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1401500000039

第39章 趣说演绎——词语也会七十二变(1)

“牺牲”原来是祭祀用的牲口

“牺牲”现指为了正义或者其他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是一种无私的行为,而在古代,“牺牲”却是指宗教祭祀仪式上所宰杀的牲畜。

牺牲都从牛字旁,因为牛在古代是贵重的牲畜。“牺”是指宗庙祭祀时毛色纯正的家畜,它是祭牲之专名。《礼记·曲礼下》:“诸侯以肥牛,天子以牺牛。”这是说,古代礼制,祭祀诸侯用肥壮的牛,天子则要用纯色的牛。“牲”指供祭祀的家畜。孙诒让《正义》:“祭牲必毛纯体完。”“体完”“全体”都是指整只的牛、羊、猪。这里的“牲”便是指用于祭祀的整只的家畜。对于祭祀祖先的飨宴,不仅要毛色纯(牺),而且要整只的(牲)。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不忘根本,对于祖先非常重视,祭祖是隆重而讲究的。

牲畜,指人饲养的动物,如“家畜”“农畜”,含义较广泛。古时有所谓“三牲六畜”,“三牲”指猪、牛、羊,而“六畜”则包括鸡、犬、猪、牛、马、羊。古时常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形容农之丰年。据郑玄注:“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这便是说,刚开始饲养的牲口叫“畜”,养壮大而可宰的叫做“牲”。

由此可见,“牺牲”的现代词义是根据古代宰杀牛羊猪以供作祭祀这一事而引申出来的。对于被杀的牲畜来说,是为了人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生命的,于是凡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生命便是作出了牺牲,牲畜如此,人亦如此。

日夕牛羊归

隋朝的侯白,爱开玩笑,他与杨素、牛宏同朝为臣。有一天退朝归来,侯白说:“日已夕了。”牛宏道:“刚下早朝,如何便到日夕?”侯白说:“你没听有诗句说‘日夕牛羊归’吗?你二人一牛一羊同时而归,岂非日夕?”三人哈哈大笑。

古代“大夫”是大官

现在,人们很自然地把医生称为“大夫”,而在以前,“大夫”是指朝廷的高官。那么,朝廷的高官是怎样成为医生的呢?

“大夫”是个官职,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大夫”之称,而且按照职位高低不同,还分上、中、下大夫。屈原就曾以“三闾大夫”的官位主持楚国的朝政。唐代以后的“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等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臣。

医生在古代地位极低,是排在九流十家之外的不能入流的低贱职业。医生在那时当然不能与官位高的大夫相提并论。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吏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致使官衔泛滥。当时,人们习惯以官名相称,读书人称“相公”,卖茶人称“茶博士”,有钱人称“员外”,医生被称为“医大夫”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真正称医生为“大夫”是从宋代开始的。

在宋代,随着医学制度和医学管理的发展,医学的地位越来越高,医生也越来越受尊重。宋代设有医官,官阶分“大夫、郎、医效、衹侯”几个等级。这样,称医生为“大夫”就成了正式的称呼,并一直沿用了下来。到了现代,帝国官员“大夫”不复存在,医生便独占了“大夫”这个名称。

“郎中”一词的由来

郎中是医生的别称。何以称医生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侍从,随时建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为各部要职。称中医师为郎中是从宋朝以后民间开始的。当时,有位官至郎中的人,名叫陈亚,曾以中药名写诗百首,时人誉为“药诗”,以后便有学者以读陈亚的“药诗”为乐事,郎中也渐渐成为中医师的名称。

“流氓”本来不指坏人

一提到“流氓”这个词,我们很容易就产生厌恶、反感的心理。按现代汉语的解释,“流氓”从广义上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从狭义上指侮辱女性的人。然而,从词源上来看,“流氓”最早并不是指坏人。

流氓的本义是指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在古代并不含贬义。流,是像水一样流动,无立足之处的意思。氓,古代指的是“民”;民,按郭沫若解释,甲骨文是画的一只锥子刺瞎一只眼的形状。上古各社会集团互相征战,抓的战俘都是奴隶,为了不让他们跑掉,不但带上木枷,还刺瞎一只眼睛。“民”因此就指那些失去自由的劳动者了,所谓“以锥刺目者为民”。后来,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自耕农和小生产者也可以称为“民”,这是因为他们与过去的奴隶一样从事劳动的缘故。这一来,“民”可指固定的耕作者了,过去它所指的逃亡农奴的本义则用“氓”来表示,字形加个“亡”,是因为这些人离国离家,流亡在外。“亡”不是死,而是“逃走”的意思。

