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不可以对他人品头论足的,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不耻下问的典型。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从古至今,只有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的人才能成就伟业。虚心是一种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和结果。所以,要让孩子学习成绩有所起色,必须要先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让孩子从小明白为了什么读书,读书不是为了赢得父母的表扬、不是炫耀自己的资本、更不是为了将来能挣大钱。
在这里应该提醒一些父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父母在人前争面子的筹码,不要因为孩子学习不如人,就对其拳脚加身,或强制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样做不仅违背了孩子心理发展规律,还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不是他们自己。
以孩子成长为中心,尊重其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孩子探索知识,孩子在学习中乐趣横生、笑声连连,因而学习成绩就会大有长进。孩子学习态度的走向将动态发展,一直延续到他步入社会,其中影响因素众多,家庭的影响始终是重要因素。爱孩子的父母,完全可以掌控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让孩子学习首先要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教孩子懂得知识的价值,而不是把眼盯在孩子考试的分数上。
教孩子懂得知识的价值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孩子知道究竟为什么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以健康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形成诚实、谦虚、宽宏、豁达等健全的人格。但是,因为年龄关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也缺乏长远的眼光。这时,就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知识的价值呢?
【情景再现】
一天,欢欢突然问父亲,“爸爸,为什么要叫我写字,为什么要读书呢?”欢欢的父亲听了,当时愣了一下,为什么要读书就像问为什么要吃饭一样,道理再明白不过了。可是小孩却不一样。他就喜欢问个为什么。欢欢的父亲该怎么对欢欢讲呢?如果跟他讲周恩来总理在童年时代说过:“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他肯定听不懂,认为这是空话。
“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研究生学历也面临失业!但欢欢现在知道工作的含义吗?“书读得好,可以考上好的大学。”欢欢小学还没上,更不会理解大学的意义。
所以,欢欢的父母探讨了一下,这样回答了欢欢。“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掌握一定技能。比如说你喜欢变形金刚,想自己做一个,你不读书怎么能知道他的原理,不知道原理你就不知道怎么做;再比如学唱歌,你读了书,就能识谱看歌词,你就可以自己唱。还有,你不是喜欢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动画片吗,如果不写字、不认字,长大了,怎么能看得懂?平时爸爸在家里修电脑修电器,你不是好崇拜爸爸吗?想长大了和爸爸一样,但爸爸是读了很多书的,你不写字认字,能和爸爸一样吗?”
教育小孩,大道理讲得再多,也是没用的,因为孩子根本听不懂。所以,欢欢的父亲尝试用欢欢身边经常接触的事情来教育他,学习是为了长知识、长本领,相信这样更容易让欢欢理解,让欢欢对学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如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资本,是无价之宝,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是金牌工人许振超的名言。这句名言在许多人身上都得到印证,因为对知识的苛求与追求,许多人闯过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的难关,最终实现了人生精彩的飞越,知识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成功导读】
知识究竟值多少钱?这是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发生在美国福特公司的一个小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一次,福特公司里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工程师会诊了3个月没有结果只得请求德国专家施坦敏次,这位专家及时挽救了电机,而有人却嫉妒地说,施坦敏次向公司要1万美元是勒索。这一万美元是不是勒索呢?施坦敏次写在付款单上的说明就是最好的回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9999美元,多么巧妙的回答,多么有力的回击,画一条线是每个人都会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哪画。这才显出了知识的价值。
让孩子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是要把握技巧的,若一味告诉他知识是如何的重要,在孩子脑子里是无法形成概念的,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伟人的故事,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告诉他知识可以帮助他克服困难等比较直观的方法帮助孩子认识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孩子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知识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只有着眼于社会需求,运用个人能力解决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才能使知识的力量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教育中还要对孩子灌输一种积极的思想,有了知识要为社会服务,报效祖国,为祖国作贡献。
不以分数论英雄
在应试教育的残酷现实条件下,分数成了孩子的命根,分数决定孩子能不能上重点高中,能不能上重点大学。孩子在分数高于一切的教育背景下挑灯夜读、放弃一切娱乐的时间,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本以为等到毕业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走进了社会才知道,社会需要的不只是高学历,更需要有能力的人才。那么,这种只有分数没有能力的孩子又能做什么呢?
