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许多人攻击他人的手段非常高明,一点一滴,有时讲一句毫不相干的话就会使人对被攻击者的印象大大改变,而身受攻击的人此时只觉得好像皮肤上轻轻被抓了一下而已。然而这种喜欢搬弄是非、挑拨怨仇,到处说别人坏话的人,即使能够伤到别人,那也只是暂时的,最终都会使自己受害。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别人的坏话,迟早都会传到别人的耳朵里面去,结果必将引来仇恨和报复。而他人之所以被谗言攻击,是因为一些人禁不住谗言的蛊惑,不能准确地分辨它的善恶。这些人常常被他人利用。
一个聪明人不管是当面还是背后,总是会说别人的好话;对那些不是亲眼所见的谗言,将它们看得真真切切,不会成为伤害别人的工具。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出处】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
【释义】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解析】道听途说、散布流言是可怕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它能将没有的说成有的,将小的说成大的,甚至将谣言说成事实!
一些事情亲眼看见也不一定就是真相,更何况是道听途说呢?有句歌词说得好,“伤人的话总出自温柔的嘴”,一点没错。舌头——也就是语言,如果把它说好就能说得让人开心,否则,恶语伤人六月寒。
不论是听到消息还是向人传达消息,我们都要用睿智的筛子将获得的信息筛选过后,才能讲出来,切莫道听途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出处】出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该你提醒别人的时候,你没有把话说到,这是失人。不应该你说的时候,你却跟人家说了,这就是失言。一个智者,既不会失言也不会失人。
【解析】有人天生一副热心肠,对谁的问题都爱过问,这样的人常常犯了失言的错误;有的人很谨慎,说话生怕得罪他人,怕说得造次,于是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开口,明知道自己该提醒对方注意,但是就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而迟迟不肯开口,这样的人容易犯失人的错误。
无论是失言还是失人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因而有人把说话当做是今天人们社交中最难的事。但是我们的交流又不得不借助于语言的表达,也许说话真的如做人一样难。做好自己的本分,千万不要自作聪明,用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去理解别人的心理,否则失人比起失言来讲更可怕。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
【出处】出自《论语·颜渊》
【释义】在规劝朋友时,要娓娓道来,不一定要苦口婆心地说。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要适可而止了,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而自取其辱。
【解析】即使再亲密的朋友,也不会因为你的“诚恳劝谏”而心无怨恨。虽然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不喜欢听别人的建议。如此一来,你劝告的次数过多,没有掌握“度”,他反而会与你慢慢地疏远,甚至会变成冤家。
管不住自己的舌头的人,不仅容易伤人,而且容易惹祸。慎言不是不说话,慎言是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不要说。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是没有用的。
三思而后行
【出处】出自《论语·公冶长》
【释义】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三:概数,表示多次。
【解析】做事不经过反复考虑,过后总有后悔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时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词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喜时之言多失言,怒时之言多失礼。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才指出,对于开口说话一定要持谨慎态度,“三思而后行”。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出处】出自《论语·为政》
【释义】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解析】孔子提出的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生活中,总是少不了舌头比脑子跑得快的人,而愚蠢正是在那时产生的,要知道,脱口而出的蠢话有时会贻害终生。
花不可开得太盛,盛极必衰;话也不可说得太满,满必有所失。给自己留些余地,才不会受到“坦率”之害。“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话说满了往往会掐断自己的余地,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招致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个人的成就荣辱,所以言语谨慎对一个人立身、处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出处】出自《论语·宪问》
【释义】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他实践起来一定很困难。
【解析】我们知道世上最可怕的字就是“早知道”和“如果”,因为后悔药的药方还没有人研制出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同覆水难收的道理一样。所以,一个人说话一定要注意,大言不惭,夸夸其谈,自鸣得意,最后往往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话不可以随便乱说,应该一字一句地斟酌才对。警惕自己的舌头,如同慎重地对待珍宝一样;使自己的舌头保持沉默,人生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话一旦说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更何况你还没有兑现你的承诺。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出处】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释义】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才是最精辟深沉的语言。
【解析】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言语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粗俗。言谈高雅者行动稳健,说话轻浮者行动草率。
如果你要接通情感的热线,使交际畅通无阻,就应该在谈话中使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让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感情顿时亲切融洽起来。此外,说话要分场合,要看“人头”,要有分寸。
言之大甘,其中必苦
【出处】出自春秋·左丘明《国语·晋一》
【释义】话说得太甜蜜动听,说话者就必定别有用心。
【解析】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存在着很多危险,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对我们构成威胁。因此,一个懂得保护自己的人,在与陌生人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从眼神中揣摩对方心理状态、情绪等信息,尤其对他所说恭维的话绷紧一丝心弦,这样才不至于上当受骗。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只要我们在接人待物时能够严谨、仔细,多思考对方的甜言蜜语,我们就不会轻易犯错误,就会使奸诈的人没有可乘之机。
利刀割肉疮还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出处】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
【释义】利刀割肉留下的创伤还能愈合,恶语伤人造成的怨恨不会消除。
【解析】人生苦短,为什么要用“恶言恶语”去伤害别人,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及不快?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往往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别人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便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骂人给自己带来的可能是舒心,给别人送去的则是伤害。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出处】出自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释义】人生在世,千万不要说话过多,话说多了必定会有失误。
【解析】许多人总是不加思考、滔滔不绝地讲话,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和自己将面临的后果。有的人性情直爽,动不动就向别人倾吐苦水,虽然这样的交谈富有人情味,但他们没有想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严守秘密。直到这些不可与人言的隐私成为对头手中的把柄时,他们才会翻然醒悟,追悔莫及。
有的人喜欢争论,一定要胜过别人才肯罢休,结果当时确实在口头上胜过了对方,却深深损害了对方的“尊严”。对方可能从此记恨在心,后果不堪设想。有的人喜欢当众炫耀,陶醉在别人羡慕的眼光里,岂不知在得意忘形中,某些人已经眼睛发红,那些心理不平衡的人,表面上可能是一脸羡慕,背后却开始做小动作……
“言多必失”的教训实在太多,所以,不要再希冀用言辞来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说得越多,你所能控制的也就越少,说出愚蠢的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出自《论语·述而》
【释义】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解析】人生最大的烦恼是心中有贪欲,与身外的名利、地位等纠缠不清。心若有贪念——贪名利、地位、权势,等等,这一生不仅不会快乐,还会过得很辛苦。凡夫就是时时在名利的旋涡里打转,才会由不得自己。
所以,人心一旦被名利牵制,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有智慧的人,在短暂的人生里,视荣华富贵如同浮云、梦境,也如草上的露水;而愚痴者则是被权势名利所迷惑。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人。”可见富与贵并不是永恒的。只有在名利的旋涡中寻回单纯的自己,才是最明智的。
枨也欲,焉得刚
【出处】出自《论语·公冶长》
【释义】申枨还有欲望,怎么能算得上是刚强不屈的人?
