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光文集(1—7卷)
13821200000021

第21章 接班

——记梁丽珍

满屋子的人,都安静地在听孙梅英的发言。这是一个总结第二十七届女子团体赛的会议。这位老将说话的声音激动而响亮:“输给罗马尼亚队,失去了与日本队争夺世界冠军的机会,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说话间,一个生得小巧玲珑的姑娘倏地站了起来。她,圆圆的脸,剪一头女运动员特有的短发,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插进来说:“不能怪你们,都是我们不争气,接不上班……”她越说越激动。她这番诚挚的话语,深深地引起了在座的姑娘们强烈的共鸣。

这位悔恨自己接不上班的姑娘,就是梁丽珍。那年,她刚满十八岁。她聪明机灵,意志顽强,球风泼辣,是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中的后起之秀。第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比赛时,她已经是中国女子队参加团体赛的队员。但她总觉得重担子有邱钟惠、孙梅英等老将顶着,一时还落不到自己的肩上。

紧张的世界比赛开始以后,她才发现老将应该有人接替了,孙梅英已经三十一岁了,当了一年多教练重新披挂上阵……而硬仗却那样多。与罗马尼亚队争决赛权这一仗由谁出场呢?领队征求意见时,梁丽珍真想自告奋勇站出来请战,但她自知这时的思想和技术,都还很难顶得下这样的一场硬仗,请战的勇气就打消了。她整天跟着老将们跑,她多么希望中国女队能顺利地闯过这一道险关啊!

比赛那天,她一早就坐在挡板旁边。二比二,在关键的第五场,当邱钟惠苦战康斯坦丁内斯库时,她的心焦急得火烧火燎的,瞧见邱钟惠累得汗水淋淋的时候,她真想推开挡板,走上去帮她一把。但这毕竟是孩子气的天真想法,她只得干瞪着眼,看着中国女队一分一分地输了下来……她心里像有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地在搅动着。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最难受的莫过于在这样重大的国际比赛中,眼看着失败来临而无能为力。这位爱说爱笑的广东姑娘,一反往常,变得沉默寡言了。她走出喧哗的比赛场,沉入深深的思索中。

“你这个人,实在太‘熊’了!”她责骂自己,并且第一次严肃地回顾了自己这些年所走过的道路。

她和其他生长在南方的孩子一样,从小就爱游泳。小学老师发现她反应灵敏,说她是打乒乓球的好“材料”,下苦心培养她打乒乓球。这位小学老师买了两块球拍,一有空就教梁丽珍打球。梁丽珍人小,胆子却挺大,打了一阵子以后,就敢同班上的男同学比赛了。老师心里暗暗高兴,又带她去观看市队名将胡克明等的比赛,送她进业余体育学校训练。一株乒乓幼苗,就这样被这位热心于体育事业的老师发现了,在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了。

在体育学校里,梁丽珍个儿小,技术也差,而性格却十分刚强,同学们都说她像“牛筋”。练球时,男同学逗她,气她,一板一板凶狠地打她,她常常把球回得很高。有的男同学跟她开玩笑:“当心,别把电灯泡打破了……”她生气了,跑去找教练,气鼓鼓地说:“我不练了,我又不是上这儿来受气的。”教练一面批评那些调皮的男同学,同时也耐心地启发她:“打球是为了什么?打不好就不打,这行吗?”回到家里,她在日记本上歪歪斜斜地写了一行字: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饭桶”!

教练见了这孩子气的举动,笑了笑。他感到这个女孩子有一股倔强的劲头。他鼓励她下苦功练习。

暑假,她就住在体育学校里。一有空就拿上球拍上练球房。整天想的都是打球。有一天夜里,她刚睡醒,睁开眼,啊,该练球去了。她一骨碌爬起来,一看墙上的电钟,才五点零五分,她赶紧摇醒熟睡中的同伴,拿了球拍下楼上练球房。练了老半天,窗外还是黑洞洞的。她奇怪地想道:“天怎么老不亮,是不是要下雨了?”正在这时,传来了老工友的问话声:“半夜三更的,谁在里面啊?”她们听这一问,再走出去一看电钟,原来刚才把长短针看倒了,把一点二十五分看成五点零五分了,她们不禁扑哧笑出声来,吐了吐舌头,熄了电灯,又悄悄地回到床上去。

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梁丽珍飞快地成长着。她十五岁的那年,就参加了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她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淘汰了几位名手。在团体赛中,与孙梅英交锋时,也激战了一番。