国外的一些教育体制并无高考一关,高中毕业后可申请学校或工作,大学的入学审核委员或求职处的雇主都希望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除了学业之外,在领导、运动或课外活动上也有所表现。此外,志愿性的社区服务工作,或暑期及课外打工的经验,也都在录取与否的考虑范围内。由此可见,学业成绩并非至上,成绩分数之外,确实还有许多宝贵的事情值得孩子们努力去追求和学习。所以父母应该冷静看待孩子的成绩单,不以分数论英雄。
【情景再现】
有位年轻的母亲向笔者谈了她自己的感受,这对于其他的母亲是会有启发的。
她说:“我希望儿子将分数看淡些,他太在意别人对他的期望了,分数带给他的压力阻碍了他个人的成长。孩子的成绩不错,但成绩好坏并不能显示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实际上,这后二者才弥足珍贵。”
“我试着和孩子讨论课外的游戏及活动,这些活动不具任何分数竞争的色彩。如果我和孩子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我愿意带孩子多做一些户外的散步,收集一些花草,询问一些科学性的问题,并让他以不同于学校的创造性思考方式学习各种事物。”
这位母亲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不把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并引导、鼓励孩子学习科学性知识的做法很好。其实,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成绩单绝非万能,他代表老师的一些意见,这些意见仅仅反映孩子的部分情况,包括学业或在校的行为表现。成绩单或许能反映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却无法预测孩子未来的成就。有些孩子得天独厚,可以驾轻就熟地适应学校生活并获得优秀的成绩,有些孩子则需经过一番奋斗和挣扎。但是,好的成绩未必能造就优秀的孩子。从长远来看,具有独立性格、幽默特质及艺术或其他特异天分的孩子,有时反而可以拥有美满的人生。
家庭教育应该不同于学校教育,“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因为分数表明孩子学习成绩,决定了在班内的名次,校内的名次,升学时决定着孩子命运,不要说一分之差,就是半分之差,也将改变孩子的命运。因此,分数真可谓是“孩子的命根”。即使如此,孩子是否心甘情愿地为分数而“奋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分数”的意义并不是被所有的孩子认可,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他们对“分数”的概念还上升不到如此的高度,其次,为数众多的孩子(包括高分孩子)对“分数”极其厌烦,“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孩子的命根”的调侃就是他们愤考疾分的最好的见证。因此,把“分数”当成命根是别人的强加,是孩子们的无奈!孩子们并没有把“分数”当成自己的命根!否则的话,为什么孩子总是想法设法地“挤时间”去玩呢?
其实真正把“分数”当成命根的是父母们。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分数”的作用。以往的经历告诉他们,分数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他们或许是分数的受益者,因为考了个好分数,他们升了学,就了业,挣了钱,即使退了休,也可领取退休金;或许他们是分数的受害者,因为没有考个好分数,他们没有上大学,因此不得不自己满世界找工作,他们不得不下大力气,挣辛苦钱。社会的现实告诉他们,孩子只要“分数”高,上学就可不花钱,就可少花钱,就可获得奖学金,而且孩子能够上重点;而要是考试分数低,不但重点上不了,就连普通学校也要交钱,分数越低,交钱越多。
【成功导读】
这是一位妈妈对待孩子分数的态度。
第一次,小学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考了10分。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老师说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的都早。
第二次,初中开父母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考结束后,儿子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了。他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故事中的教子方法告诉父母们,不要把对待孩子的态度简单地用成绩好坏来衡量,一旦孩子成绩稍差,就大动肝火,轻者动口,重者动手,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成绩差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励。父母适时地帮助孩子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教训,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孩子重建信心,振作精神。
生活中父母会发现,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成绩差。成绩差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压力,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父母责骂自己,这会使他们越来越讨厌学习,并且产生不安感。对于这种情况,父母来“硬”的是没有用的,越骂反而会越糟糕。只有使用诱导法,宽慰和鼓励孩子,才能带孩子走出低谷,让他们忘记学习的压力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