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1401600000029

第29章 千古自然名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2)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青少年时代,因河南家乡藩镇战乱不休,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任县尉的堂兄,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这段早年时种下的情愫,使他对杭州除了向往之外,更多了一份亲切感。出任杭州刺史的任命,对他来说可谓正中下怀。他怀着极其轻松喜悦的心情赴任,途中就写下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这样的写景佳制。到杭州后,他更是诗兴大发,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达杭州,大约有许多公务急需交接处理,所以白居易没有留下游赏之作。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来临,大自然才刚刚吐露出些许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并写下了这首名作。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处】出自北宋·林逋《山园小梅》

【释义】这个梅枝稀稀疏疏的,倒映入清清的水中。梅香,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

【解析】原诗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需檀板共金樽。”

林逋(967—1029),北宋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婚娶,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

这是林逋写的《山园小梅》二首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梅花的诗。诗的独特之处是,意在咏梅而全诗无一梅字,却又在字里行间无处不见梅,堪称绝唱。宋人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宋人王十朋则用诗赞曰:“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北宋梅尧臣的《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中说:林逋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树。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劳作。待到梅子熟时,就有成群小贩前来买他的梅子。他卖梅子不是按斤论两而是根据每树梅子多少判断,估价公道,所以商贩们都喜欢买他的梅子。他还准备了三百六十五个竹筒,把每棵树卖下的钱分装入竹筒里编上号,不管有无客人或是客人多少,一天用一竹筒梅子的钱过生活,绝不多用一文。

他还养了两只白鹤。客人来了,先生就打个呼哨,白鹤立刻飞来,立在他跟前。他把钱和纸条装在一只袋里,挂到白鹤颈上,然后让白鹤飞到集市里买鱼肉酒菜。那些商贩见白鹤飞来,知道林逋先生来了客人,就按纸条所开货物收钱付货,交白鹤带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处】出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释义】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解析】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处】出自唐·李白《论诗》

【释义】芙蓉出于清水,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饰。

【解析】懂得这个道理的,在唐朝不仅李白一人,唐朝诗人张祜在《集灵台一》中写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记:“(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谐浪,巧会旨趣。每入宫中,移晷方出……虢国不施脂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说的是唐朝杨玉环的姐姐虢(读做“国”)国夫人,也是天生丽质,她对自己的美貌十分自信。即使进宫觐见唐玄宗,也只是淡淡地画一下眉毛而已,于是就有了“素面朝天”这个成语,这自然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处】出自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释义】莲叶似乎与天相接,呈现出无穷的碧绿;荷花被太阳映射着,红得特别出色。

【解析】原诗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杨万里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是与陆游同时期的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嗜茶,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杨万里有关茶的诗文非常浓郁地表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心境。他在一首诗中说:“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犹堪坐秋夕。”虽病不绝,只是少喝点罢了。

此外,杨万里由于夜里也好饮茶,故常常引起失眠,但他绝不责怪饮茶。但其嗜茶如命绝非是口腹之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杨万里在诗中曰:“‘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将读书与饮茶作比较,由饮茶而想到读书。因此,即使他病得骨瘦如柴,仍不愿放下茶杯。

杨万里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正道。杨万里一生清廉,其子杨伯儒也以清廉著称。在广东任官时,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钱代贫户纳税。而杨伯儒病入膏肓。临终之际,却连入殓的衣衾也没有。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释义】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解析】全诗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苏轼为僧人惠崇的画题诗的前两句。桃花既在竹外,可知竹多桃花少。竹子一片,桃花疏疏落落三两枝,横出竹林外,临水而开。画中既有竹子桃花的自然景色的静穆,又有鸭子戏水的活泼动态,动静和谐,一幅画图宛然呈现眼前。

惠崇是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说,相传进士许洞会“九僧”赋诗,“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司马光的《续温公诗话》记载了一件趣事:惠崇诗有“剑静龙归匣,旗闲虎绕竿”。尤自负者,有“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时人或有讥其犯古者,嘲之:“河分岗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没办法,诗多让古人写得差不多了,偶尔借一点来那也不为过。

苏东坡跟惠崇不仅没有交情,也不是一个时代的。惠崇死后十九年,苏东坡才出生,就连当时文坛的老大欧阳修也只是在幼年听到过他的名字。苏东坡在这画上题诗,原因很简单,赏识惠崇的画,所以一下子题了两首诗。这是其一,另一首是:“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出处】出自唐·杜荀鹤《春宫怨》

【释义】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解析】原诗为:“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意思是: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一首能像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出处】出自东晋·陶渊明《饮酒》

【释义】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

【解析】原诗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远。

陶渊明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陶渊明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陶渊明在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拉拨拉,“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出处】出自唐·白居易《忆江南》

【释义】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像蔚蓝的蓝草。怎能让人不怀念江南呢?

【解析】原诗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也就是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满回到京城。为官二十余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由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此后的白居易,又曾任刑部侍郎等职,但是在离开江南之后,他已不愿再为官了。也许,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垂暮的诗人还会想起那些青山、那些绿水,想起那个没有权谋没有诡计没有陷害的地方,那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然后,暗暗问自己一句:“能不忆江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出处】出自北宋·宋祁《玉楼春》

【释义】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解析】原诗为:“东城渐觉春光好,觳(hú)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词的意思是: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游客的欢乐。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端起斟满的酒杯,邀请夕阳,劝夕阳同干一杯。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这首词是歌咏春天的名篇,“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一向为人所传诵的名句。宋祁于天圣二年(1024年)与兄宋痒同举进士,排名第一。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与其兄宋庠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因为他的《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被人称为“红杏尚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足见此句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出处】出自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释义】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解析】原诗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做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最后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被千古传诵。

古人一向把杏花和梅、李、桃称为春花中的“四姐妹”。杏的种类不是太多,大致可分为山杏、垂枝杏、斑杏几种。据王象《郡芳谱》载,杏,树大、花盛、果多而根浅,往往要用石头压根,才能承受,难怪红杏总爱伸出墙头去。

杏花自古就是文人入诗的话题,名诗人元好问写有《杏花杂诗十三首》,可见他也是很喜欢杏花的,其中一首写道:“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看尽春风不回首,宝儿元是太憨生。”此诗写得极为委婉含蓄。诗人选取墙外一枝杏花,借墙外一枝窥墙内满园,正是化用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句。“宝儿元是太憨生”则来自另一个典故:隋炀帝身边有个司花女叫袁宝儿,虞世南受命起草诏书时,宝儿双目凝视,虞世南写诗说她:“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单袖太憨生。”元诗用阅尽人间春色的司花女看见杏花也不回首的想象来表现对杏花的喜爱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处】出自唐·杜甫《春夜喜雨》

【释义】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解析】全诗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全诗的意思是: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处】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