她的这种闯劲和泼辣凶狠的风格,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一九六一年,她被选为国家队队员,参加了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一次参加世界比赛,就碰到世界冠军松崎,以一比三被淘汰。女子双打,她得了第三名。大家都说她人小志壮,打出这样的成绩就不错了。她自己呢,输给松崎,还挺高兴的,觉得赢世界冠军一局就不简单了……

那个时候,她还缺乏雄心壮志,拿世界冠军自然还不敢想,老把自己当孩子看,稍有点成绩就满足了。练习时,松松紧紧,有时还打着玩儿,眼睛不瞧,扬拍一击,打中对方台子时,便得意地笑了起来。她觉得这么打球才有味道。

“这样打球不好,一个运动员每打一板球都要对人民负责。”领队多次对她说,但她还理解不了,听不进去,常常找理由顶,有时说这样打是声东击西,有时说这样打可以出其不意,有时甚至说这么打“帅”,有风度。

此刻,回想起这一切,她真感到惭愧。老师苦心地教我打球是为了什么?教练引导我刻苦训练是为了什么?领队苦口婆心教育我,又是为了什么?而自己,却老把自己看成小孩,好玩,任性,目光短浅,赢人家一局还高兴呢!都十八岁的大人了呀,真没出息!现在,祖国荣誉丢掉了……千不恨,万不恨,只恨自己懂事太晚,不争气,接不上班……思潮如汹涌的海涛,在她心中起伏着、翻腾着。

对于一件事情,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一想通,就立即动手做,而且非做好它不可,这是梁丽珍的脾气。

重担子已摆在面前,敢不敢挑?挑!此时此地,立刻就开始挑。于是,她看球,不再像以前那样光凭兴趣看,她全神贯注地看,特别注意看欧洲强手和日本名将的比赛。她想:“下次,也许就是我要碰到她们!”这么一想,看起球来就更仔细了,也记得住了。她恨不得把一双眼睛变成摄影机,把世界强手们的比赛场景统统拍摄下来。

亚历山德鲁与松崎争夺女子单打世界冠军时,梁丽珍看得更认真。亚历山德鲁在快失利时掌握了发球权,她脸上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态,看上去,仿佛她已认定自己赢了,随随便便将球发了过去,但待松崎的球一回过来,她却突然凶狠地抢攻了起来,这样,她一连攻中了几个球。

“得注意这一招。”这个瞬息即逝的镜头,也深深地嵌印在梁丽珍的脑海里。她说:“下次碰到这一手,可不要上当!”

第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赛,对梁丽珍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一次比赛。这倒不是说,她取得了什么出色的成绩,而是使她真正地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运动员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

回到北京,她见到了毛主席。那天,毛主席看完她们的表演比赛,满面春风地走过来,走到梁丽珍跟前,梁丽珍上去紧紧地握住毛主席那温暖的巨大的手,顿时感到一股暖流传遍全身。这时,毛主席亲切地问她:“你是梁丽珍吗?”梁丽珍浑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了,她想,我们伟大的领袖要管那么多天下大事,还知道我这样一个普通女运动员的名字,老人家对体育运动,对我们年轻人是多么关怀啊!梁丽珍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不眨眼地瞧着毛主席,嘴里呢喃地说道:“是,是,是……”毛主席红光满面,向她慈祥地微笑着。

这亲切的声音经常在她耳畔回响;这慈祥的微笑,经常在她眼前浮现,成为鼓舞她前进的无穷力量!

第二十七届比赛结束后不久,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又将在印度尼西亚的首府雅加达揭幕。梁丽珍被选入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她想,这不是到了为国争光的时刻了吗?她期望在这次国际比赛中经受一次锻炼。可是,倒霉的事也就在这时突然发生。

有一天,她骑自行车不当心,把腿给摔伤了。摔伤了还不打紧,参加不了新运会可不行啊!她责骂自己太不当心,千不该万不该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闯祸”。她忍着疼痛,自己打了一盆水,冲洗了腿上的血迹和泥沙,又悄悄地涂抹上紫药水,包上纱布,穿上了长裤子。回到队里,她笑嘻嘻的,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似的。她想先瞒住,过两天伤好了,也就没事了。可腿呀,偏跟她找麻烦,过了两天,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肿了起来。训练时,她的腿都是一瘸一瘸的。医生见到这个模样,问她:“你的腿怎么了?”她情知瞒不过去了,只得一五一十照实说了出来。说完,她恳求医生道:“你可要保守‘秘密’,千万别让领队、教练知道……”可是第二天,她就接到通知,休息治疗,直到伤愈才允许练球。

