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1365900000030

第30章 学习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高指标高要求(6)

如果孩子的功课已经做完,家长没有必要辅导了,这时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寻找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否则,孩子会因为无所事事而感到压力、困惑和不知所措,每天也想很努力地提高自己,但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父母不要只是抱怨孩子因为没有努力的目标而无所事事。其实,孩子的本性都是喜欢学习、喜欢有新的目标让自己去努力的,他们自己也常会为此感到困惑。所以,父母要做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为自己制订努力的目标,使生活充实。

给磨蹭的孩子当陪读

思奕觉得老师、同学都看不起自己,爸爸妈妈也为自己急得不知该怎么好。他很想改掉做事磨蹭的毛病,赶上同学们。可心里越是这么想越是不能集中精力,做着做着作业就不知道想什么去了。妈妈没办法只好每天坐在旁边陪思奕做功课,只要看到他走神儿就赶紧提醒他。

正如上面的例子,有的父母在发现孩子磨蹭时,常常只是不断地提醒、催促或是数落:“你快点儿”、“你怎么这么磨蹭”、“注意力集中,快做作业”等,而没有去找孩子磨蹭的原因。

而父母陪读,以期靠随时的提醒来帮助孩子改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是更加不对的。一是父母在孩子身边总会做些其他事情,这对孩子形成了新的干扰,影响他注意力的集中;二是孩子往往只想依靠父母的提醒来改掉毛病,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现孩子有磨蹭的问题,首先要分析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办法。如果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干扰,使孩子总是想去看热闹,就要设法排除这些干扰,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果是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就要根据作业量限定完成的时间,必要时可以加上一些奖惩;如果是因为孩子的某些能力比较差,如书写有困难、做准备的时间太长,就要对这些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孩子的能力。

敷衍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是让父母感到非常的幼稚、不屑,或是父母正在忙别的事情,或是因为父母也不知道确切的答案而难以招架时,父母常会感到不耐烦、没面子,而粗暴地制止孩子提问。

孩子提出问题,是因为他对这些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的问题越多、提问的范围越广,越说明孩子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这应该是让父母高兴的事情。如果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制止孩子提问题,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学习知识的兴趣。

父母因为回答不出孩子的问题而恼羞成怒,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讲道理,只顾面子而不肯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甚至从此不再信任父母。

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即使孩子的问题很幼稚,或是根本不着边际,也不要表现出不屑和嘲笑,要正面、认真地回答他的问题,不要敷衍了事,或是耐心地告诉他,他提的问题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不信任孩子的学习

妈妈刚假装送牛奶“查岗”完毕,过了一会儿,严寒又听到轻轻的脚步声。他不用回头,就知道是爸爸在自己的门口踱来踱去,爸爸一边踱步,一边试图看到严寒到底在看什么书。严寒猛一回头,爸爸刚好正在门口往他这边望。“爸爸,您有事儿吗?”严寒明知故问地说。爸爸脸上有些尴尬,讪讪地说:“没事儿,没事儿。我坐累了,溜达。”边说,还边往房间里蹭了两步,往严寒桌上瞄了几眼。看见严寒在看物理书,满意地背着手走了。严寒摇摇头,无奈地哼了两声。

父母因为怕孩子假借学习的名义看课外书,或是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在孩子学习时找各种理由去侦察孩子的行动,希望靠这样的办法,监督和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

父母的这种做法,其实很容易被孩子看穿。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很不信任,总是要把自己像犯人一样看管着,而不给自己一点自由。孩子会因为父母不尊重的态度而感到愤慨、抵触,并因为连在最亲近的父母那里都得不到信任,而感到茫然、落寞。

即使是父母需要检查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也应该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开诚布公地告知孩子,让孩子把学习的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安排与父母进行交流,接受父母的监督和检查。这样的做法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以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

