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必学的1000个社会经验
1380900000032

第32章 为人·处世篇(5)

我们在说话时,可能由于过于紧张或过于激动而造成口误,在这种情况下,既不可为了面子而置之不理,也不能因为自尊而掩饰错误,最好的办法是按正确的讲法再讲一遍,也就是把错误改正过来。倘若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将正误对照起来巧作辨析,给听众的印象反而会更加深刻。

376. 即兴发挥,随机应变

1966年,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回台湾定居。同年6月,台北某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特邀林语堂参加,并请他即席演讲。安排在林语堂之前的几位颇有身份的演讲者,发表了冗长乏味的演讲,令台下听众昏昏欲睡。

轮到林语堂时,他抬腕看了看表,已是十一点半了,于是就改弦换调。他快步走上讲台,仅说了一句话:“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然后就结束了演讲。他的话一出口,大家先是一愣,几秒钟后,会场上“哗”地响起一片笑声,接着与会者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位优秀演讲家的拥戴。在第二天台北各大报纸上均出现了“幽默大师名不虚传”的消息。

即兴演讲常常是由于某种特定的场景、特殊的时境所引起的。场景时境的刺激触发了演讲者,使之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欲望。然而有些人只要兴致一来便忘乎所以,一发挥便如黄河决了口再也收不住。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演讲者如果不会见风使舵,随机应变,就是有口才,也只能令人生厌,让听众“腻味”。

377. 化错为正要入情入理

在一次婚礼上,主持人热情地邀请来宾讲话,一位职业中学的教师上台即兴致辞,他说:今天,是职业中学的夏明先生和经贸公司的叶红小姐喜结良缘的好日子……也许有人以为我说错了,夏先生和叶小姐不是同在一个公司上班吗?是的,夏明从商了,但一个月前,他还是职中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我们的好同事。我愿借此机会,代表职中全体教职工,向一对新人表示最真挚的祝福!

显然,这位来宾由于一时激动,把新郎现在供职的单位介绍错了。也许他从听众异样的表情上觉察了自己的口误,于是,稍稍停顿之后,巧妙地进行了阐释。听了此番入情入理的言辞,谁还会责怪他语言上的差错呢?

我们在说话的过程中,一旦觉察自己的语言错误,往往会因为心理紧张而产生思维障碍,以致无法继续讲下去。倘若出现这种情况,说话者应立即针对自己的失误,进行一番合乎情理的阐释,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不失为一种化错为正的补救方法。

378. 不在细枝末节上过于纠缠

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

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它有功但也有过。

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

年轻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就会抓不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

379. 有敏锐的嗅觉,才能保身、避祸

明朝江苏嘉定地区有个富豪名叫万二,天生就是一副“顺风耳”的模样,机灵得很。

有一天,一位刚从京城回来的朋友来访,谈话中顺口吟唱起来最近京城比较流行的一首皇帝写的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

意思是说,皇帝天天做苦工,比文武百官们还要晚睡早起,与江南富翁们的舒适生活,更是没得比。

万二听完之后,万二脸色大变,心中大感不妙,暗自感叹地说:“或许,大祸即将临头!”

送客之后,万二二话没说,便立刻进行逃命计划,除了迅速将家产托付给仆人管理之外,还马上找人买了一艘船,带着细软,载着家人远走他乡,避祸去了!

就在万二隐姓埋名、避居山林不到两年时间,众多江南大族的家产果然陆续遭到毒手,没收的没收,抄家的抄家!很少人能够像万二这样幸免于难,得到善终。

一首诗,流露的是皇帝内心的羡慕,一个满脑子心机、权谋的皇帝,怎么可能坐视在他的江山还未稳固、百事待举的时候,居然存在着一群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的人。

万二之所以能避祸,就因为的他的政治嗅觉比较灵敏。

的确,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如何平安发展,进而保身、避祸,或许都需要一些“敏锐的嗅觉”。玩政治要有“政治嗅觉”,做生意要有“供需嗅觉”,求学问要有“问题嗅觉”,谈恋爱要有“感情嗅觉”……

380. 将烫手山芋丢给对方

明朝时,有位御史下乡巡察,由于他与巡察地区的某位县令先前曾有过节,这位县令早就心存报复的念头。县令命人将御史的官印偷走。

御史发现印信丢失后,相当紧张,只好假装生病,闷在行馆里苦思对策。

一天,县里一位颇有名气的书生恰巧前来探访,由于御史早就耳闻这位读书人的才智,所以便请他到房内,关起门来,把印信丢掉的事,对他仔细说了一遍。

书生听完之后,便出了一个主意,建议御史在半夜的时候,派人偷偷地到厨房去放火。一旦御史的行馆发生火灾,各级官员们一定都会火速跑来指挥救火,所以,书生要御史趁着一片混乱的时候,将原本装着官印的印箧,暂时托付给那位县令保管,说是为了预防印信在慌乱中丢失或遭到焚毁云云。