房间里静悄悄的,只剩下她一个人躺着,她已经躺了不少天了。越躺心里越焦急,离启程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再不练,就去不了了。俗语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整天说为国争光,到了时候,却这么躺着,这算什么呀?她都急得快要哭了。实在憋不住,她再三恳求领队和教练:“让我试试吧,行就练下去。”

领队和教练深深地被这位倔强的姑娘所感动,同时,经过医生检查,她的伤也好多了,就同意她进行小运动量的训练。起先,梁丽珍慢慢练,练到后来,就拼命练了。她用意志战胜了伤病的困难。中国体育代表团启程时,她已和战友们一起,坐上了飞往雅加达的飞机。

在争夺女子团体冠军时,中国女队与日本女队相遇。梁丽珍在二十六届、二十七届的单打比赛中,都输给了日本选手,这次相遇能不能取胜,赛前心里不踏实,气也不够壮。徐寅生用亲身的经验帮助她树立信心。他说:“我二十五届打匈牙利不敢上,至今还很后悔。要是当时思想上硬一点,也就顶下来了……”说到这儿,他停下来,接着很认真地问梁丽珍,“难道你没有责任去完成这个任务吗?”这一问,使她立即想起在布拉格立下的宏愿,信心顿时增强,她坚决地向领导请战:“我打!”结果,她和同伴一道,以三比〇打败了强硬的日本队,荣获了女子团体冠军。赛后,徐寅生微笑着说:“是不是,思想上一硬,也就打胜仗了。”梁丽珍完全同意地点了点头。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这还是她头一次亲手为祖国人民争得了光荣。参加新运会,使她深深地懂得打乒乓球不是为了好玩,它是为政治服务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部分。她真正懂得“为革命而打球”这句话的含义了。

她对领队说:“我们也要在二十八届拿冠军!”

偌大的一个练习室里,只剩下梁丽珍和她的球伴了。每天,她都要加点班。这一天,她已经训练了五个多小时,汗水如雨,洒了一台子。她用手擦擦台子上的汗水,喘息了一会儿,又练了起来。鲜红色的运动衣,被汗水浸透,变成深红色,紧紧贴在身上。练得着实太累了,她双手叉腰停下来喘几口气。球伴看她这副模样,就对她说:“休息吧,练得够多了。”她摇摇头。她想起领队常说的解放军战士练游泳的故事:一个新战士,刚学会游泳,就参加武装泅渡,游着游着,腿抽筋了,他不停下来,继续往前游,呛水了,还是前进。他想,前面就是敌人,游过去,消灭他们。这样,这位战士以惊人的意志一直游到对岸。为什么战士有这种硬骨头精神呢?因为他们脑子里装着两样东西:革命和敌情。想到这里,她瞧了瞧球网,在她练得很疲倦的时候,领队、教练常常拿出一个小标语牌,挂到球网上,小牌上写着五个字:“这就是革命!”对!这就是革命工作!她用球拍将球在地板上拍打了几下,抛给对方,倔强地说:“再练一会儿吧!在这种时候坚持一下,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

在迎接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集训期中,她把整个儿心都放在这个小白球上了。为了增强身体的力量,她想出了许多训练办法。有时候,她去跳沙坑,一次一次地跳,跳得浑身疲惫才收住脚。有时候,她在腿上绑上沙袋练跑步。这样练了一段时间,打球时她感到特别轻松,人都仿佛轻得要飞起来了,有些看来打不上的球,她都能飞快地扑过去打。为了增强力量,她还请教了举重名将陈镜开。这位九破世界纪录的举重老将,热心地帮助她进行身体训练,根据实际情况给她订了训练计划。来到北京集训以后,梁丽珍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练完乒乓球,就按照陈镜开帮助订的计划,上举重房去练举重。开始,她只能下蹲举一两次,练到后来,可以轻松地举十来次了。

有人说,林希孟的球路像欧洲的一位名将。梁丽珍打这种球却最感别扭。怎么办?找林希孟打。她想,只有平时从难从严,比赛时才能过硬。练球时,她把林希孟当作欧洲的那位名手,认真地想办法,也不知练了多少次,她终于把别扭球打得不别扭了。

