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认识到分数并不代表能力。有的孩子之所以在考试的时候没能取得好的成绩,原因有很多,例如没有复习,试题比较难,考试的时候自己身体不舒服等等,而且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以后孩子的成绩也会不好。
“不以分数论英雄”是叶圣陶特别强调的教育思想。叶老认为,人各有“智”,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素质的唯一标准。做父母的都十分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都希望孩子取得高分。其实,考试只是作为检查孩子学习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检查老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老师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教的内容孩子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个孩子需要辅导什么地方,全面普遍性的问题是什么,这才是考试的目的。孩子由于智力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和用功的程度不一样,考试的分数有高有低,这属于正常现象,父母不必过于担忧。
当然,父母注重孩子的成绩,这是正常的。但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孩子的唯一标准,就不正常了。当然不是说成绩毫无意义。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孩子学习的情况。但是学习的好坏,与一个人的遗传、智力、体质、营养、方法、环境等有关;成绩的高低,更与一个孩子的基础、兴趣、复习、发挥等有关。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待他们的成绩,不要苛求。特别是对基础很薄弱、成绩比较差的孩子,父母不能动辄训斥。不能眼中只有分数没有“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父母要给孩子真切的关怀,而不是将孩子看作一个符号和一个分数。那么父母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单呢?
第一,盲目比较会伤害孩子。有些父母总爱拿别的孩子的高分与自己孩子的低分比,想以此激励孩子,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客观上每个孩子原有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父母应从自己孩子原有的素质水平出发,来看待取得的成绩,鼓励孩子进步。
第二,不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有的父母在考试前,就给孩子定了分数指标,多少分达标,多少分有奖励。一看孩子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一味指责,父母不恰当的批评、训斥、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过严的要求会引起孩子的焦虑、紧张甚至逆反的消极心理。父母要保护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发挥内在潜力。
第三,不要打骂成绩不好的孩子。当孩子考得不理想时,要平和地跟孩子交谈,一同找出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加强指导,促进孩子学习。不能规定每次考试必须考多少分以上,这样做,无疑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陷入被动学习的局面,不利于知识的正确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孩子成绩好,适当多给孩子精神鼓励,而不要给过多的物质刺激。奖励要适当,要有教育意义。过分的物质刺激容易引起孩子“向钱看”的不良倾向,不利孩子成长。
父母都应该明白,诱导、鼓励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指责。在要发火时不妨忍一忍,换一种方式看,也许会给孩子和自己一个惊喜。
做孩子的“军师”
一个孩子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就能够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愉悦心情,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各种其他分心的事情时能够主动克服,就能坚持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或目标。
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是强逼的,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军师”。父母即使能看到问题所在,也不能代替孩子行事。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应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努力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做好孩子的“军师”。
【情景剧场】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同时学习,两个人的效果却截然不同,这能说两个人的智商不同吗?当然不能,是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学习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父母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孩子的“军师”,做“军师”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第一,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学习动机的发展会引起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一样,都会影响学习效果。一个人如果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就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父母可以用历史上杰出伟人、名家以及先进人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去熏陶、感染孩子。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愿意从事某项工作并想竭力达到预定目标,首先应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将兴趣逐渐转化升华为志趣,才能端正其态度。学习活动也是一样,只有有了兴趣并升华为志趣,才会将“苦学”变为“乐学”,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才会从思想深处去感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使学习活动变得自觉自愿,积极主动。
