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白话全译
1336900000055

第55章 渐卦

渐卦,由下艮上巽组成,卦形作“”,象征“渐进”。上卦“巽”为木,下卦“艮”为山:山上有树木,渐渐高大,喻示“渐进”之义。全卦阐明事物发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道理。

渐:女归吉。利贞。

译文渐卦象征渐进:女子出嫁按照礼仪逐步进行,可以获得吉祥,利于守持正道。

解读渐进就是缓进,这是一种有次序的进,不越次序,因而缓慢。整个渐卦的主旨就是要阐明事物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这里只不过是借用女子出嫁一事来说明其中的哲学道理。女子以夫为家,出嫁称之女归。我们知道,古代女子出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行六礼,就是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这个程序去做,缺一不可。女子出嫁遵循了这六礼,这桩婚姻就是正常合理的,如果女子不按这个程序完婚,那就是不正常的,就是私奔,私奔是不会获得吉祥的。没有哪户人家嫁女是不求吉祥的,所以女子出嫁也就大都遵循这个程序去办。女子出嫁一事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其按照程序慢慢进行的道理,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渐卦取“女归”之象,“女归”这件事本身就是贞正合礼的,也正因为“女归”有贞正的特点,所以女子出嫁之事必然可以获得吉祥。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而不穷也。

译文《彖传》说:渐渐地向前行进,就如同女子出嫁按照礼仪循序进行,可以获得吉祥。渐进获得正位,说明前往可以建立功业。渐进而又能守持正道,这可以端正国家。渐行而居于尊位,这是由于具有阳刚中和的美德。只要守静而和顺,行动起来就不会走入困穷。

解读“渐之进也,女归吉也”,取女子出嫁循六礼而获吉之象,喻示事物发展的循序渐进之理。渐卦二、三、四、五这四爻与归妹卦不同,都得位,其中九五不但得位,而且得中,正是完成渐进之功、大施作为之时,所以《彖传》说“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条件既备,安邦定国、建功立业,九五当之无愧。因为《彖传》说的是九五,为避免被人错误理解为六二,所以《彖传》后几句特别加以说明,强调是“刚得中”,而不是“柔得中”。渐卦艮为下、巽为上,下艮为山,为止,止则凝滞不躁;上巽为风,为木,巽则欲动不急。在下的不动,在上的缓动,这正是渐进的气象。只要能够具备此种守静不躁而又谦逊和顺的美德,自然是“动而不穷也”,行动起来永远也不会走入困窘之境。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译文《象传》说:本卦下卦为艮,艮为山;上卦为巽,巽为木,木植山上,不断生长,是渐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山之育林,从而以贤德自居,担负起改善风俗的社会责任。

解读渐卦下体为艮为山,上体为巽为木,所以《象传》说“山上有木”。“地中生木”是始生之木,幼苗破土而出,按照自然规律,必然要生长增高,日新月异,其生长变化人人都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象征上升。“山上有木”是高大之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虽然它实际上每日每时也仍在生长,但人们却难以觉察,感到生长缓慢,所以象征渐进。从人事上看,尽管升卦也要积小以至高大,但毕竟处在无所阻碍的时位,强调的是“顺势而升”,而渐卦则是有所等待而进,如女子出嫁要循礼渐进,强调的是“循序渐进”。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译文初六:大雁渐渐飞到水边。遭到年幼无知之人的怨责,但虽然有言语中伤,却没有咎害。

《象传》说:年幼无知之人有所怨恨,但从初六渐进不躁的意义看来,是不会招致咎害的。

解读渐卦卦辞取女子出嫁之象,而爻辞都取鸿雁渐飞之象。鸿就是大雁,大雁向来按序次而飞,这很切合渐进的意义。“鸿渐于干”的“干”是岸的意思。初六是阴柔软弱之才,不具备一飞冲天展翅万里的条件,又处于渐卦之始,居位卑下,宜于渐到水边,而不适宜深进,故爻辞说“鸿渐于干”,这是很合理的。对“小子”的理解要特别注意,小子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不得其位的年幼无知的人。这类人的特点是目光短浅,见眼前而不能推知以后。他们认为鸿雁可以飞得很远,而现在却只渐进到河边即止,于是大发怨责之言。初六大可不必去在意人们这些谗言恶语,关键要认真地审时度势,渐进不躁,只要进身以正,不违礼义,自然就可以获得最后的成功,一时的言语相伤又算得了什么?正如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初六的作为是至为正确的,身处其下,所以要进,阴柔之才,所以不必躁动。如果依照小子之见,初六用刚急进,恐怕会欲速而不达,甚至还会招致咎害。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译文六二:大雁渐渐飞到磐石之上,稳固安全,并且有吃有喝,和乐欢畅,可获吉祥。

《象传》说:有吃有喝,欢乐和畅,说明六二并不是白吃饭不干事情。

解读初六只是“鸿渐于干”,而六二更进一步,已是“鸿渐于磐”,渐进于磐石之上,获得安稳之所。地位的巩固已如磐石之安,生活的富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吃有喝,欢乐和畅,自然吉祥如意。不过,六二并不是无功受禄。《象传》说“饮食衎衎,不素饱也”,“不素饱”就是不白吃饭,这就说明六二是靠自己的升进之功而获得如此荣禄的。六二为阴柔居中之臣,远应九五阳刚之君,以阴辅阳,克尽臣道,治理得国家如磐石之安,以功诏禄,当然不是白吃饭。孔子担心人们会误解爻义,特在《象传》中加以指明。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御寇,顺相保也。