有些家长是做生意的,经常在外,没时间管教孩子,只能给孩子一个物质刺激,促进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唯孩子是听,只要学习什么条件都答应。这些学生往往在班上成绩处于下游,学习习惯不好,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当然,为了得到奖品,有的学生经过努力暂时进步了几名,而有的学生为了奖品铤而走险,做出了许多考试违纪行为,有的学生得到奖品后,往往玩物丧志,成绩又直线下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此时的最好奖励办法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和交流。因此,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趣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解出难题又正好满足了学生获得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此时如果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这一结果显然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既要严格,也要切合实际,不能用金钱做砝码来换取优良成绩。这种刺激不但不能激励子女学习,反而会将子女引入金钱至上的误区,这种“高薪”教子,未必换来子女成“龙”。

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的规律

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这一重要规律。调查发现: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条理清楚的孩子跟他们的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些父母在谈话间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善于动脑筋。因此,为了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父母首先应加强自我学习,并积极投入与孩子一同的智力活动中去。

读书、看报能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传递信息时,父母还要谈谈自己的认识。读书过程中养成画出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和记读书笔记等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会喜欢上读书、看报。

进行竞赛的方法多种多样:必答、选答、抢答;口述、手写、动作;记分、淘汰、小奖品。这项活动还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弱点进行,以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背景。

在家里可以开展智力型家务劳动。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饭,怎样做能节约时间?菜,怎样做才好吃、好看?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在家务劳动中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大脑必然得到锻炼。

耻于向孩子下问

有些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即使有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不会向孩子问。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孩子懂得多,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如果这样想,那你就错了。

现在的孩子,有时在某方面懂的东西比大人多,父母应有向孩子学习的意识。有些知识,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既学到东西,又促进孩子。现在,有不少父母跟孩子学英语,这些孩子英语学得更好,比听写、默写还管用。有一位山村农民,没上过小学,跟上小学的儿子学数学,父亲不断进步,儿子成了数学尖子。

有时,孩子讲出一条新消息,父母不妨认真地说:“再多讲一点,让我也多知道一些。”

总而言之,父母爱动脑筋,多和孩子一起进行“智与智”的交互活动,比天天训孩子“长进”要来得有效得多。

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只要不是必须回避孩子的难题,可让孩子一起参与解决题,让孩子知道有关情况,听听孩子意见。在孩子参与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但发展了智力,还提高了他的责任意识。

拘于课内,不能放眼于课外

有些家长在教孩子学习的时候非常死板,仅仅是拘于课本,很少能放眼课外知识。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知识面狭窄的书呆子。

当前,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观念,就是要引导孩子内外结合,拓宽视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要立足于学校、课堂、书本,但不能拘于书本,要放眼于课外、书外,善于观察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从许多优秀学生的成长过程看,他们都广泛涉猎了古今中外、各种门类的书籍。他们都把看报刊、看电视、假期旅游、社会实践当作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引导孩子多动手、多动口也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把读书得到的精彩描写、名言警句、心得体会及时写下来,有的孩子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一直未间断写读书笔记和日记。

于课外,父母应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忽视婴幼儿期孩子的学习教育

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期的孩子理解能力低,给他读书也是浪费时间,其实不是这样。当婴幼儿瞪大眼睛听父母念书时,看起来也许他不完全懂,但只要他不哭闹,就证明他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在悄悄发生变化。就像你在给一棵幼树浇水时,它不会马上长出叶子、开出花朵,但它的根在静静地吸收,机体内的纤维组织也在发生变化。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看见父母津津有味地读书,自己也会去看看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看不懂也没有关系,父母可以给他念。

对于开阔孩子视野来说,书多一些当然好,但对于一些重要的、需要长期培养的方面,书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会杂乱,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每一个方面选好一本书,就像选好一位老师一样重要。有的孩子读了5本书,可能不如一个孩子只读一本书。就像你去听别人讲话,碰上一个智慧的人,你会停下来,久久聆听;而碰上一个唠唠叨叨又没有多少见识的人,则只会败坏你的兴致。

