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品德
1317900000022

第22章 励志成长的品德(4)

建议四:让孩子体验艰苦的环境

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很好,往往不知何为艰苦。也没有要改变环境,奋发向上的动力。要让孩子学会不怕吃苦,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自己,父母最好让他了解下什么是艰苦。

某电视台曾经组织过一个“换位生活”的活动,让一个城市中生活优越的少年和一个贫困地区的少年分别到对方家里去生活一个星期。

城市里的那个少年因沉溺网络辍学在家,而在贫困地区的那一个星期,他却帮着那对父母挑水,甚至为了给他们留点钱去附近工地打工。少年的爸爸从记者口中得知儿子的这些行为,感到难以置信。

有时孩子不是没有美好的品质,只是优越的环境让他无处发挥。父母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体验下生活的艰难,激发他的斗志和改变环境的积极性。

建议五:注意让孩子吃苦而不是受苦

种种的吃苦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或人生中的不如意时,不畏惧吃苦,不贪图安逸,努力向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吃苦并不等于受苦,它是面对苦难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对苦难的一种超越。

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质,父母需要注意不要将“吃苦”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用逼迫威胁的方式强迫孩子干家务。这样的吃苦对孩子来说其实是受苦,不但不能锻炼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对吃苦产生畏惧心理,厌恶吃苦,对苦难的耐受度甚至比没吃过苦的孩子还差。

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痛苦、挫折的价值,激发孩子挑战自己的欲望,让孩子主动选择去吃苦,在吃苦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金玉良言

敢于吃苦能铸就很多积极的品质,如恒心、毅力、坚定、乐观、忍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免不了吃苦,孩子如果惧怕吃苦,就会错失良机。为了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质,父母应该激发孩子的斗志和乐观精神,使孩子勇于吃苦,乐于吃苦,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自己。

勇敢不懦:帮孩子实现理想的人生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终结,只有勇气才是永恒。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勇敢是人类美德的高峰。

——(俄国)普希金

爸爸非常重视对儿子董宇的教育。在爸爸看来,男孩子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就是勇敢。为了让董宇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他刚会走路时,爸爸就和他一起玩抛接球的游戏,训练他身体的灵活性。孩子跌倒了,爸爸也不会扶他,而是让他自己爬起来。

董宇6岁的时候因为看到一条蛇吓哭了。爸爸知道后没有责怪他,而是详细地给他讲解了蛇的种类和生活习性,教他如何辨别蛇是否有毒。后来,爸爸又带着董宇去动物园观察毒蛇,董宇对蛇了解了,恐惧也就消失了。

等到董宇再大一些,爸爸让他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在体育竞争中锻炼他敢打敢拼的精神。在假期,爸爸还会带他去野外宿营,让他学习野外生存技能。爸爸的教育让董宇变得勇敢了,做事情很少因为恐惧而退缩。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户外活动中,董宇因为有野外宿营经验,被推选为小队长,他带领着自己的小队获得了对抗赛的胜利。在三天两夜的活动后,董宇被同学推选为“勇敢之星”。

从董宇的故事可以看出,孩子勇敢的品质不是靠父母的说教就能培养出的,更多的还是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训练他。

每位父母都担心孩子遇到危险,比如案例中的董宇就面临被蛇咬伤的危险。但是董宇的父亲并没有对他说“蛇很可怕,你别靠近”,而是让董宇对蛇有一个彻底的了解。这样,当董宇遇到蛇时不会盲目恐惧,而是可以理智地选择是否回避。

勇敢的孩子往往很独立,所以父母想让孩子变得勇敢,就不能过度保护孩子,要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而遗憾的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照顾面面俱到,孩子根本什么也不需要做。这是一种包办的抚养方式,父母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很没用,必须要我们照顾才行”,这会让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变得畏缩而怯懦。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能通过哪些方式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不要威胁恐吓孩子

孩子刚生下来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根本不知道害怕。在1岁以后,孩子才逐渐产生怕的反应。此后的成长中,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有的孩子则变得越来越胆小。可见勇敢的品德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用鬼故事或者怪物来吓孩子,如“你再不听话,××把你吃了啊!”“再哭,××把你抓走”……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变得越来越胆小。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威胁恐吓孩子。