【解析】一个有欲望的人是刚强不起来的。
佛经上有一句话,叫做“无欲则刚”,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欲望的话,他就什么都不怕了。现在的一些人,对待名利,就像大鱼看到了快到嘴边的食物,生怕咬晚了被他人叼走,拼死奋力地抢夺。有的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有的跑官、买官,不择手段;有的见钱眼开,唯利是图;有的追求享乐,腐化堕落。品德高尚的人,名利上无所求,事业上却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品德低下的人,看重的是名利地位,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一旦满足不了个人私欲,工作上就怨天尤人,不思进取。
“无欲则刚”“淡泊名利”,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人生在世,难道不应该从这个“淡”字中,品味出一些“无求与有求”的深邃哲理吗?
荣辱立然,后睹所病
【出处】出自战国·庄周《庄子》
【释义】人们心中有了荣誉的念头之后,就可以看到种种忧心的事情。
【解析】过分关心个人的荣誉,就只能忧虑烦恼,无以摆脱。你追求钱财,就会因钱财物积累不多而忧愁;你追求地位,就常因职位还不高而暗自悲伤;你迷恋权势,就特别喜欢玩弄手段,以便从中扩大自己的权势。如此以往,你的心还会宁静吗?
人应当不因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把荣誉看得很淡很轻,名誉、地位、声望都算不得什么,即使行善做好事也不要留名。如此,他就能对客观的、外在的出身、家世、钱财、生死、容貌都看得很淡泊,就能够达到精神超脱的境界,正所谓:“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
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殆也殆
【出处】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徐无鬼》
【释义】眼睛一味地追求超人的视力也就危险了,耳朵一味地追求超人的听力也就危险了,心思一味地追求外物也就危险了。
【解析】从庄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处心积虑地追求一件事物,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不去刻意追求,却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总是处心积虑地追求名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得到骂名;而一个人若不刻意去追名,而是专注于自身,修身养性,就会“不求名来名自扬”。
人生如此奇妙,贪慕虚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无所不用之徒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乐。我们追求的是精神的不朽,那么,请抛却背后的虚名,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如此,终将到达人生的制高点。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出处】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释义】不做不应该做的事,不贪图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解析】人来到世界上,除了衣食住行,也要追求美好和成功,希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甚至轰轰烈烈,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然而追求过度则成了贪婪。贪婪会让我们失去掌握人生的自主权,从此变成一个只知追求名利的麻木不仁者。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合理地把握欲望的度,会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体会到更多的幸福:在休闲之余,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感受朋友间的浓浓情意;走进大自然,感叹人生的美好……所以,在面对诱惑时,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判断,用理智战胜欲望,切莫使自己成为名利的奴隶。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出处】出自唐·杜牧《不寝》
【释义】不要谈论名利,名利是自身的仇敌。仇:仇敌。
【解析】富贵的人容易迷失道心。世间有多少人,在尚未显达前非常努力,认真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努力地付出,以争取他人信任。有朝一日,当他财、名、利皆具时,傲慢之心就随之而生,忘了当初困顿的生活,这是被权势名利牵缠住了心。
一个人获得名利有时是好事,有时候则未必。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踏踏实实地干事,不图虚名,还可以做个实在的人。一旦名声大了,如同现在的各路明星一样,树大招风,任何行动都有人关注,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身不由己,如此等等。这样的人生就会失去许多乐趣,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两日潮
【出处】出自南宋·陆游《舟中感怀三绝句呈大傅相公兼简岳大用郎中》
【释义】人生在世,功名富贵实在是虚幻不可靠,还比不上寒江每天两次的涨潮和退潮来得有规律。
【解析】人常说“虚名累人”,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感,但它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钩心斗角,明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成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也就是真正留取清白在人间。既无声名、亦无功利,然而这也是莫大声名,莫大功利了。所以,我们的先哲曾经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出处】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
【释义】人人都羡慕神仙的生活,却无法忘记凡间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