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周兰荪
周兰荪长得“虎背熊腰”,个子又高又大,是乒乓球运动员中的“大个儿”,气力也很足。他是真正的“实力派”,打出来的球又重又快,伙伴们都把他的球称作“重型炮弹”。他性格刚强,为人格外朴实,今年二十六岁,和庄则栋一样,在一九六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乒乓球运动员中,他是“老大哥”了,但在技术上,正处在“黄金时代”,不仅威风正盛,而且向人们显示了光辉的前景。打完二十八届归来,同伴们半开玩笑地给他一个评价:“老来红。”意思是说,一九五八年,周兰荪与小庄、李富荣都是中国青年队的队员。那时,他们之间的技术水平都差不多,但小庄和李富荣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威震海外”,一九六一年,十九岁的庄则栋已成为世界冠军,十八岁的李富荣获得了世界亚军;而周兰荪,却一直到二十六岁的时候,才真正打出来,成为我国乒坛“五虎”将中的一员。
我对周兰荪的采访,就是从“为什么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才打出来”着手的。
徐寅生说:“兰荪的技术早已有相当的实力。他平时训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但是,过去他比赛常常容易失常,真正锋芒显露,还是在一九六四年的一次对日本队的团体赛中,他一人独得三分。这是当他懂得了要打好球必须要有‘打球就是干革命’的思想,坚决克服了个人的一些杂念,决心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以后才出现的。”
庄则栋说:“兰荪出来晚,不是技术问题,主要是思想问题。这两年来,他打好球是因为他逐渐做到了‘高度集中’。要做到高度集中,就不能有个人杂念。同时,要处理好藐视与重视的关系。一个运动员要打好球,要做到脑子既复杂又简单。赛前要想得复杂,分析透,这样比赛时才能做到简单。没有赛前的复杂,也就没有赛中的简单。兰荪以前就有这么一个毛病,赛前对困难敢于在战略上藐视,但战术上却往往准备不够,这样,赛中碰到困难和意外情况,就处理不好,容易紧张、失常。近来,兰荪在这方面处理得不错了……”
战友们的这些分析,是很在理的。
“高度集中”,对一个乒乓球运动员来说,就是要摒除个人杂念,全心全意为革命而打球,一切为了祖国荣誉,把全部精力放在乒乓球上。在训练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比赛时能集中全力,正确地判断来球,果断地打。在关键时刻,心不慌,手不软,敢打敢拼。可以说,“高度集中”这四个字是一个运动员趋向成熟的标志。
一九六一年,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单打比赛中,周兰荪碰上了日本名将荻村伊智郎。从技术上说,兰荪是有可能取胜的。在一九六〇年,匈牙利队、罗马尼亚队访问我国时,兰荪打过漂亮仗。其中打内古莱斯库一场尤为精彩。内古莱斯库是当时的欧洲亚军,但抵挡不住兰荪的快推狠打。赛后,领队在总结会上表扬了兰荪,说这一场球打出了水平,打出了风格。兰荪打荻村,同伴们寄予很大的希望。兰荪也想再打一场漂亮仗。
第一局,兰荪以勇不可当的攻势,压住了荻村,旗开得胜。第二局,先以十一比七领先。局势对他是十分有利的,胜利的曙光已依稀可见。兰荪瞧了瞧处于被动状态的荻村,只见这位日本名将不住地抹汗,他心里想了:“也不怎么厉害啊!”他想起赛前一位记者的约稿,该怎么写呢?……虽然,这个念头刹那间就过去了。但在激烈、紧张的角斗中,即便是瞬间的疏忽,也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正因为他刹那间思想开了小差,被对方连追上几个球,兰荪一惊,不觉又丢了几个球。号称“智多星”的荻村,这时又改变了战术,兰荪一时无法适应,结果反胜为败,丢了第二局。第三局又输。第四局拼了回来,但在关键的第五局有些紧张,咬不住,终于以十七比二十一又输了。二比三,兰荪被淘汰了。
“这是思想开小差输的!”下场以后,兰荪十分懊悔,觉得输得太可惜了。他想,这种事说出来,人家也要笑话的,不说了,下次注意改就算了。
第二年,日本队和匈牙利队来访,他输得更多。二十七届,没有碰到什么强手,在单打比赛中虽然赢了巴西小将考斯塔,但也赢得很紧张。碰到弱的对手,怕输了面子上不好看;对手差不多的怕胜不了;对手强的想胜,但信心又不强,这就是当时兰荪的状况。与考斯塔的比赛,赛前同伴们都说这场球兰荪占上风,好打。赛中,他又背上了怕输的包袱,输了怕同伴们说,怕来怕去,临场杂念多,打起比赛来,不够凶狠,手也硬不起来,水平发挥不了,风格也打不出来。
从二十七届以后,兰荪在技术上却一直走上坡路,在一九六四年的全国锦标赛中仅仅输给庄则栋,获得了全国亚军。
见到兰荪时,我请他谈谈这个巨大的变化。他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个笔记本和一份总结,翻了半天,然后交给我,说:“你看一看吧!”我和兰荪接触中,感到他是一个非常厚实,不太善于言谈的人。我要告别时,他又补充了几句:“我懒,写得少。看了之后,有不了解的,再问吧!”
