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1365500000033

第33章 辩论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16)

伊里杰纳话语低沉、速度缓慢地回答:“一张桌子。”意思是说桌子这边是爱尔兰人,那边是酒鬼,反而把查理二世奚落了一顿。

◎讲述中停顿的运用

论辩中按语境的要求进行停顿,可以使表达新意顿增,产生出人意料之功效。

停顿是指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既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有效交际的需要。从生理上来说,说话者为了换气和让声带作一短暂休息需要停顿;而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为了让对方或听话者听懂一层意思,认识一个事物,也必须有一个从“人乎耳”到“着乎心”的过程,总要让对方有一点点在脑子里“转一转”的时间。

论辩中巧妙地运用停顿,改变句读,能使表达新意顿增,有出人意料之功效。

有一次,周恩来与谈判对手论辩。在我方义正辞严的雄辩面前,对方理屈词穷,进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叫嚷说同我方讲理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听后灵机一动,随口接着说:“对!牛弹琴!”

如此一答,同样文字,两样内容,巧妙地把敌方的恶意攻击化作了对他们自身的嘲讽。

在古文言文中,没有标点标示出应有的停顿,巧妙地改变断句或标点,能使语言的停顿、组合关系以及思想内容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很多灵巧之士常用此法大做文章。

有一个小伙子,到友人家做客。因为连续两天,小伙子久久不肯离去。友人很心烦,又不便直说,就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小伙子的门上:“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没有打标点,小伙子看后,轻轻一笑,朗声念了起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与原义正好相悖。

在民间还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富翁生性吝啬,一毛不拔。儿子大了,需要读书,他想聘请教书先生,又舍不得多花钱,因此再三讲明他的膳食供给很微薄。可是,当时的一位老先生还是一口应允了。富翁恐怕口说无凭,要老先生写一张合约,老先生写道:“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于是欣然签了字。

哪知吃第一顿饭时,富翁让佣人端出一碟青菜给老先生下饭,先生说富翁违约:“怎么尽是青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吗?”弄得富翁啼笑皆非,连呼上当。

这位教书先生巧用语音的不同停顿,使语义产生不同,巧妙地戏弄了富翁。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对解放区实行封锁、禁运,一些汉奸特务则卖国求荣,为其宣传造舆论。

一天,汉奸在墙壁上刷写了这样一幅标语:“不准运粮给八路军吃!”

几个儿童团员看了,悄悄地商量后,偷偷地在标语上加了一个逗号,改成:“不准运粮,给八路军吃!”

汉奸知道后,气急败坏,只得把标语铲掉了。

停顿有下面几种。

1.语法停顿

根据语法结构而安排的停顿,就是语法停顿。一般地说,较短的单句,语意确定、简单,可说完一句后停顿。较长的单句,成分比较复杂,就要以明确表达语意为前提。根据句子成分,只要能说清明确语意的地方,都可适当停顿。复句和句群,都是在说完一个分句后再停顿,倘若这个分句较长,成分复杂,就可按照前面所说的较长单句那样处理停顿。安排好语法停顿,可以使语意清楚明白,语气流畅贯通。

2.逻辑停顿

根据逻辑关系,为突出强调某种重要语意而安排的停顿,叫逻辑停顿。逻辑停顿以语法停顿为基础,配合重音,从辩者的意图、情绪出发,去安排适当的停顿。安排好这种停顿,可以使语意明确,重点突出。

3.心理停顿

以说者和听者心理活动的需要而安排的停顿,叫心理停顿。它是以前两种停顿为基础来安排的。这种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使说者更好地表情达意,并造成对听者(对手、受众)的心理刺激,制造悬念以激起其好奇心。或强调某种语意以引起其密切注意,或故意等待延宕,以便更好地控场等。

在舌战中,辩者为增强语言的雄辩力量,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对这几种停顿巧作安排:

(1)欲说未说先停顿。说前先环顾四周,在停顿中亮相,一是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再是表现自己的自信和威慑力,还可控制辩论现场的秩序。

(2)说的中间停顿。这有许多种情况:摆出己论后停顿,摆出“敌”论后停顿,运用某种修辞手段(设问、反问、排比、双关等)的停顿,语意告一段落后的停顿等。这些停顿都可以引人思考,使其领会辩者的观点和意图;也可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加深印象,以增强表达效果;还可以给辩者机会来观察听者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辩论策略。

