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孩子赚钱观念。教会孩子挣钱、认识到钱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对孩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教育,让孩子从小认识到,钱只有通过正当手段去获取,才是光荣的,不择手段地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可耻的,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让孩子帮家中做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并给一定的报酬是为了培养理财观念,而不是要孩子树立金钱至上的观念,父母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二,养成孩子储蓄观念。父母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例如,有的孩子喜欢吃冰棒,如果买一根要花一元的话,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你0.5元,等到明天再给你0.5元时,你才能买来吃。”这就是对孩子储蓄观念的启发。又如,在一些节日,父母或亲朋好友也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或者让孩子得到一些劳动报酬。父母则要帮孩子找到附近的银行开一个存款账户,并教孩子知道如何利滚利。
第三,教孩子使用积蓄。父母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有些消费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去支付。例如,孩子想买乒乓球拍、自行车或去旅游,指导孩子用全部或一部分储蓄。这样,孩子就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愉快和兴奋,也培养孩子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
第四,让孩子学会精打细算。尽管现在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但也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父母应该协助孩子拟定一个消费计划并严格执行。例如,当孩子借了别人的钱时,父母一定要催促孩子及时还钱给他人,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让“富裕病”远离孩子
“富裕病”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源于美国,他由两个单词“富裕”和“流感”合成,指那些由于父母供给太多,造成孩子过度沉溺于物质、生活缺乏目标等状态。富裕家庭的孩子是在“漏斗型”的资源灌注下成长的——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有人说,“富裕病”对中国人的考验将比SARS更为严峻。
【情景剧场】
在某开发区一家大酒店里,8个年轻人正在吃饭谈笑。如果不说,很难看得出他们都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2岁。黄天是8人中最大的,今年18岁。他的父亲在澳大利亚工作,母亲去年也去了,现在他和爷爷一起住,他说等初中毕业后他就可以去国外继续念书。其余7个男孩子家庭都和他差不多,他们8个是在某英语学校学习认识的,大家都是为了补习英语然后准备中学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年龄相仿又谈得来的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大家经常结伴出来玩。丽丽是8人中唯一的女孩,今年才15岁,正在读初二,她去年在一个选秀活动中获了奖。丽丽经常化妆,很小就会“应酬”,她正一手夹着一根香烟一手托着一杯红酒。平时,丽丽很懂得用高档服装和香水来提升自己的“女人味”。
而现实中,像上面案例中的孩子越来越多。观察身边的孩子,不少孩子都有强烈的购物欲望,到了超市就像进了自己家,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父母不让买,就又哭又闹,可是得到了却不珍惜,玩腻了就随便乱丢。还有的孩子对钱的来源没有概念,以为父母的钱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曾有人对现代大城市的孩子生活消费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让很多大人吃惊:独自住一间面积足有100平方米房子的不足为奇;每月伙食800元也属正常;服装平均每月200元,教育费用平均每月200元都算小意思;零花钱及娱乐费一个月算100元,加起来,一个孩子一个月至少要花去1300元。这还是一个普通家庭孩子的消费。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孩子的花费就更高了,因为孩子可能要读“名校”、穿“名衣”,用名牌玩具……孩子虽然没挣一分钱,却是花钱最多的人。
许多家庭里,最有钱的是孩子。很多富裕的成年人经过自己的奋斗和拼搏才有今天的成就和身家,财富来之不易。但他们的孩子,由于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不知柴米贵,根本不把钱当回事,高消费、攀比之风接踵而来,这种“富裕病”的确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注意。
【成功导读】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尔玛集团的华盛顿家族,已逝的董事长山姆·华顿,奉行的财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劳动让人有价值”。老华顿从来不给孩子们零花钱,他的四个孩子很小就开始打工,在商店里擦地板,帮忙修补仓库的房顶,晚上帮助装卸简单的货物,老华顿则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
现任沃尔玛集团的掌门人罗布森·华顿说:这些儿时的锻炼,让我喜欢自力更生的感觉!正确的理财教育,是对抗孩子富裕病毒蔓延的良方。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提出现代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具有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这些能力背后最重要的是思维。所以说,父母要让孩子懂得“钱”很重要,钱能“美化”生活,但千万别让孩子以为生活里最重要的就是钱,别让孩子错误地以为炒股票比学习、工作都更重要!因为金钱只是一种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人们生活的最终目标。
有人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孩子中,有20%的人放弃工作;大多数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一事无成,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据了解,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第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
另据研究,美国的破产族当中,超过70%都来自于中产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们的人生因为负债而一塌糊涂。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因为他们太穷,相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金钱的供给非常充裕,甚至是太过充裕了。他们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甚至失去了奋斗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对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中国而言,如何恰当地给孩子金钱、资源,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心理专家认为,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比物质匮乏时更为失落。
【情景剧场】
上海某私立中学两位高中学生曾以“认识黑社会”等语言相吓唬,先后轻而易举地从家境富裕的同学小明处索要现金15万元。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对那两位高中生分别处以管制8个月和管制2年的刑罚。
这起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从“学生大款”小明那里索要巨额钱款实在太过容易。为什么在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眼里,一百元钱都很多,而在小明那样的富家子弟眼中,几万块都不算什么呢?因为他们得来的太容易。他们对金钱的认识非常模糊。正因如此,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让他们明白要用诚实劳动获得物质财富的道理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在这一点上,富裕家庭往往要比一般家庭面临更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孩子远离富裕病呢,父母该让孩子明白。
第一,资源有限,欲望无限。让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学习去判断“想要”和“需要”的不同,让孩子明白想要并不等于需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第二,要先存钱,然后消费。带孩子上银行或在柜员机取钱时,父母即可随机教育孩子,能在银行或柜员机取钱,是因为父母辛苦赚钱先存放在那里,需要用时才取出,让孩子明白钱不是不劳而获或源源不绝的;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简单的概念,从小教育孩子“有存才有得”的理财观,让孩子明白花钱背后必需付出劳动,进而建立“有辛劳的付出才能快乐地享受”的重要价值观,让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第三,管理金钱,不是占有。在教孩子要如何使用金钱时,父母要教给孩子“管理”而非“拥有”的概念,这方面可以借着零用钱来教育孩子,父母必须先计划好,按着实际状况衡量如何给,给多少,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要先和孩子订好游戏规则,不随便打破规定,同时教孩子记账与管理零用钱。除了把钱用在自己身上,更可引导孩子建立“分享”的理财观,平日可以和孩子一同关注社会重要的话题,既可随机教育,让孩子明白社会上仍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其他孩子,同时,引导孩子把零用钱的使用用途中增加一项专门用在别人身上的“爱的分享”。
让“富裕病”远离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明白金钱和物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们靠辛勤劳动换来的,让孩子体验劳动获得金钱的辛苦;金钱能让人拥有物质条件,但不能代替所有的精神品格,幸福用金钱是买不到的;让孩子学会合理支配金钱,让金钱在孩子的生活中处于合适的位置,这是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