当天午夜,御史便照着书生的计划,演出一段“火烧御史行馆”的戏。重点就放在趁着烈火熊熊燃烧之际,将保管印信的重责托付给那位县令。等大火扑灭之后,县令归还印箧,御史打开一看,发现印信果真安然物归原位,一切似乎都照着那位书生的设想。

据说,那位书生就是后来的一代名臣海瑞。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书生聪明设计将烫手山芋丢回去给县令,在不动声色之间买空卖空,完成了一次无声的绝地大反攻。

人生在世,很难避免在有意、无意之间得罪人,而成为他人的眼中钉。如果对方吞不下这口气,摆明对阵态势,还容易应付,如果耍阴的,那就真的教人伤脑筋了。

明枪对阵,胜败之间看实力,如果被打败了,应该无话可说;至于暗箭来袭,则防不胜防,如果因此被暗算,实在太冤枉了,因此,如何攻防就要靠脑力了。

能将烫手山芋丢回去的手法,放出“我并不是好惹的”的讯息,软中带狠,对手必然是五味杂陈,应不致再轻启战端,任意挑衅了。

381. 找对目标,用对力气

东汉初期,张蓝聚众叛乱,他兵分两路进攻,没多久西城、临淄两城相继失陷。

汉光武帝刘秀派遣部将耿某前往追剿,耿某经过一番研判,发现西城虽然比较小,但是城池比较坚固;临淄虽然比较大,防备形势却较松散,应该不难攻取。

尽管耿某内心决定先攻临淄,却故意当众做成决策,表示五天之后,将先打西城。

张蓝听到消息后,马上战战兢兢地加强西城的防备。

可是,到了第五天的午夜时分,耿某紧急命令全军提早吃早餐,天还没亮,大军出动,不过不是前进西城,而是直奔临淄。当全军还在纳闷将军有没有搞错的时候,已经将临淄攻下,而且只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

坐镇西城的张蓝听到临淄兵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便马上弃城而逃。没两下子,耿某已经夺回两座城市。

事后,耿某说:“以当时形势来看,假设我们先攻西城,面对坚强守备,如果久攻不下的话,我军伤亡必然增多,即使后来占领了该城,恐怕也已元气大伤!”

众人听了之后,无不击掌叫好,大大佩服耿某的聪明才智。

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先击弱再取强。这种战术运用,其实就是掌握人性弱点的心理战。

此外,这种先后顺序的抉择,一方面可以扰乱对手的“心理城池”,另一方面则在提防一开战己方即耗损过多,拖累士气,崩坏自己的防线,导致不可测的后果。

年轻人在遇到问题时,在轮廓都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之前,切不可便一股热血充上脑门,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埋头蛮干,或是一阵乱枪打鸟。

应该找对目标,用对力气,损耗小,累积多,内在的思维有条有理,外在的攻防节奏有序。

382.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挥军到达咸阳,准备与项羽争夺天下。这个时候,被誉为“新城三老”之一的贤者董公,向刘邦进言说:“师出无名,战事不会成功。”

董公进一步向刘邦解释说:“目前天下的情势是:大家早已认同楚怀王为义帝,但项羽先是支持他,后来又杀了他,等于是‘全民公敌’。大王应率领全军,为义帝穿上孝服,以接续义帝正统的姿态,昭告天下诸侯共同讨伐项羽,这样才能确立出兵的正当性。”

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即刻为义帝发丧,下令全军穿上孝服,并且义正词严地昭告天下说:“寡人率同关中的全部军队,接纳三河地区的所有知识分子,将沿着长江和汉水东进,诚恳地希望与天下诸侯共同努力,讨伐在楚地杀死义帝的人。”

由于刘邦听了董公的建言,抢占了正统的地位,让他在未来的战事中,增加了很多有形、无形的助力。

刘邦通过抢占政治先机,成为人民希望的焦点,让客观形势趋向自己,成为有力屏障,这是高明的政治人物极力追求的目标。因为纵使聪明机智、军力强盛,若没有站在多数人民的一边,绝对是无法长久的。

当然,年轻人在说话办事的时候,且不可莽撞行事,做什么事情最好有个好的理由,否则容易让人抓住把柄,从而让自己被动。也就是说,说话办事名正了,就更有分量,做任何事当然就会更加顺利。

383. 好辩之人,争得是脸面问题

战国时期,秦王曾经为了某件事情,与辩士中期发生争执,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事后,秦王因为占不了便宜,所以气愤难消,大有找中期麻烦的态势,中期也因为这件事逐渐疏远秦王,不再为他献策。

有人觉得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对大家都不好,所以就从中缓和,对秦王说:“中期实在是个很不讲理的人,还好,他碰上的是一位英明而且又是心胸开阔的贤君,否则,要是碰上像是从前的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十个中期也死不完。”

秦王听了之后,僵硬的脸色才逐渐解冻,火气下消,不再那么在意与中期之间的争执了!