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

李雯从小就对数学的加加减减很头痛,上了初中,面对复杂的公式、概念,更是感觉到没有头绪,就是因为偏科而被归入差生的行列。但是她的文科特别好,特别是语文,在小学时就曾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一点让李雯的父母很骄傲,甚至逢人便说:“我们家雯雯文科特别好,还经常发表文章呢,就是理科有些差,我当年也是,就是学不好理科,哎……”

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千万不要讲“数学这门课就是不好学,当年我就是学不懂”,或者说“语文学起来太没劲,作文就是不好写”之类的话。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说这样的话,就是给孩子进行偏科的心理认同教育,就等于说偏科没法纠正,孩子的偏科就真的纠正不了了。

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出现某科作业较慢,错误较多,马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现。这时家长就要注意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该科学习的课堂情况,防止出现实质性偏科。

孩子偏科,只堵不疏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逐渐凸现出来,他们渴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对于喜欢的课程,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而不喜欢的课程,则会表现出较大的反感。对部分课程从没兴趣到不喜欢,再到反感……最终成为知识上的“跛脚者”。

偏科固然有能力结构问题,更主要的是被心理因素强化。一开始,学生出于本能对熟悉的知识是感兴趣的,而疏远那些不怎么熟悉的知识,但是到了考试时这种疏远便给你颜色看,成绩显然会比较差。于是父母就会来检查、指责甚至辱骂,而孩子就讨厌、生气或者自责。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就对不喜欢、没有感觉的课程产生心理阻抗。

这种阻抗既有能力上的,自己确实不喜欢、不投入、回避它,但是更多是心理上的。自己会觉得这是麻烦,父母和老师因此而批评自己,自己也找不到好感觉,心理上也因为焦虑产生负面暗示:自己是学不好这门课了……或者,自己对父母和某任课老师不满,以此作为对抗的手段。或者因为自己很寂寞,希望以此作为引起师长关注的事件,认为偏科显示孩子有“特质”。

家长要正视、肯定孩子在弱势科目上的点滴进步(如课堂发言,读书笔记等),引导孩子主动去接触弱势学科,加强对弱势学科的学习。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偏科是暂时性的,偏科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盲目给孩子请家庭教师

在宁夏银川市,曾有一个家长在当地媒体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以30万元的巨额酬金寻找家教,希望能找到使孩子学习成绩突然提高的“高人”。

这则招聘启事,内容为:“现有一名高三学生成绩较差,急需有真才实学的老师辅导,辅导期5个月,辅导费每天500元。高考上线,额外奖励人民币5万元;上重点线,奖励10万元;如考上名校,奖励30万元。才学平庸者勿扰……”

如今,给孩子请家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有没有必要给孩子请家教,请家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很多家长把握不准。不少家长对于请家教有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许多家长说:“人家都请,自己不请怕耽误了孩子,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

如果孩子不爱学习,家长要找出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这样在请家庭教师时,就能心中有数。鉴于每个教师的情况不同,应该把孩子的情况研究清楚,不能盲目。

为发展孩子特长而请家庭教师的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态度。孩子的态度决定学习的兴趣、认真程度。如果仅仅是家长一头热,只是强加给孩子,没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然会费力不讨好。因此,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态度,做好沟通与说服工作,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

请家教成了一种“教育时尚”

请家教之风在城市流行多年,似乎已成了某些父母心中的一种“教育时尚”。不少父母甚至把它看作是教育的必需。不论孩子学业如何,不管孩子是否乐意,不管孩子有无兴趣,盲目地给孩子请家教。

这虽然是父母重视教育的好现象,但是父母必须注意几个原则:一是不要盲目从众;二是请家教必须征得孩子同意;三是不要给孩子增加过重的学习负担。忽视这几点,请家教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请家教,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果孩子的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自然没必要请家教。如果孩子习惯性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安心听讲,请家教会使孩子在课堂上精力更难集中,在心理上反而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思想:听懂听不懂都没关系,反正回家也有人辅导。久而久之,会助长孩子的懒惰思想;而家教却很难把课堂上的所学全部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