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1401500000016

第16章 趣说衣饰——暖体肤,美容颜(2)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10年在日本大阪结识了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第二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做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缝制出了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虽然在当时,其工艺比不上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技艺,令“红帮裁缝”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之林的先行者。

“和服”与日本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因为日本人口中90%以上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无须量体裁衣。”这就是和服的雏形。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唐太宗热情地接见了他们,并赠予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鲜亮丽,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带有唐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起初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受重伤。后来,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他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日本人。

和服文化介绍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千百年来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到今天,逢年过节或在婚礼、葬礼、毕业典礼及庆祝会等隆重场合上,和服仍是日本人的首选服饰。

另外,日本艺妓、高级宾馆的服务人员也以和服为职业装,花道、茶道等文化活动以及民间舞蹈和传统艺术表演中也离不开和服。

“拉链”的发明

1893年,一个叫贾德森的美国工程师,研制了一个“滑动锁紧装置”,并获得了专利,这是拉链最初的雏形。这个装置的出现,曾对在高筒靴上使用的纽扣造成了影响。但这一发明并没有很快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这种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容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松开,使人难堪。

1913年,瑞典人桑德巴克改进了这种粗糙的锁紧装置,使其变成一种可靠的商品。他采用的办法是把金属锁齿附在一个灵活的轴上。这种拉链的工作原理是: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挨着而相对的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

拉链最先用于军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队首次订购了大批的拉链给士兵做服装。但拉链在民间的推广则比较晚,直到1930年才被妇女们接受,用来代替服装的纽扣。

1926年,一位叫弗朗科的小说家,在推广拉链样品的一次工商界的午餐会上说:“一拉,它就开了!再一拉,它就关了!”拉链由此得名。

如今,拉链的品种不断增多,其应用也不仅限于日用品,已进入科研、医疗、军事等诸多领域,被人们誉为20世纪科技界的十大发明之一。

拉链的推广

有一年,一家公司把拉链用在胶鞋上,使拉链获得迅速发展。后来瑞典人桑德巴克移居加拿大并成了安大略闪光纽扣公司的老板。这时,拉链面向世界销售了。在此之后,拉链进行了新的商业攻势:加拿大商人哈瑞·霍顿出资,让女裁缝埃尔萨·复帕克利在她做的衣服上使用拉链,这时男子在裤子的开裆处仍用纽扣,顽固地不用拉链。碰巧有一天,霍顿看到一张威尔斯亲王的照片,突然有了好主意,遂在报纸上发布一条绝妙的消息:“王子选择拉链了!”于是问题也迎刃而解。

“领带”原来是披肩

据记载,公元1660年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服役的克罗特亚雇佣军普遍使用一种红布披肩。这种披肩是今天领带的雏形,其肩幅很宽,有纱织花边,系扎时在胸前打结。最初人们称它为“克罗瓦达”(crovata),后来又叫它“克尔巴达”(corbata)。

当时法国军官看后争相仿效。巴黎街头追求时髦的贵族和公子们也纷纷系起围巾来。一次,一位大臣上朝时,也按流行方式在颈上围了一条白围巾,并在前面打了一个漂亮的结。国王路易十四见了这种新奇饰物,大为赏识。于是宣布以领巾作为高贵的标记,下令凡尔赛的上流人士都这样打扮。领带的前身——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1692年,在比利时斯腾哥尔克的城郊,英军偷袭了法国兵营。慌乱之中,法军军官无暇按照礼节系扎领巾,只是顺手往脖子上一绕。结果,法军击溃了英军。于是贵族时装中又增加了斯腾哥尔克式领带。

进入18世纪50年代,这时“浪漫”式领带出现了:这是一种方形白洋纱,它先对角折,然后再折几下在胸前打结。领带的系法十分讲究,被誉为真正的艺术。1795~1799年在法国兴起了新的领带浪潮。人们系起白色和黑色的领带,甚至在盥洗时也系着马德拉斯布领带。领结比以前系得更紧了。

19世纪的领带高高地遮掩了脖子。后来出现了“硬胸”式领带,是用大头针别着的。它由各种料子制成,如绸缎、天鹅绒等。五颜六色的领带都时兴起来了。到19世纪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结花结领带。第二帝国时代(1852~1870年)素有领带的发明时代之称。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领带夹子,30年代出现了编结领带,但最主要的变化是领带的大众化,它已成为各种年龄、各行各业的男子服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领带图案有含义

1.斜纹代表勇敢。

2.方格代表热情。

3.碎花代表体贴。

4.垂直线代表安逸。

5.横线显得平稳。

6.波纹线代表活泼、跳跃。

7.圆形代表饱满成熟。

“耳环”保平安

耳环又称“耳坠”,是人们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可用金、银、翡翠、珍珠、玛瑙等多种材料制成或镶嵌而成。

佩戴耳环的由来,考证较为困难。有的说耳环的起源是护身符,现在在俄罗斯农村仍有给即将赴前线的士兵戴耳环的习俗,为的是让他们躲过枪弹;在北欧,海盗戴长长的厚重耳环是希望能借此躲避惊涛骇浪,并且每次穿越赤道都要换一副新的耳环,这个风俗现在仍在北欧国家的海员中保留着。

关于耳环的由来,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位俊俏的姑娘不幸害了眼病,不久双目失明了。一天,有位名医路过,见美貌的姑娘受着失明之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在征得姑娘的同意后,他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正中各刺了一针,说来也怪,这神奇的银针竟治好了眼病,使姑娘重见了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记名医之恩。姑娘戴上银耳环后,更显得妩媚动人,她逢人便称颂这位名医。穿耳戴环能明目的说法相继传开以后,许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这位名医用的是我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耳针治疗”法,即用小毫针、皮内针或其他方法刺耳穴治病。现代医学证实:耳垂正中有穴位,刺激它对保护视力和防治麦粒肿、急性结膜炎、老年白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等各种眼病,特别是对近视眼有良好的疗效。这些医学上的好处,恐怕不是今天戴耳环的女孩子们所能想到的吧!

