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旅途中乘坐长途高铁,我都会选择随身带一本书,偶尔翻开看上数页,偶尔一边远眺风景一边思考伴随着阅读而来的想法。这种时光大多都是一个人的独自消遣,记忆里好像只有一次例外。当时身边坐着一个年轻人,看样子应该是公务出差的那种,坐了半个多小时,见我一直在看书,便好奇地问我在看什么。
我合上书翻到封面那页,告诉他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他若有所思地想了下,然后问我,“哥们你是学经济的啊?”
我回答:“不是,我是个工程师。”
他愣了一下说:“哟,同行啊,怎么还有兴趣看这个?”
我实话实说:“一来觉得自己一直缺乏比较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二来觉得这本书写得确实好,看了一章就入迷了。”
那位工程师有点儿不解,在接下来的交谈中,他一直在追问我几乎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还要去学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东西。在他看来,出差路上打发无聊的方式有很多,翻翻手机,打打游戏,或者看个电影什么的,何苦还要看理论性这么强的书呢?
一时间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我很想直接告诉他,就是觉得看书很有趣,在不做本职工作的空闲时间里,能学到其他领域很专业的知识,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消遣,但是又觉得他不一定能理解我的切身感受。
于是想了一会儿,我说:“大概是习惯了吧,能从中找到乐趣。”实际情况的确如此,想想自己真的习惯于一种保持学习的状态,这种自发性的知识汲取,会既令我觉得充实,又能激发出我更多的兴趣。
我知道,对于学习很多人可能都很厌恶,甚至恐惧,我自己曾经也是这样。
念大学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忽然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特别是那时我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实习,一方面觉得实习中所接触到的工作和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之间,关联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另一方面,有不少实习公司的前辈都一直在给我灌输这样的理念: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在真正的工作中只能够运用到很小的一部分。
这让我之前的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加上那段时间感情也不顺利,情绪有些不佳,因此忽然觉得学习似乎也没什么用,就是应付个考试,真正的工作中谁会需要用那些知识呢?甚至觉得中学时代学的东西,也全都是为了对付高考用的……这样的思想一旦产生,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厌学,甚至惧怕上课的情绪。
可是直到我真正参加工作,才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比如某次出差,在工作现场遇到了困难,自己想尽了一切方法也无法解决,后来只好电话求助前辈同事,在他的耐心帮助下,才终于搞明白了问题所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我一寻思,这个问题好像大学某个专业课上也讲过,然后找到那本教材,发现真的有非常相似的内容。
在这里我倒不是要讨论具体工作实践和课堂教学的关联,而是想说,自己觉得没用的知识,其实并不知道某天就能派上用场。或者说,某些从来不知道具体用处的知识,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进入了自己的知识架构、知识体系,甚至在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挥着作用。
再说那个我打电话求助的前辈同事,其实我一直都很佩服他,因为后来我发现他属于那种终身学习,并以此为乐的人。而且我发现,他不但专业领域技术精通,在其他很多意想不到的方面,也所知甚多。
这大概就是他总是心态很好,遇到什么问题都不会过于慌张的原因吧,有深厚的知识体系建构,胸有成竹,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比毫无准备的人强得多。
从他那里我还发现了一个道理,就是当知识体系建立得根基稳固,枝繁叶茂之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哪怕是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毕竟,很多事物的运转规律都是相似的,一通百通的事情并不少见。
反过来,不断增多的知识也会互相影响,强化知识体系本身。比如我有一个作家朋友,曾经是标准的文科生,学生时代偏科偏得非常严重,但是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他发现如果没有一些理科知识的积累,写出来的很多东西都无法令人信服,而且很多常识性的东西也会出错。
于是这位朋友就买了本高等数学,到自家附近的大学里去旁听高数,听了一学期之后,用他的原话说就是:自从了解了微积分的思想,学到了一些理科的原理性知识之后,好像整个世界观都不同了,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一学数学。
但是这样的学习模式,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不理解,特别是一些已经步入中年,或者成了家有了孩子的人士。他们的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每天要早出晚归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说不定还要搞搞子女教育,老人家那边也要经常走动走动,哪有什么精力再学习呢?
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毕竟如今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可能好不容易有点儿空闲时间,能打打游戏,玩玩麻将消遣下就不错了,看书学习?不啻于“何不食肉糜”式的奢侈,看半页就睡着都有可能。
于是我们更常见的一幕幕,往往是这样的:上班想着能混一下就好了,满足最低的任务要求,不被领导批评就行,能怎么省力就怎么省力。下班之后,全身心都渴望放松,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放在游戏、打牌、综艺和追剧上,想着休息没多久又是忙碌的一天,就觉得得过且过便好。到了周末,除了睡懒觉之外,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喝酒吃饭朋友聚会……
但是,我并不觉得所有人都真的如他们自己感觉中,或者自我描述中那么繁忙。在我看来,很多人其实只是用自己生活太忙、太累为借口,掩盖自己不思进取的事实。的确,工作了十年左右的中年群体,家庭、事业都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称之为瓶颈期也好,说是舒适稳定期也好,这个阶段其实很特别。
在这个阶段中,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特点:你可能不能再从学习当中立刻获得明显的自我提升了。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学习什么只是修修补补,不会让你有那种年轻时期学习充电,瞬间能量满满的感觉。并且在这个阶段,学习所带来的提升,很可能并不如一些通过其他方式带来的提升那么明显:比如社交人际网络的构建——通过喝酒吃饭这些应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的价值,会显得比自己学一些东西有效得多。
再者,到了这个阶段,除了精力不济之外,学习能力的下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其实也是由生理原因导致的,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的活跃性全部都下降了,再有像以前那样学习的劲头,也很难了。
但是,这就意味着,学习没有意义了吗?绝对不是。
请你相信,就好比那句老话“开卷有益”一样,任何微小的学习,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哪怕你只是利用些许的碎片时间学习,看一些你自己都怀疑究竟是否有用的知识,都比把这些时间全部浪费要好。注意,我说的是“全部浪费”,适当的消遣和娱乐当然无可厚非。
我有一个朋友在银行工作,按照常理,他的职位基本和IT技能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这位朋友却觉得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补充一些IT范畴的技能,可能就落伍了。就是这种原始又朴实的想法,支撑着他一直在学习关于编程以及大数据的知识,还会经常找一些行家请教。
后来,他的公司需要提拔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其中有一个要求就是掌握一定的IT技能,因为需要管理一个智能投顾的新上马项目,经过层层选拔,这个朋友成了最后的那个获胜者。当他兴奋地告诉这个好消息时,我并不觉得吃惊,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像他那样一直在做着准备,成功了也不稀奇。
当然了,这个励志的故事也给了我很大刺激。因为到了某个阶段,并不是简单地拉拉人脉网络,走走关系,靠点儿门路和裙带关系就可以的,它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真正具备那个能力。而且在我看来,这样的情况在未来只会变得越来越多,甚至你有关系的同时,自己也要有那个本事才行,所以,学习从来都不会没有用。
更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习惯,就相当于让你一直保持一股向上的劲头,让你不会懈怠,不会觉得浑浑噩噩,不会产生“就这样吧,我这辈子就这么混着了”的负能量。保持学习的习惯,会让你每天都很充实,不会觉得空虚,更关键的是,它本身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
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东西,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