而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看到孩子爬得高一点,就惊呼:“快下来,危险!”“不要玩那个,多危险啊!”这其实也是一种恐吓。任何活动都有危险,包括玩社区里的运动器材。孩子应该有独立探索的空间,这样才能在探索中变得勇敢。而父母不应用危险来吓唬孩子,应该详细地告诉他为什么危险,应该注意什么,进而引导他安全探索。

建议二: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

有些孩子羞怯胆小,不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或者是在家里和熟人交流很正常,但是到了外面就畏畏缩缩,不敢和人说话。针对这种孩子,父母不要强制要求他,而是要引导他与人交流。

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不敢说话的原因。有些孩子是因为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而有些孩子则是羞怯不敢与人交谈。对于第一种孩子,父母最好在带他出去时多让他说话,比如:在餐厅让他和服务生对答点菜,买衣服时让他和售货员沟通自己想要的款式。在陌生场所说话的经验多了,孩子自然就不再恐惧了。而对于第二种孩子,父母要更有耐心些,孩子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要鼓励他,并且要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理念:“说出你的想法,不要在乎别人的反应。”同时,父母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关注孩子,那会让孩子更加不自在。

建议三: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坚持体育锻炼不但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格,而且也能培养他勇敢的品质。尤其像篮球、足球这些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每一次击打和碰撞都是对孩子勇气的考验,只有遵守规则,敢打敢拼才能取得胜利。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磕着、碰着,就不让他参加体育活动。父母这样做等于在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你很弱小,很容易受伤”,他很容易因此变得胆小。而且由于没有体育活动的经验,当别的孩子叫他一起玩时,他也会因为自己的笨拙而感到自卑,变得更加怯懦。

孩子需要体育活动,父母可以据他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合他的活动方式。学龄前的儿童可以让他接触公园里的健身器械,如双杠、彩虹桥等,以锻炼他的勇气和体能;更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参加一些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如足球、排球、篮球等,让他在活动的过程中战胜自己的胆怯、退缩心理,变得勇敢起来。

建议四:用责任激发孩子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喜欢照顾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扮演大人的角色。在照顾别人时,就是胆怯的孩子也会变得很有勇气。

8岁的马月十分胆小,被别的孩子欺负也不敢反抗,经常哭着跑回家,妈妈教育他要勇敢点,可是却不管用。后来马月的表妹安安因为父母工作忙借住在马月家。妈妈对马月说:“你是哥哥,要懂得照顾妹妹,保护好她。”

妈妈当时只是怕儿子欺负安安,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料。一次她买菜回来,看到不远处,马月和几个孩子正在争执,本来胆小懦弱的马月将安安护在身后,丝毫没有退缩。

要激发孩子的勇气,除了让孩子去照顾弟弟妹妹,父母有时也可以展现出柔弱的一面,表现得非常需要孩子照顾,让孩子逐渐承担一些责任,这样孩子会变得勇敢起来。

建议五:教孩子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技能

孩子会感到恐惧,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陌生的情况不知如何应对。针对这一点,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让孩子做到“有备而战”,自然孩子的恐惧就会消失无踪了。

比如,父母教孩子一些野外宿营的知识,孩子在野外宿营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孩子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在面对陌生情况时心中有数,胆量自然也会大起来。

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技能时,也要让他知道获取这些知识的手段,这样当他面对未知情况时能自己搜集信息,作出判断,勇敢地去面对,而不至于手足无措。

建议六: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孩子的经验有限,对勇敢的认识也会有偏差。有些孩子认为“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就是勇敢”,为了向小伙伴证实自己的勇敢,而做出像“捅马蜂窝”这样的傻事。

10岁的乐乐参加了班级拔河比赛,他所在的3班输给了4班。乐乐在几个同伴的怂恿下,去4班大闹了一场,把几个4班同学的书都丢到了窗外,还把一个同学的眼镜给砸碎了。在几个同伴赞赏的眼神中乐乐回到了教室,接下来便受到了老师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