根据脸型选耳环

1.圆形脸:宜选戴长方形、“之”字形、叶片、泪形等吊坠耳环,以造成一种修长感,要避免佩戴圆形耳环。

2.三角形脸:宜戴上窄下宽的悬吊式耳环,这样可以使上颏显得更丰满一些,圆形耳环也很适合。

3.心形脸:宜选配三角形、大圆形等夸张款式的耳环。

4.方形脸:宜佩戴卷曲线条或任何圆形的耳环,以缓冲脸形的棱角,佩戴垂挂耳环也很合适。

“项链”与抱婚

项链作为一种饰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佩戴项链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随处可见。它与衣服相互辉映,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最早出现的项链并不是只用于装饰。远古时期的人将自己猎捕的猛兽的牙齿或骨头用皮绳穿起来挂在脖子上,用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项链作为配饰源于远古“抢婚”习俗的演化。随着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人类生存逐渐以狩猎和种植为主,男子在经济上已处于支配地位,女子从氏族核心地位退下来,成为男子的附庸。在氏族或部落战争中,男子往往把对方部落的女子当成战利品掳来,作为自己的妻子。为防止她们逃走,男子常用一根链子或绳子捆住她们的脖子和手。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一些地方的习俗,即在男女正式成婚时,以“抢”的方式把女方接到男方处,同时以金属饰物套在女子脖子上或手上,以示束缚。

如今抢婚早已不复存在,但为了防止女人逃跑的链子却演变成了用金、银、珠宝制成的装饰品,成为今天的项链(项圈)和手镯(手链)。今天,男子向他的未婚妻赠送项链和手链时,是为了拴住她的心,使之对己永远忠诚,十分文明、高雅。

佩戴项链方法

项链大致可分为金属项链和珠宝项链两大系列。佩戴项链应和自己的年龄及体型协调。如脖子细长的女士佩戴仿丝链,更显玲珑娇美;马鞭链粗实成熟,适合年龄较大的妇女佩戴。佩戴项链也应和服装相呼应。身着柔软、飘逸的丝绸衣衫裙时,宜佩戴精致、细巧的项链,显得妩媚动人;穿单色或素色服装时,宜佩戴色泽鲜明的项链。

“戒指”的由来

人们自古以来就有戴戒指的习惯,戒指在古代也叫做环或指环。最早的指环是在古埃及的坟墓中发现的,上面用象形文字刻上指环主人的姓名与头衔。古希腊人更喜欢把指环作为装饰品,而在罗马,它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在罗马共和国最初的几百年间,只有身居高位的人才可戴金指环;公元前3世纪逐渐扩大到骑士阶层。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时期,除奴隶之外的人们都可以戴金指环。罗马天主教会授予教皇的指环通常形体较大,可做文件印章。在我国,戒指即为指环,汉代时已有记载。宫中后妃御幸,则赐银指环,使其数环以计月,故指环又有计月之称。据《五经要义》记载:“古者后君妾进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不仅如此,还规定进者右手戴戒指,已孕而退者戴于左手。可见古代戴戒指是宫中的特殊礼仪,因此,有人认为戒指本为“戒止”。它是后宫男女之事的某种标记。

而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戒指的用处则和以后民间习俗较一致。《晋书·西戎传》指出,大宛(古国名)的风俗,凡娶妇先以金的同心指环为聘。只是这订婚戒指为女方所戴。

到了清代,王应奎著《柳南随笔》云:“相传古者妇人,月经与娠则戴(戒指),否则去之。”他认为现今妇女常戴在手上,失去了原来“戒止”之意。

关于戒指的由来,还有一则民间传说:有个皇帝,把一个平民女子选进了宫,当晚就传旨要她伴驾。这女子不愿为妃,又不敢抗拒,只得暗自流泪。幸亏有个宫女献计,给这女子左手指上戴了一只白玉环。皇帝驾到,一看忙问:“戴这何用?”这女子边揩泪边奏道:“这是戒旨。因为奴家今日见红,用它作为标记。请皇上戒旨,戒旨!”皇帝听说“戒旨”,只好扫兴地走了。后来,为逃避皇帝挑选美女进宫为妃,家家户户在姑娘成人,特别是出嫁时都给戴戒指。这样,戴戒指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戴戒指的含义

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能体现与性格有关的心理含义。喜戴在食指者,性格较偏激、倔强。喜戴在右中指者,崇尚中庸的人生观念。喜戴在左中指者,有责任感、重视家庭。喜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喜戴在无名指者,无野心、随和、不计较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