译文九三:大雁渐渐飞到高高的平地上,此时丈夫外出一去不复返,妻子失贞怀孕却不能生育,有凶险。不过却有利于防御强寇

《象传》说:丈夫外出一去不复返,说明九三叛离了自己的同类。妻子失贞怀孕却不能生育,说明九三的行为失去了夫妇相亲之道。有利于防御强寇,说明九三应当自守以正,从而使之和顺相保。

解读九三以刚阳之质居于阳位,过于刚阳,又处渐进之时,于是刚亢躁进,失渐之正,一失到底,不知回头是岸。这还不算,九三与六四不成阴阳相应,而只是比的关系,然却如此相比无间,互相投合,乐不思蜀而流连忘返,这是要犯错误的。九三叛离了自己的同类,成为独夫,发展下去,只能落得个被千夫所指的下场!夫妇相亲之道,只有合礼义才得孕育子嗣,但九三却与六四露水苟合,私情相悦,以至虽孕而不育,必凶无疑。所以《象传》说“夫征不复”是“离群丑也”,说“妇孕不育”是“失其道也”。守正自持的人要以九三为戒。不过话又说回来,九三是阳刚得正之爻,如果能够谨慎运用其刚其强,渐进不亢,不为淫邪所动,这样则有利于以其刚强来防御强寇(注意,一切非理而至的行为都是寇)。如此,就可以避免那种“夫征不复,妇孕不育”之凶,所以爻辞特意从正面告勉说“利御寇”。九三如果能够谨慎白守,就会使强寇无所乘,不但御止其恶,自守以正,而且也使对方不至于陷入不义之中,一方未能行凶,一方能够避祸,所以才说是和顺相保。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译文六四:大雁渐渐飞到高高的树木上,或许能够获得一个横平的枝柯,从而不致咎害。

《象传》说:大雁或许能够得到一个横平的枝柯,说明六四温顺平和。

解读大雁是水居之鸟,脚趾是连着的,不能握枝,无法栖居于树上,现在六四“鸿渐于木”,到了不该到的地方,处境当然是危险的。六四以阴居阴,处得其位,但是没有援应,而又凌乘九三之刚,居于不可居之处,故爻辞以大雁栖居高木之上为喻,说明他身处危境。不过,六四居位柔正,又上承九五之阳,有柔顺之德而又能渐进不躁,谦逊待人,故虽处险恶之境,也可转危为安,宛如大雁栖于高木,如果能够获得一根横平之柯,自然也就居位稳当,平安无事了。六四能够转危为安,是因为他以阴居阴,又处于上体巽卦之中,有顺巽之德,既善于行权,又处事灵活,所以才能逢凶化吉,变有咎而为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译文九五:大雁渐渐飞到山岗之上,妻子长期未怀身孕,但外物侵阻最终不能取胜,夫妇达到了结合目的,获得吉祥。

《象传》说:外物侵阻最终不能取胜,夫妇达到了结合的目的,获得吉祥,说明九五必将应合六二的心愿。

解读九五取象于“鸿渐于陵”,陵是高岗,这是大雁所能栖息的最高处了。所以这也是渐进的最高境界。九五以阳居阳,而且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这也是渐进所要具备的最好条件。当然任何渐进都需要一个过程,处渐之时,好事坏事都不可能立见分晓。九五与六二之间是阴阳正应,六二好像一时未得九五之合,因此六二竟然多年未能怀孕。阴阳相合乃是天理,可获吉祥,但是九五与六二之间还隔着九三与六四,九五是经过长期的斗争,克服重重阻力,才达到与六二相合的目的,从而完成渐进之功的。处渐之时,我们一定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修养中正之德,那么光明一定会属于我们,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译文上九:大雁渐渐飞到高高的平地上,它的羽毛可被用作外表的仪饰,最终获得吉祥。

《象传》说:大雁的羽毛可被用作外表的仪饰,获得吉祥,这说明上九心志高洁,不可扰乱。

解读渐进的过程,到此已是登峰造极,上九身处巽卦之上,为人谦卑,而况以阳居阴,失其正位,这使得上九更不愿高高在上,而欲超然于进退之外,所以爻辞才说“鸿渐于陆”。爻辞“其羽可用为仪”,就是揭示上九这种精神境界的。羽是德行的比喻说法,仪指的是风范。孟子说:“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上九这种居功不傲的高超美德,这种不为地位所累的高尚节操,足可作世人的表率与楷模,值得后人敬仰与学习。《象传》说“吉,不可乱也”,正是赞扬上九头脑清醒、心境高洁、不贪恋禄位的志向。纵观渐卦卦爻辞,其核心思想就是阐明事物发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道理。卦辞以女子出嫁为喻,说明循礼渐行可获吉祥,六爻更以鸿雁渐飞设喻,由近渐远,由低渐高,与卦辞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