但有一度梁丽珍在探索技术风格道路的时候,也走过一点弯路。她是女队员中一个爱动脑子,有主见的人,性格相当倔强,但她的缺点也和这紧紧联系着,认定一个东西,就不容易钻出来,因而也相当固执。比如,她想求“稳”,想靠稳拉拉死对手,却把她自己的一手特长丢掉了。教练关切地对她说:“光靠钓鱼球——拉,是打不死对方的,应该多突击……”她一时听不进去,老觉得拉球赢得稳当。为了这,她还和教练发生了争执。教练员向她解释了很久,她仍然不服。领导组织教练们和男队的一些队员,给她来了一次“集体会诊”,帮助她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帮助她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细心的领队还介绍她看了一篇小说《机场上的故事》。那里面有一位年轻的僚机飞行员罗永刚,和梁丽珍有几分相似。当他错把自己人的飞机当敌机,而放走了真正的敌机时,受到了飞行大队长的批评,为此感到很不痛快,闹了很久的别扭。大队长向他介绍了一条经验:“遇上感情冲动或情绪不高的时候,就赶紧想一想,是无产阶级感情还是小资产阶级感情?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自己?要是不对头,就赶紧刹车,越快越好。”梁丽珍看了这个故事,跳起来说:“这人真像我!我今后闹别扭时一定要问问自己是什么感情,是为谁!”

从此,她对自己的要求就更严格了,听取别人的批评也虚心多了。一九六四年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她对深津尚子一场没有打好。打完比赛,她心情闷极了,一个人躲在宿舍里看《毛泽东选集》。一天以后,她向领队说:“这次输球,是我不负责任……”因为她在访问日本时赢过深津尚子,这次对深津尚子的比赛中有些想赢怕输,影响了技术的发挥。领导明白她的心,仍然派她与关正子较量,她以勇不可当的气魄和精心准备的战术赢了这一场球。大家都觉得,她有一股气,非争取中国女队“翻身”不可的“气”。为了争这口气,两年来,这位年轻的女将在思想和技术上都做了艰苦的磨炼和充分的准备,在一九六四年她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战友们信赖她,一致主张派她参加团体赛,去实现“翻身”的宏愿。

这是出国前的一次战术准备会,会议讨论梁丽珍打第二十八届几个硬仗的战术准备。会议就在运动员宿舍的一个小会议室里进行。

一屋子人都静静地坐着,目光交集在梁丽珍身上。梁丽珍不慌不忙地翻开那个小笔记本说:“在团体赛中,要打几场硬仗。这几场硬仗,如果要我出场,我是有信心的。当然,林慧卿、李赫男、郑敏之她们也很合适。如果她们出场,我相信也能胜。”接着,她详尽地分析了可能遇到的各个外国队和外国选手的技术特点、精神面貌,她们可能运用的战术和可能出现的情况,针对这一切,她提出了她经过深思熟虑的战术对策。她既讲有利又讲不利,既分析自己的特长又分析自己的不足,她谈得详细,想得周到,对任何一个对手都准备了两手,以至几手。她说话的神态严峻而沉着,声音清脆而婉转,很有说服力。一位旁听这个会议的诗人夸赞道:“我静静地坐在那儿,恍如回到过去的战争年代,这个梁丽珍,仿佛已经不是一个年轻的姑娘,而是一个深谙战争规律的军事指挥员,她说的似乎也不是乒乓球比赛,而是一场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大战……”

是的,我们的小将要接班了,这就是她们准备接班的实际行动。她们深深知道,将要放在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量,不这样做充分的准备,又何足以言“接班”呢?

出征前的一天夜里,中国乒乓球队的领导同志来到她的宿舍,关心地问她:“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梁丽珍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她头一次挑这么重的担子,打这么大的仗,心情有些紧张。全国人民对女队的期望又那么高,她有点担心:“万一输在自己手上怎么办?”她懂得,只有在赛前彻底解决了思想杂念,比赛时才能高度集中,才能打胜仗。

领导同志笑了笑,显然,他对这位年轻女将的态度感到满意。他坐了下来,娓娓而谈:“在大比赛以前,紧张一点,这也是正常现象。但光紧张不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多想输了怎么办。尽了力,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胜不骄,败不馁,新中国的运动员,要赢得起,也输得起,输了一局想办法赢下一局,思想要高度集中。同时,要充分估计困难,研究和解决困难,多准备几手。我们是有希望夺取世界冠军的……”顿了一顿,他又接着说,“乒乓球虽小,但全国上下都关心我们。我们要把六亿五千万人民的这种关怀,当作前进的力量,就力大无穷。不要把它当包袱背,当包袱背就会把我们压扁……”听到这儿,梁丽珍轻松地笑了。

