,后来他们才逐渐适应了。一个本来很娇气的孩子中途发烧了,但是他为了不拖慢大家的进度强撑着走了一天,到晚上休息时才恢复过来。一路上,面对艰苦的环境,孩子们学会了相互扶持。

定下每天行走的目标,看着离目的地的距离在自己的脚下逐渐缩短,孩子们一点一滴地体验着成就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个孩子说:“以前在家里没吃过什么苦,当时参加旅行的时候也只是想看到北京,没想到一路上那么累,而自己真的坚持走下来了,现在想想真值!”

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说道:“我儿子回来后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有恒心和有毅力了。”

现在家长望子成龙,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和辛苦,没有机会磨练自己的意志。而这次徒步旅行不但能让孩子在艰苦的行走过程中磨练意志力、恒心和耐力,还能激发他的斗志,让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勇于战胜自己。

小丹父亲的做法十分明智,他没有强迫孩子吃苦,而是带孩子进行了这样一次旅行,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了艰苦的环境,并用目标激励孩子战胜困难,让孩子面对艰苦的旅程产生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吃了很多苦。正因为如此,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孩子不怕吃苦,当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不尽人意之处时,也能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不至于怨天尤人。

所以,父母是需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质的。但是让孩子吃苦就一定能培养出他不怕吃苦的品质吗?其实面对吃苦,人有三种态度:一种是捱苦,第二种是适应,第三种是超越。

如果父母只是让孩子吃苦,那么他很可能只是捱着,捱完为止,以后更加厌恶吃苦;或者变得适应吃苦的强度,增加了耐受力,但是积极主动的吃苦精神却没有培养起来。

要让孩子不怕吃苦,超越苦难,就要激发他的自主意志,让他在通过自我激励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吃苦,吃苦越多,成就感越大。孩子不是在吃苦,而是在挑战自己,因此不但不怕吃苦,反而乐于吃苦。就像故事中那些徒步旅行的孩子,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达成目标的渴望,因此行走过程中的艰苦才起到了磨砺意志的作用。

要培养孩子乐于吃苦的品质,方法很多,当然也不一定要带孩子徒步旅行。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生活中并不是没有让孩子吃苦的机会,而是父母心疼孩子,都替孩子挡掉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无需操心任何事,自然也谈不上吃苦。

一次学校组织野外拓展训练,老师本来是想让孩子学习一些生存技能,自己煮饭吃,于是只带了粮食,同时叮嘱孩子不要带食品。结果集合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都背了个很大的包,老师过去询问,父母说里面装的是孩子的衣服。

到了营地,老师拿出粮食分给每个小组让孩子们生火煮饭,可是发现孩子们一个个从包里掏出各种各样的食品,根本没人去煮饭。

老师本来是想借艰苦的环境磨练下孩子,可是却在父母的关怀下失去了作用。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质,父母首先要改变怕孩子吃苦的心态。在可能会吃苦的情况下,父母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应对,该吃苦时就吃苦。

建议二:不要事事都满足孩子

今天,大部分父母会为孩子准备好一切他需要的东西,并且总是想给他最好的。安逸的生活造成孩子娇气得很,吃不了一点苦,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甚至还哭闹着要自杀。

12岁的朱娜家庭条件很好,但是父母在满足孩子的需要方面十分理性,朱娜要求什么东西时父母不会事事都满足她,而是根据是否真正需要选择性地给予满足。

朱娜后来升入了一所寄宿制中学。当她到学校报道时,发现一个女孩正在抱怨宿舍里没有洗澡间,于是叫嚷着不去念书了。一家人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是还是无法说服她。最后爸爸生气了,说:“你不上也要上。”女孩大哭起来。

朱娜看到后,悄悄对妈妈说:“还好,我小时候您没事事都满足我,不然今天我或许和她一样了。”

可见,事事都满足孩子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因此,父母在安排孩子生活时需要注意:第一,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适度满足孩子,不要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第二,在孩子有享乐性的要求时,比如“我要买游戏机”,父母要慎重考虑,最好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建议三:给孩子安排适度的劳动任务

在很多家庭中,家务都是由父母一手包办的。有的孩子十六七岁了,居然还要父母给自己洗衣服。父母连家务都舍不得让孩子做,更不要提让他在社会劳动中吃苦了。父母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德,就要让他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也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洗碗、拖地、洗衣服这些家务劳动中分派一些给孩子。做家务劳动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增强他的耐受力,磨掉娇气的毛病,不至于一提到干活他就怕苦、怕累,不愿意干。

但是在给孩子安排劳动任务时要注意孩子的身体特点,适度安排,不要让他过于疲惫。若是孩子因为过于劳累而变得厌恶劳动,那么这种教育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