第三,培养学习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培养孩子的学习意志品质,首先,交给孩子战胜挫折困难的方法。要不畏挫折,要冷静对待,充分认识困难挫折的无法避免性,把困难挫折看成是对意志磨砺的一次机会,失败孕育着成功。其次,要重视经验积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总结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再次,开展磨砺意志的活动,诸如:登山、远足、负重、对抗性较强的竞技活动、定时任务练习等。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孩子的学习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好有差,这是客观存在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成长不仅仅要看最终结果,更要重视其学习过程。应以引导为主,以激励为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亮点、进步。虽然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让孩子引起心灵的荡漾,进而感受成功的魅力。只有让孩子适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内在潜能才会逐步得到发挥,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态度是习得的,只要孩子充分认识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持续的训练和自觉培养,就一定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端正的学习态度。
【成功导读】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孩子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孩子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圣陶先生看似没有教给孩子读书为文的方法,实际上却是在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思想自己去思考,去写作。叶老作为孩子的“军师”,他不是强逼孩子学习,而是运用“不教”来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可能大多数的父母都有同样的感受,孩子高三了,要从功课上去辅导孩子的确是力不从心了。功课是帮不上忙了,但是父母能当好孩子的军师,为孩子出谋划策,这样也是给孩子的学习添了把力。
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么,父母是怎样让孩子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的台阶的呢?可以说,所有的父母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使尽全身解数。有的牵着手、搀扶着上,有抱着上的……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做法。但是结果显而易见,被父母牵着、搀扶着的孩子,将来依赖性一定很强,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被父母抱着上台阶、揽在襁褓里的孩子,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更别说大有作为了。
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困难就无力应付,时时会被挫折搞得垂头丧气、焦头烂额,能力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不易受挫,而且即使受了挫折,他们也能积极地从其他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的许多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孩子面对问题时,父母不应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而应作为“军师”,向他们提供建议,对他们的选择提供咨询,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由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这种教育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不过,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出现的不同特点也应该得到尊重。一般来说,孩子在初中以前,父母应该着重给孩子提供过程性的指导和帮助,也就是说,父母应该在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明确为他提出怎么做的意见。当孩子上初中以后,父母的指导应该从过程性指导变为结果性指导,也就是说,父母主要把孩子本身行为的将来结果告诉他,让孩子自己决定该如何去做。这个策略性的转变,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成功导读】
周学安的儿子上高三,周学安虽然是个企业的老总,但只是初中文化,根本辅导不了,但是,周学安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来当孩子学习与生活上的参谋。
第一,周学安几乎是每天晚上都要跟在校食宿的儿子通一次电话,问儿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他分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找出优点,指出不足,让儿子感到父母在关怀着他,鼓励着他;
第二,周学安看到儿子一段时间学习效果不好,就指出他学习缺乏计划性,于是,让他写学习计划,要写出一个学期的长计划,一月的中计划,一周的短计划和一天的小计划。特别是一天的时间,要科学合理分配。心里有了目标和计划,儿子成绩进步很快;
第三,为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帮助孩子制定相对固定的起居、饮食、睡眠时间表,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理节奏感与心理节奏感。这样有助于孩子在良好的心理节奏下提高复习效率。
第四,做孩子的情报处长。这几年,国家和地方各级招生部门大大加强了招生宣传工作,招生政策的宣传和招生信息的交流大有改善。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例如,教育部和各地招生办公室编印的一些资料,包括政策汇编、高校及专业介绍、近年本省录取情况等等。备考期间,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花大量精力去搜集招生信息不大可能,这就需要学生父母主动帮助孩子获取有关信息,以节省孩子的复习时间,少分散精力。
周学安就是儿子的高参,做父母的人生阅历比孩子要多许多,父母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在孩子心里,父母要像山一样稳、一样牢靠。很多学生考前紧张,有顾虑有担心,这都是正常的。而在这时学生紧张,父母也跟着紧张,表现在紧张的话语中,表现在一系列无言的行动上,会让孩子背上巨大的心理包袱。
考试前父母应与孩子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对考前孩子的引导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父母尤其不能在孩子刚刚考完一科的时候,大谈考试内容,越谈发现问题越多,会影响孩子情绪,乃至影响到下面的考试。如果走出考场的孩子本身不想谈考试的情况,父母也不要追着问。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孩子埋头于书海中,看不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搞不清自己的定位。因此,父母在这时应该做个明白人,当好孩子的军师和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