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1 13:09:03)
院子里的芙蓉花开放了,红红白白的煞是好看。前几日就想拍几张,可一直阴天,今天总算有了点儿毛毛太阳,赶紧出去拍。可惜树很高,有七八米高吧,花朵又开在最高处,俺这个只有一米来高的人脖子仰酸了也只能拍到个大概。
芙蓉本来是一种清新雅致的花朵,就因为网络上出了个芙蓉姐姐,生生的令这花斯文扫了地,名声坏了菜。不但没了清雅,还成了俗气的代名词,如果说某女很二百五,人家会说,她很芙蓉呢。
以前人们一说到芙蓉,就会想到那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多好的声誉啊。据查,这著名的诗句来自李白同志一首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长吧?仅题目的断句就可以作为语文高考题了。诗就更长了,我特意数了一下,162句。当然,这162句里,只有这两句流传了下来,其他那160句都落在了唐朝。呵呵,小小民女竟敢讽刺伟大的李白先生。
但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清水出芙蓉?清水当出荷花啊。(当然,认真追究起来,清水也出不了荷花,污泥才出荷花。)就我亲眼所见,芙蓉是长在高高的树上的,与水不搭界的。今天为了拍芙蓉,我一直出于仰视状态,不似拍荷花是俯拍(差一点儿就鸟瞰了)。
带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上网摆了一下,这才知道,古时候,芙蓉是一律种在水边的,《长物志》曰:“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虽然也有水芙蓉,但那只是浮萍的一种,开很不起眼儿的小花。李白写到的一定不是它。我们再看看其他几位诗人的,写到芙蓉也都带着水灵。苏东坡描摹: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范成大形容:袅袅芙蓉风,池光弄花影。王安石抒情: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芙蓉还有个名字“醉酒芙蓉”,不知是不是因此而来。王政治家还是有点儿俗哈,一形容花就弄到女色头上了。
先科普一下:芙蓉原产于我国,四川、云南、山东等地均有分布,以成都一带栽培最多,历史最悠久,故成都有“蓉城”之称。成都叫“蓉”的女孩子大概有几万。芙蓉花就是成都的市花。书上说,“芙蓉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喜阳光。”这两点有些自相矛盾。湿润没的说,成都是湿润的大拿,可阳光实在是稀少,入秋以来一直阴着,国庆七天大假全是阴雨。不过也没影响芙蓉盛开。
再来说史。我曾经写过一篇随笔,《遥想城墙当年》,引经据典的考证了一下成都城墙,其中就写到了芙蓉。公元934年,后蜀君主孟昶(读厂),曾经“于成都城上,尽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如锦。”我看到这段资料时好兴奋。当然,那时的城墙多为泥土砌成,据说孟昶“尽植芙蓉”是为了“尽以帷幕遮护”(遮护泥土的意思)。
我总觉得不尽如此,孟昶有一位心爱的妃子叫花蕊夫人,不仅美艳如花,且能诗善字,能歌善舞,才情俱佳。孟昶非常爱她,常与她一起郊游,赏花作诗。我猜想那四十里芙蓉,亦是孟后主为了讨花蕊夫人的欢心而种植的吧?
不管他是为了什么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我都觉得他了不起,居然在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处让鲜花盛开。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城墙上的景色,每到深秋芙蓉盛开时,一眼望去皆如锦绣。花朵红白相间,一日三变,多么妖娆。即使是在春夏无花的季节,绿荫匝绕数十里,风来满城凉爽,也够迷人的了,如此猜想,那敌兵攻打到城下,也会停止喊杀声陶醉片刻的。
其实芙蓉花并不似我们想象的那样娇艳,它很坚强,因开在深秋,还有个名字叫拒霜花,颇有女英雄气概的。它的用途也广,树皮纤维可搓绳、织布;根、花、叶均可入药,外敷还有消肿解毒之效。所有关于人的意义,都是人强加给它的。
不管怎么说,芙蓉花与艳俗、与浮躁、与二百五都毫无关系。它只是一种开在深秋的美丽而又单纯的花朵。
我为伊正名。