既然“氓”是抛家离国、四处迁徙的人,那么“流氓”也是四处漂流、无家可归的人。在统治者眼里,这种贱民是无所顾忌的,他们没有职业,没有家庭拖累,为了活命,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他们没有妻子,因而爱说粗话,下流地侮辱妇女。

就这样词义发生了变化,“流氓”便成了对坏人的鄙称,产生了贬义,含有“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意思了。不但有这种行为的人被骂为“流氓”,这些行为本身也可称“流氓”,比如放刁撒赖、侮辱妇女等行为都被称为“耍流氓”。

总的说来,“氓”和“流氓”本来在古代无贬义,指“无业游民”,是个中性词,《诗经》就常把普通人称为“氓”。“氓”的中性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见到迹象,像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内地人流浪到新疆去做苦工,没有户口,没有妻子、儿女和家庭,社会上称他们为“盲流”,即盲目流动的人,这本身没有什么贬义,正好是古代“氓”的意思。由此可见,“流氓”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是人的主观认识起了促进作用的。

鲁迅谈流氓

1931年,鲁迅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作题为《流氓与文学》的讲演时,对“流氓”一词这么界定:“流氓等于无赖子加上壮士、加三百代言。流氓的造成,大约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种是墨子之徒,就是侠。这两种东西本来也很好,可是后来他们的思想一堕落,就慢慢地演成了‘流氓’。”(注:“无赖子”“壮士”“三百代言”都是日语词汇,即无赖、流氓、痞子的意思。)

“借光”的故事

“借光”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了人们普遍使用的礼貌用语,常用于向别人询问或请别人给自己方便的谦辞。在人多拥挤时,请求别人让一下路,我们会说一声“借光”;搭乘别人的车时,也会说一声“借光”。但是,“借光”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据《战国策·秦策》记载,秦国有个叫甘茂的将军因受人诬陷,不得已逃往齐国。走出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南),正碰见苏秦的弟弟苏代要到秦国来。两人闲聊起来,甘茂问苏代:“你听说过江边姑娘们的事吗?”“我没有听说过。”苏代回答说。

甘茂接着说:“江边上有一个姑娘,家里很穷,点不起灯,总是到别的姑娘们点着灯的屋子里去做针线。别的姑娘见她老是不带灯油来,就很讨厌她,准备赶她走。这个姑娘说:‘我因为买不起灯油,所以每次都先到这间屋子里来把房间打扫干净,把坐席安排妥当,让你们舒舒服服地做针线活。满屋子都是亮堂堂的,你们为什么对我要吝惜一点多余的光亮呢?如果不赶我走,让我继续在这里干活,对你们有什么妨碍呢?但对我而言,借一点光却大有好处,何必赶我走呢?’大家觉得她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甘茂接着提出请求:“现在我犯了错误,被秦国赶到关外来,打算到齐国去,情愿替你们做打扫屋子和安排座位一类的事情,希望你不要把我赶走!”

苏代听懂了他话里的意思,马上爽快地说:“好。你到齐国去吧,我一定叫齐国尊重你。”苏代到了秦国,先对秦王说甘茂离开秦国,实在对秦国不利,并劝秦王用隆重的礼节把甘茂迎回来。秦王接受了这个意见。后来苏代回到齐国,又对齐国说甘茂如果被秦国迎回去,实在是齐国的损失,并劝齐王重用甘茂。于是齐王就留请甘茂在齐国,并拜他做了上卿。

以后,人们就根据甘茂说的江边上那个姑娘借灯光的故事,用“借光”这个词,表达请求别人在不妨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给予方便的意思。

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他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借来邻家的光亮读书。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声称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治理国家是“经济”本来的意思

关于“经济”一词,词典中是这么解释的:一是指国家或个人的收支状况,如报道中我们经常听到“经济结算”“把经济搞活”,等等。二是生活上的节省或节约,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例如有些餐馆门前挂的招牌写着“经济小吃”“经济早点”等。然而,在我国古代,“经济”一词并不是以上这两层意思,而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晋书纪瞻》中“识局经济”,隋王通《文中子中说》有“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它们都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