梁丽珍出战了。果然,在闯第一道关口的时候,她就遇到了困难。与苏联队比赛时,她先输了一局。下来以后,她冷静地想了一下,她觉得这局球是可以赢下来的,只是由于求胜心切,对几个高球没有处理好。她记取了访日比赛的教训,那次,她在第一场比赛中碰到意料之外的困难,打得不顺手,结果影响了以后几场的比赛。回国后,她在平常就注意磨炼自己,比赛认真,不因失一分丢一局影响斗志。她说:“每打一板球都要对人民负责。”

现在,她觉得对自己又是一个考验,看自己能不能表现出一个中国运动员的本色,胜不骄,败不馁!她镇静下来,准备打下一仗。

在第四局,她以二比〇战胜了苏联冠军鲁德诺娃,使中国队以三比一闯过了第一道关口。

复赛,中国女队与老对手罗马尼亚队相遇。赛前,西方人士认为,中国年轻选手是难以取胜罗马尼亚队久经沙场的老将的。

上场比赛前,梁丽珍翻开了她读过不知多少遍的有中央负责同志批语的徐寅生讲话《关于如何打乒乓球》。那里面有一句话:“一个人能够鼓起最大的劲头,莫过于受到党和人民信任的时候。”看到这里,她合上了书。是啊,祖国人民派我们出来,就是相信我们可以取胜嘛!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翻身”“翻身”叫了几年了,现在“翻身”的时候到了,要有出息,把自己平时练的技术都拿出来!她感到自己的气更壮了,斗志更旺了。当李赫男击败康斯坦丁内斯库下来后,领队拍拍她的肩膀:“像那位飞行员那样为祖国建立功勋吧!”她就满怀信心地出场了。

梁丽珍的对手是亚历山德鲁。

亚历山德鲁在第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比赛中,仅以二比三负于松崎而获亚军,以削球稳健、旋转多变著称,斗志顽强,反应灵敏,并有一定进攻能力。面对这个世界强手,梁丽珍毫不畏惧,一上去就积极主动,打得机灵,打得凶狠,以二十一比十九胜了第一局。

亚历山德鲁在失去这紧要的一局后,显得有些紧张,而梁丽珍却相反,表现出果断、泼辣,满怀信心,以中国队固有的风格,拉得重、杀得准,并不断利用各种旋转与落点变化的发球来抢攻。十比三、十九比十一,梁丽珍一路遥遥领先。亚历山德鲁很艰难地对付着这位年轻沉着的小将,然而,她始终不肯轻易失去获胜机会,还想最后挽回逆境。她展开反攻,连得二分,但丝毫没有动摇梁丽珍的战术和技术风格。梁丽珍已懂得,在领先的时候,不应该等待胜利,而要去迎接胜利,夺取胜利。她知道,以守见长的对方,弃守为攻是无可奈何的。她毫不松劲,一鼓作气打下去,以二十一比十五再胜一局。

在双打中,她与李赫男合作,又以二比〇战胜对方。

三比〇,中国女队顺利地闯过了在争夺世界冠军之前的最后一道险关。

走出赛场,战友们纷纷祝贺她们。此时,梁丽珍眼前又浮现出两年前立志“翻身”的情景,她十分激动。从梁丽珍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运动员明确为革命而打球以后,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啊!

在回国的途中,梁丽珍写了两句诗:“少年不努力,现在徒悲伤。”读者同志们,也许很难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吧!得了世界冠军,怎么还不高兴呢?是的,她是高兴的,为中国女队“翻身”而高兴,为自己的坚强集体而高兴。但,她感到,这个班还没有接好,在单项比赛中,打得不够理想,自己的思想和技术都还不够过硬。我们的领队同志见到这两句诗后,明白了这位年轻女将的心事,他感到高兴,因为梁丽珍没有陶醉在世界冠军的荣誉中,她知道自己的不足,比赛刚结束又想未来的战斗了。领队同志在这两句后面,加上了几句:“现在再努力,时间也不晚……”梁丽珍瞧了瞧,笑着点了点头。

1965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