(3)激人赞赏的停顿。内容精彩,技巧高超,辩词巧妙的地方都可适当安排停顿,给听者留有时间,回味思索,促其赞赏称道。这可令对立方钦佩叹服,动摇其战斗的信心;这也可令受众产生好感,诱使其支持。

4.造成悬念的停顿

在辩论发言的关键处安排停顿,会造成悬念,使听者产生迫切的期待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停顿后再抖出“包袱”,可加深听者印象,增强表达效果,获取大家赞誉,充分表现舌战的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

◎讲述中重音的设置

重音又叫重读,它是口语表达中按照内容和情感的要求对某些词语的重读。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受制于结构,一般不表达特别的意义与感情;感情重音则是由于特殊语境的需要而产生的,有明显的技巧。我们看下面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语意就不一样。

句子的重音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1.语法重音

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比较有规律地出现的重音。

一般的单句,谓语部分常为语法重音。

如:这幅画太美了。

状语、补语、宾语中心词前的定语,也常为语法重音。

如:天海之际渐渐浮起一轮朝日。(状语)

这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补语)

要狠狠打击顽固的敌人。(宾语中心语前的定语)

代词也通常是语法重音。

如:这位是我的同事。

2.逻辑重音

就是根据说话的目的和表情达意的具体需要,为了强调某些意思,特意把某些词语说成重音。如何安排逻辑重音对表情达意具有重要的影响。同一句话里,因为安排的逻辑重音不同,这句话的语意就会有所不同。比如: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被说的对象)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朋友的所属)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对象的性质)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肯定的关系)

可见,恰当地安排好逻辑重音,可以使舌战的语言更清晰,更鲜明,能增强其表达效果。

在口头辩论中,应该根据这样一些原则来安排重音的技巧:

第一,根据辩论的具体需要,确定说话内容到底要强调什么,结合前言后语的具体语境,恰如其分地安排好语句的重音,尤其是逻辑重音。

第二,安排好重音的层次感。重音也有程度的不同,性质的不同,要顾及到整句、整段甚至整篇谈话表情达意的需要,按照全部谈话思想感情的变化,处理好重音的变化,使得谈话层次清楚,有纵深感。

第三,听者对重音的感受,有生理的和心理的。生理的感受是音量的大小,心理的感受是对重音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和对重音所传达的情绪所受的感染。说话人安排好重音,主要目的在于唤起听者的心理感受。所以不必拘泥于音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声音的性质,因为声音无论高低、轻重、强弱,只要能准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听者自然会感受到重音的分量。

令天我来这儿讲课。(明天不来)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不是别人来)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明天在别处讲)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不是干其他事)

由此可见,重音的位置对语意有重要的影响。

论辩中,用好重音,可以强化感情,加强表达力度。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着一顶破旧的毡帽。一次,有个家伙碰见他,嘲笑他说:“你脑袋上边的玩意儿是什么东西,能算一顶帽子吗?”

安徒生回答说:“你帽子下边的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脑袋吗?”

面对刁难,安徒生反唇相讥,把重音放在“玩意儿”和“脑袋”上,互相照应,令那位没趣者无地自容,半天也回不过神来。

以上两例运用的都是逻辑重音。其实在论辩中,尤其是赛场论辩中,感情重音的使用也很普遍。

在1990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中,正方中国南京大学代表队和反方台湾大学代表队对垒。辩题是“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在程序发言中,反方三辩的辩词是:

“人类最大的悲哀是: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2000年前墨子曾经说过“兼爱非攻”;人类2000年来什么时候和平过呢?我们找和平从什么地方找?对方辩友从所谓的开天辟地、混沌之初,人没有战争,原来找到远古、远古去了,现在是有战争的噢!为什么找到远古呢?远古不是没有战争,只是没有记录啊……”

“现实是什么呢?人类爱好和平了吗?经济上的合作可以防止战争吗?最明显的例子“欧佩克”,伊朗和伊拉克打了八年,他们合作了吗?所谓中美洲的联盟,洪都拉斯还要为足球战争,你听说过没有,真的发生了嗳!所谓的欧洲共同体,英国跟爱尔兰还闹种族分裂哩,它们经济合作了,但合作归合作,战争归战争啊!”

这段表白慷慨陈词,多处用到感情重音,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