我一页一页地读着他的总结,一页一页地翻阅着他的毛主席著作学习心得笔记。看着读着,我仿佛看见了这位高大朴实的运动员,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形象。他的变化,正是他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结果。
“以往一碰到大比赛,脑子里经常有两种思想:一种是为了集体、为了祖国荣誉要打好;另一种是怕输的思想杂念。但我往往不认真去解决这些问题,有时甚至回避它,只是拼命从技术上去补救。这样,上场以后,总是过不了硬,常常容易输球。看来,我是没有抓住我的主要矛盾。正因为思想杂念没有摒除,临场就容易紧张失常,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不坚决克服这些个人主义的患得患失思想,要想打好球,是不可能的。”
“在技术上,也要抓住自己的特长,始终打在别人前头,而不是被对方调动。练好特长,发挥特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这两段话,是兰荪学习了《矛盾论》以后写的心得。
说了就干,这是兰荪的一种可贵品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几篇文章。以革命先辈们作为自己的榜样。他决心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想起了入党时,党支部书记说的:“一个共产党员,最主要的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考虑个人得失,与共产党员的称号是不相称的。”他想,说得对啊,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先烈们为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宝贵的生命。打球也是干革命,大不了是一个“输”字,有什么好怕的。如果是不应该输的输了,就是没有尽到责任,对人民不负责,批评是应该的。如果确实是打出了风格和水平,而赢不了,那么以后努力锻炼就行了嘛!
确实兰荪的笔记写得并不多,但从中我已窥见这位运动员勇敢地进行自我革命的一斑了。
一九六四年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对兰荪来说,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比赛。他在比赛中取得出色的成绩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次比赛的锻炼,他在思想上前进了一大步。赛前,他有非常强烈的为国争光的愿望,同时又有一个思想突然钻入他的脑子里:今年二十五岁了,要是再打不好,以后还能打好球吗?……想到这里,他又有点“怕”了。这次,他不回避思想斗争,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告诉给领队和教练。他懂得,只有赛前把这个思想解决掉,赛中才能高度集中,才能打好球。领队没有责备他,只是鼓励他去克服杂念,去自我革命。兰荪再次带着问题读了毛主席的著作。思想开朗,心情舒畅,胆子大,气也壮,上场以后敢打敢拼。在国际邀请赛中,打出了水平,没有输外国人一场。在上海与日本男子队的团体赛中,他连胜三个日本强手。
领导和同伴们看到兰荪的进步,都十分欣慰,提名要他参加第二十八届团体赛。兰荪非常兴奋和激动。祖国人民对他的高度信任,使他受到很大鼓舞,他下定了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好比赛,不辜负党的培养和信任。
在集训期,我去看过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们的训练。三月,在祖国的南方,桃红柳绿,已是暖和的春天了。但在北京,却还是春寒料峭,街上的行人还穿着厚实的冬装。兰荪他们练完球,从练习馆里跑出来,汗水淋淋的,也不顾擦抹,又上田径场练长跑了。嚓嚓嚓,嚓嚓嚓,一圈二圈,一跑就跑了三千多米。跑完步,一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边向杠铃走去。一次又一次地举杠铃。他练完杠铃,夜色已经笼罩运动场了。我们一边走,一边聊。
“你经常练举重吗?”
“常练。”他的回答总是那样简洁。
“练举重,对你有什么好处?”