世界上最难理清的是理,最难搞定的是面子。因为不管有没有道理,每个人都各有各的认知,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坚持;而面子,则是每个人内在不服输天性的窗口。

对谈、斗嘴的两方,除非双方都很理性,而且修养又好;否则,到头来,不是斗嘴,也不是辩理,反而很容易成了不折不扣的意气之争。这个时候,要想解决争端也不难,只要给足对方面子即可。

384. “来硬的”才是真正有效

在战场上,如果实力不足,让人看出破绽,就很容易遭到对手长驱直入。因此,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些时候,以强制强才是硬道理。

岳飞奉命到岭南去招安盗贼,朝廷的政策是,希望盗贼们能够主动投降,但是,岳飞费尽唇舌,威逼利诱,贼头曹成硬是不理不睬。岳飞无可奈何,于是就上书,向朝廷建议说:“盗贼在力量强大的时候,必然信心满满,不可一世;通常只有在力量虚弱时,才有可能接受招安。现在的情况是盗贼还有些气势,如果不加以围剿,他们是不可能投降的,所以招安政策,并不可行。”

朝廷同意岳飞的主张后,岳飞便挥兵向贼营挺进。

经过一番策划,岳家军连续破了好几个贼众的主要据点。看看贼众的气势,已经不构成威胁,岳飞这才又上书表示,现在正是招安的时候了。

而接下来的招安行动,果然就顺利多了。

我们常常听到“吃软不吃硬”这句话,这通常指的是一种不服输、不受威胁的态度或气概。不过,这种态度,通常要有实力做后盾,再不然,就是尊严摆第一,有宁死不屈的气魄。

面对一些有所凭恃,自认有些筹码的对象,真要跟他来软的,跟他好好谈,未必能谈出什么结果,不妨认真部署,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虽然我们不应该崇尚武力,但是面对骄横、奸诈、难缠之人,“来硬的”还是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的。

385. 冲动会让人丧失理智

很久以前,在山脚下的一隅,有一个独身男子住在一间自建的茅草房里。他靠着自己的双手耕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也算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地方鼠患严重。这个男子也恨透了这些“不速之客”。

有一天,他刚一上床躺下,老鼠们又开始了每天例行的活动,吵闹开来。更有甚者,竟有一只胆大包天的老鼠跳上了他的床,还吱吱地叫个不停。他没有理会,可老鼠得寸进尺竟咬起了他的脚丫。

这下惹火了这个人,他火冒三丈,气得跳起来,嘴里大声吼道:“可恶的老鼠,我非得给你们点颜色瞧瞧不可。否则你们还不知道本大爷的厉害。”说时急,那时快,他一个箭步冲进了厨房,拿了个火把,把整个房子的四处都点燃了。

顷刻间,熊熊大火迅速蔓延起来,伴随着辟里啪啦的火声,老鼠们被大火全都烧光了。可是,他的茅草房也被烧毁了,化为了一片灰烬。

年轻人做事情要深思熟虑,防备周密。倘若不仔细分析轻率从事,问题就更大了。现实生活中,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矛盾的方法,因为有的矛盾解决了,在新的条件下又出现了新的矛盾。而解决新的矛盾需要新的措施和方法,这就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才能提出。所以凡是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必须谦慎从事,做事看前顾后,切不可冲动行事,否则将铸成大错。

386. 打一巴掌要给个甜枣

明代名将李善长在随朱元璋征战中,以多谋善断著称。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之为汉初萧何,称他为“功臣之首”,命他为开国后的首任丞相。后来,朱元璋对李善长功高权大,产生了疑忌之心。但考虑到李善长功高望重,轻举妄动恐生不测之变,就采用又打又拉、伺机清除的伎俩。

李善长也不是蠢笨的人,因患病没有上朝之际,给朱元璋上了个奏章,一来对不能上朝议政表歉意,二来提出致仕(退休),察看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按惯例朱元璋应下旨慰问、挽留,但是,他却来个顺水推舟,随即批准了李善长退休,毫不费力地把李善长赶下了相位。

削夺了李善长的相权,不少人心中暗骂朱元璋寡情毒辣。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李善长,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本棋为妻,朱李两家又成了国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