他憨厚地笑了笑,挥动了一下手臂,做了一个击球动作,说:“增加臂部力量!”我一看他的胳膊,又粗又壮,倏地,我的眼前浮现出他那“重型炮弹”,我会意地点了点头。其实,当时我的理解还是十分肤浅的,以后采访了他的教练,才进一步了解到,原来这也是他用“高度集中”的办法,狠抓特长的技术训练。
一九六二年,日本乒乓球队来访时,他失败了。起先,他觉得失败的原因是自己的技术不行,制不住弧圈球。在训练中,对自己的技术有点动摇。但领导指出没有顶住弧圈球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技术,如果充分发挥特长,运用好特长,就可以赢球。他相信领导的话,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坚持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高度集中自己的精力,练好特长技术。
他个儿虽高大,但跑动并不快,为了增强体力,跑动快些、灵活些,他开始了长跑锻炼。为了推得重些,打得凶狠有力些,他开始练举重、单杠、双杠。他长年地坚持,每次练完技术,总是踏踏实实地进行这些项目的练习。教练也在技术上从难从严训练他,锻炼他的实战观念和本领,使他的特长技术发挥更大的威力。经过长期的刻苦锻炼,他已经练出了一手好技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踏上二十八届比赛征途之前,他又读了一遍《为人民服务》,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些话:“毛主席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不也是为了祖国的体育事业,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来到一起的吗?这次出去,我想的是集体,是祖国人民,绝不想个人。为了革命,为了工作,我不怕一切困难和牺牲。”
正因为有了这种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与苏联、南斯拉夫比赛时,他才敢于挑起打头阵的重担。虽然场上观众吼叫、喧闹得那么厉害,他却如入无人之境,神态自若,始终敢打敢拼,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事后,当人们问他怎样做到这一点时,他回答道:“我一想到自己是代表祖国人民打球的,就浑身有劲,叫我上刀山火海也敢。怕什么!我们的背后站着强大的六亿五千万人民呢!”
这正是一个新中国运动员所具有的壮伟的气魄,是一种比任何技术都还要可贵千万倍的精神力量!
在单打比赛中,周兰荪对木村的比赛是一场被人们传为美谈的硬仗。赛前,他对这场比赛做了充分的分析。他的战友徐寅生说:“抽签以后,兰荪知道将要碰上日本最强的对手木村。他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平时带着‘敌情’去练习,针对木村的特点,总结以前和他比赛的经验,考虑对付办法。”
比赛中,前两局兰荪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迫使速度较慢的木村居于下风。自第三局起,木村改变了战术,打得凶狠。兰荪在二十比十八领先时,有些求胜心切,又存在侥幸心理,没有主动地去夺取胜利,而是想等待对方失误,结果反胜为败,丢了这一局。再战时,兰荪还在想前一局的比赛,觉得失之非常惋惜,因此思想一度不集中。木村乘机而入,越打越顽强,又扳回一局,追成二比二平局。打完第四局下来,兰荪对教练说:“我有些手软!”场外指导也知道战术、技术没有多大问题,重要的是思想上要顶住,就不做什么战术指导,只是说:“要争气,为祖国人民立功的机会到了!”兰荪冷静地、具体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他想,木村能够追回两局,正因为自己失却了冷静,没有把握住对方。只要敢于抢攻在先,还是可以最后胜利的。当然,这还需要有勇气有胆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前两局的影响,更不能因为被对方追上来而惊慌失措。第三局的失败,就是思想不集中的结果,眼光不能往后看,要往前瞧,一定要打好这关键的一局。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跟困难做斗争。决赛局的争夺是紧张的,彼此不相上下。十九比二十,兰荪还落后一分。在紧要关头,他发球后,毫不犹豫地抢攻成功,二十平。他心不慌,手不软,始终打在前头,最后终于以二十三比二十一淘汰了这位日本名将。
赛后,他说:“如果我当时稍微想一下输了怎么办,就会硬不起来的。祖国人民的期望和荣誉,是我取胜的力量。”
二十八届比赛之后,他在自己的总结中说:“我应该把这场球当作失败来总结。”他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荣誉中,而是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成绩和胜利。
世界比赛结束后不久,一九六五年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又揭幕了。周兰荪又一次为祖国人民争得了荣誉。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获得了男子团体冠军,他是参加团体赛的一员主将。在单打比赛中,他轻松地以三比〇先后击败了日本后起之秀长谷川信彦和健本肇,荣获了单打冠军。
在一些人中,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运动员一“老”,就要走“稳”路,就要走下坡路。像周兰荪这样的年纪,在他们看来,也该算是“老”的了。但周兰荪的经验却证明,这不是一条必然规律。对于一个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老”运动员来说,能不能打好球,关键还在于思想。他并不因为自己的年岁比战友们大而受影响,相反,他为祖国争光的雄心和壮志,都比以前更加坚强和宏大了。
1965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